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保障高校语文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借鉴以往语文师范生培养理论和实践研究经验基础上,以语文师范生素质与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制定课程标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文结合国际经验及高职教育在课程标准建设方面进行的探索,对语文师范生培养课程标准的功能作用,课程标准建设所需能力模型、基本要素进行思考,为开发建设课程标准奠定基础。
【关键词】语文师范生;课程标准;培养;思考
目前,随着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推进,全国高等教育格局发生了转变,部分非学术型高校逐步向应用型或应用技术型转型。在转型过程中,一些传统学科和专业自然受到冲击,语文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就是其中之一。如何摆脱学术性教育的一贯做法,建设出一整套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语文师范生培养需思考的问题,而其中课程标准的建设又是首要思考的问题。就现状而言,多数高校中语文师范生培养课程大多仍依托传统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而传统教学大纲存在内容要求过细导致教学自由度不足,内容频繁变更导致评价依据与教学依据脱离,知识、能力培养目标或模型不清晰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因此,制定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语文师范生培养课程标准是深入推进语文师范生培养转型发展工作的重点。同时,在借鉴以往语文师范生培养理论和实践研究基础上,结合国际经验及高职教育在课程标准建设方面进行的探索,以语文师范生能力培养为导向制定课程标准成为一种可能。
一、课程标准的内涵与功能
关于课程标准的概念及其内涵,许多学者做出了解释。参照上海译文出版社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标准的第一定义为“规格、水平、规范、准则”。课程标准可以被定义为课程规格、课程水平、课程规范或课程准则。课程标准除带有一般标准的特点外,还具有着与课程含义有关的特殊性,其基本功能与作用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的导向功能。课程标准是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核心内容的具体化呈现,规定了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期待一个或多个教学内容模块所能达成的学习结果,或者说,哪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被学生充分掌握才算是达成了该教学阶段的课程目标。课程标准为规范教师教学、学生自学等活动指明了方向。
第二,课程标准在系统层面的调控功能。为学生设置的标准化考核模式应依据课程标准来开发,以实现对学生绩效、能力进行科学准确的衡量和评价,以此来考量高校所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课程标准是教学评估的基础必备条件,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和持续改进的利器。
第三,课程标准能发挥信息透明化作用。高校课程标准是高校教育持续化发展和透明化发展强有力的工具,课程标准可以将学生所达成的毕业学习成绩透明化和清楚化。它使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果和取得的成效变得清晰准确,使大学间教育水平的横向对比更加客观公正,同样也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更多地便利。
二、基于能力模型的语文师范生培养课程标准的制定
能力模型对于课程标准的开发来说是个很好的实践手段,可以使抽象的能力概念变得直观。据此,课程标准制定可以将复杂的能力概念转化为带有基本维度(范围)的能力模型,它包括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或教师职业领域相关的各种能力或效能,也包括从职业需求中引出的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基于能力模型制定课程标准,可以使过去片面强调语文教学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为主导的模式向“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和“专业能力、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等综合能力为导向转变。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课程标准均是基于能力来进行构建的,并将其作为检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评价课程和评价教学绩效的工具。虽然各国高等院校课程标准中的能力标准共同发端于心理学对于能力的定义,但它受到各个国家在认知心理学、职业科学等领域中不同发展程度的影响,导致各国课程标准中能力标准的异质发展。例如,我国课程标准中的认知、情感、技能等是普通心理学中能力概念的直接产物;而在某些发达国家,课程标准中的能力已经转为更加符合现代职业发展特点的行动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个人能力、社会能力的“行动能力四维模型”,目前又在酝酿能力模型的横向重构,由前四种能力和媒体能力共同构成更为科学的“行动能力五维模型”。
将欧洲的这种科学的“行动能力五维模型”与我国对人才培养能力要求充分结合,可确定出语文师范生培养课程标准“六维能力模型”:
(1)专业能力——包括学科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如语文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能力。
(2)方法能力——结合所学专业理论,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和科学方法论,独立自主地对教学领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规划、解决、评估及迁移拓展的能力。
(3)个人能力——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语言表达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反思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
(4)社会能力——如与学生、同事、朋友、家庭、上下级等人群以及其他组织机构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能力。
(5)媒体能力——对各种媒体表现形式作出正确的思考和判断,能够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受众合理选择并使用教与学的媒体的能力。
(6)职业能力或就业创业能力——理解语文教师在中小学及其他教学机构的工作职责,能够在充分认识语文教师的职业特点的情况下实现高质量就业,具备把握语文教育和当代文化发展趋势,适时自主地创办社会教育机构以满足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的能力。
上述“六维能力模型”能够较完整地实现对语文师范生培养能力的描述。但是在课程标准的实际应用中,这六方面能力是否能够达成还需要首先完成对各项能力的分解,就是将各项能力描述中所包含的内容信息按语文学科特点逐一分解为习得或者获得的内容单位,然后再对分解出的内容单位进行“了解、理解、应用、分析、计划与开发”等级匹配。下面以方法能力维度培养为例:endprint
这样的描述可以使得课程标准中的各项指标变得清晰、具体并具有量化可测性,也使得标准更具有普遍适用性。因为无论从事哪一科教学的教师,这些能力都能够为他们未来独立地、有责任地承担职业领域的教育工作服务。
三、语文师范生培养课程标准的制定要素
尽管目前国内高等院校与国外高等院校的课程标准形式各异,但在要素呈现方面是有着极大共同点的。一般来说,课程标准主要包含说明和标准两大部分,说明部分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思路等几大方面。标准部分则是各课程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内容制定的规范,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参考课时、课程实施和评价建议等内容。具体来讲:
(1)课程性质、定位应写明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所适用的专业,属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以及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课程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在思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3)课程内容可分为基础性内容、提高性内容和扩展性内容。
(4)参考课时,开设某门课程的课时数量,包括课堂讲授课时、课程实验课时、课堂讨论课时、习题课时和课外学习课时等。
(5)课程实施和评价建议,这是课程标准必备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建议。
在充分借鉴国外高校在课程标准制定的先进经验下,为进一步使语文师范生培养课程标准得以标准化和规范化呈现,在这里将课程标准的原有形式要素进行有效地重组和优化,提出适合我国高校语文师范生培养的规范的课程标准形式结构。
(1)前言,该专业课程总体设计理念与思路、课程能力模型介绍、课程设置布局、课程的重要价值体现;
(2)课程目标与能力培养目标;
(3)课程内容的选择思路与内容概要;
(4)课程实施及评价建议;
(5)某课程专题优秀课程设计范例;
(6)教师和学生的课程反馈表。
课程标准的制定是未来构建语文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的基础,更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的根本依据。作为课程标准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以及评估者要严格依据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工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绝不能将课程标准当作僵化的内容或目标清单,并以此来限制教师的教学行为和选择教学方法的自由空间,甚至将其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单一绩效评价工具,因课程标准的结果导向而忽略教学行为和学生发展的过程性特点。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涉及要素众多,影响很大,需要教师、课程研究者、学生三者的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陆学莉.应用型高校课程标准的建设与实践——以合肥师范学院课程标准建设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6(1).
[2]马悦宁.大学课程标准管理初探[J].河西学院学报,2009(1).
[3]沈曦,解飞厚.制定大学课程标准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9(4).
[4]袁麗英.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编制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
[5]柯森.课程标准体系基本结构分析及其意义[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作者简介:
康晓棠(1983~ ),女,汉族,四川资中县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任教,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语文课程与教学。
注:本文系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校级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名称:语文师范生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标准开发研究,项目编号:16CRKXJ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