浅探“取悦”在家庭教育中对儿童的影响

2017-09-20 18:35张琳琳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9期
关键词:沟通家庭教育

张琳琳

【摘 要】取悦他人要与希望赢得别人赞赏的态度区别开来。因为两者好似有一样的指向,都指向于他人的认可。两者的区别在于做事的动机不同,相当于一个是为了取悦他人而去做一个事,取悦他人成为做这件事的主要的强烈的动机,后者是在非取悦他人的动机下我做了一件事,然后希望这件事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赏。获得他人赞赏的愿望是人一种需要,是一种正常的需要,可以满足自己,让自己更有成就感。

【关键词】家庭教育;取悦;沟通

今天我想说的是前者,就是以取悦他人为主动力来完成一项目标和任务。因为,如果将他人的愿望和期待放到最重要的位置,而且从满足他人的愿望和期待中才能体会自己的价值,而且,不惜牺牲自己的自我感受,那是一种取悦的姿态,或者说是倾向于讨好型人格,这是不健康的。

关于取悦,曾经看过两个人的故事,一个是萨特。著名的作家和公共知识分子,是那个时代世界上有影响力的人物。你一定听过《存在与虚无》,也听过“他人即地狱”这句话。可是,在他的自传里,他却讲述自己失败的童年。他总是得到大人们的表扬,他在成人中进行表演,时时刻刻表现的聪明伶俐,诚实好客、乖巧可人。他假装对“正确”的书籍和理念感兴趣。在他老年的时候,他这样写道:我成了一个玩意儿,被人家退了回来,那时我才7岁,我只不过是一个墙上挂满了镜子、空空如也的宫殿罢了。萨特一生中,欺骗、背叛爱自己的女人。这源于他强烈的扭曲的自我。

身为家长,我们有无限的权威,我们很容易给孩子制定一个无形的合同,孩子按着合同表演,我们给予相应的表扬和赞许。他们学会了怎么取悦于人,而不是在生活中探险。虽然这样的孩子可能会在学校或工作中取得比较优异的成绩,但是他们一生都将屈从与家长、老师、上司的想法。他们可以取得让人羡慕的成绩,可他们始终渴望着别人的认可、表扬和掌声。他们将太多的关注放在别人是否需要,这样做是否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扬。他们将失去萨特花了一辈子来寻求的(却没有得到)东西:真正的自由,那种勇敢地独立创造自己生活的能力。

家长在很多时候可能是习惯用讲条件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因为站在家长的立场上会非常有效。比如要求孩子当众表演,父母往往心血来潮,或者聊到兴头上,然后突然转头对孩子说:你来给大家表演一个。被父母要求在众人面前来一段的孩子,并不喜欢突然就成为了焦点,需要即兴发挥开始表演。脸上是不情愿和犹豫纠结的神情。细心的家长可以看到孩子脸上的难堪。众人面前,他们不想不给家长面子,毕竟衣食父母。但是不拒绝,真是为难自己。所以孩子有时没有直接拒绝,会有些支吾。然后,有的家长就说,别扭扭捏捏,胆子大一点,赶紧的。家长不能轻易的将孩子的犹豫定义为他太胆小了一点,练练就胆大了。这绝对是一个误区。孩子还是不愿意,有时家长会奚落孩子几句,挽回点面子。也有家长开始和孩子谈判,各种条件,如果你怎样怎样,我会怎样怎样。如果你不怎样,我会怎样。谈判技巧好的父母恨容易说服孩子,当然,有时孩子完成表演得到妈妈奖励的时候也会为自己和妈妈感到高兴,因为他觉得他的付出让妈妈快乐了。但是这不是孩子自己真正想做的,我们家长需要清楚的区分勉强和鼓励之间的不同。孩子,完全依赖家庭的养育时,会用一些牺牲自我的方式来讨好家长,长久这样,孩子长大后可能对于别人的负面感受过度敏感,而且,价值观会指向于一些外在的认可。比如,外表,金钱,地位。没有这些,他可能就觉得有不安全感。但是有了这些,他也不一定快乐。

米勒是英国的哲学家。他的父亲不是儿子的观众。他耐心而清醒地与自己的儿子交谈。他们喜欢一起散步,儿子会对父亲讲自己读过的书籍和学到的知识。米勒这样写道:“我童年的记忆是绿色的田野和各种各样的野花,还有父亲讲述我读过的书籍和学到的知识。他的父亲从不强迫自己的儿子为了得獎而同其他的孩子竞争。事实上,他根本不让儿子同任何人竞争。他说不要人云亦云“做其他人也做的事情”,而是要做“一个人应该做和能够做到的事情”。在米勒11岁的时候,他就开始阅读大量的历史著作和评论散文。在高中阶段,他的教育和智力已经达到了大学讲师的水平。他参加辩论,给报纸和杂志写文章,竞选上了国会议员。他对自己钟爱的女人是温柔的。他没有无理的、不可抑制的、需要别人爱戴的愿望。

把孩子还给他们自己,让他们成为他们自己。家长不要将孩子按我们的意图进行捏造,特别是在孩子还依赖我们来做各种决定的时候,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有着自己的想法,发展自己的理念,用自己的眼睛和头脑观察、感受评价周围的世界。别让孩子一直听我们说话。我们需要听听他们用语言,用眼神,用身体,在说些什么。

有一句话曾在我看到它后的几个小时里陷入沉思。安娜说:生来为了,长大为了,当安娜。

人生如何才有意义?就是成为你自己,而不是父母期待的你,亲人朋友期待的你,配偶期待的你,社会期待的你。当然,你不能把这些话误解为是让你决裂他人众叛亲离。其实,当你成为自己时,你才是真正快乐和爱自己的,而且,也是最有能力爱别人。endprint

猜你喜欢
沟通家庭教育
高职高专班主任与学生教育沟通问题探讨
决策咨询活动中的沟通艺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