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山
摘 要: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校园文化最主要的精神内核就是工匠精神的打造。本文分析提出,高职院校富有“工匠精神”校园文化的构建,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十年行动纲领提出的打造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时代使命,是职教改革的迫切要求,是高职院校的精神内核建设的必然需求,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需要,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构建要以创新创业教育、打造技精德馨的职教队伍、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一系列为载体,将工匠精神扎根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关键词:工匠精神 四个崇尚 教学创新
目前我国正进行企业转型升级,需要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回归初心。在儒家文化里,劳力者治于人。鄙视匠人,缺失的是工匠文化。所以,没有建立起支撑工匠精神的价值体系,制造大国向全球制造强国蜕变也无从谈起。
一、工匠精神的内核(什么是工匠精神)
“匠”字从解字来看:它是由“口”不封右边,里面有个“斤”字,表示斤斤计较、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口”不封右边是内向收敛的半封闭,具备工匠精神的人隔绝外界纷扰,执著、专注、奉献、内敛;而“口”的右边又是开放的,这是有规矩的开放,意味着守正创新;“斤”于其“口”内,安于其中而不外溢,意味着爱岗敬业,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敬畏之心,视职业为自己的生命。人们也可以把工匠精神称为“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化于文”。
二、高职教育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工业4.0背景下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需要,是引导就业者立足本职劳动,提升技术技能,进而创新创造。培养大国工匠是高职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将“工匠精神”纳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势在必行,倡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需要。当前高职教育在培育工匠精神存在以下的问题。
第一,作为职业教育的主力军必须顺应时代精神,转变教育重技术轻人文的价值取向。而当前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更多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未来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精神口粮”,缺乏对职业素质的培养。
第二,校企合作力度和深度不够,有待提高。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安排、教学过程与企业还未能完全对接融合,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和机制还未健全。
第三,高职教师职业素养仍需大幅度提升,教师进企业研修有待进一步落实。
三、创建富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面临以上种种问题,高职院校更应该把工匠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内核。既要强化一技之长,也要培植文化底蕴。通过高职特色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一系列载体,将工匠精神扎根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工匠精神的养成,必须营造与之相适应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高职教育是培养工匠精神的主阵地,应宣传劳动创造价值和财富。真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富有创新和创造精神的。将《工匠精神读本》列入思政课程,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让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的“三进”活动开展起来,在校园内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持之以恒的“四个崇尚”文化氛围。
2.专业教学是融入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坚持教学创新,在教学环节中融入工匠精神;培养职业情怀,增强专业认识,干一行爱一行;坚持在教学中引入职业标准,规范操作流程,严谨守正、一丝不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创新发明;积极参与技能大赛。以数控铣项目大赛为例,参赛选手要在4小时内制作相应的模型,如果其中的工艺程序错了,最后就无法做成比赛要求的成品。这和如今倡导的工匠精神一脉相承,要关注产品的品质和细节,从日常教学中就让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平时就开始修炼和培养工匠精神。打造创新创业基地,以服务学生创新与创业活动为宗旨,选取具有市场价值的真实创新与创业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各类创新活动。如在工业机器人和3D打印以及服装设计等领域,实现学生创新创业与市場的高度对接,在帮助学生实现创新价值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工匠精神。
3.强化实践训练,开展现代学徒制,培育工匠精神
要根据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理念不同层次的要求,在“校中厂”和“厂中校”的实践训练中,有针对性地培育工匠精神。
一方面要通过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深化“金蓝领工程”等,夯实产生工匠精神的人力基础。
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制度顶层设计,转变“重装备、轻技工,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的观念,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保障机制。通过制度文化建设渗透工匠精神,引入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加强实践过程管理。营造以“技能”为主体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达到技能要求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从而实现工匠精神培养的目的。具体方式可以采取“改造学习方式”“广泛开展技能竞赛”和“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体的就业与职业指导”等。
4.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引领工匠精神,文化滋养
工匠精神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形态,需要在长期的文化滋养、价值激励中逐渐形成。塑造先进企业文化,使工匠精神成为社会风尚引领者。
把我国优秀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统美术、手工技艺传承下去,在校园生根发芽。如今,工业化、“互联网+”部分取代了手工,但“匠人”的内涵和精神却不会变。成功者永远属于那些坚持自我、坚守“工匠精神”的人。把扎染工艺、缠葫芦、古琴制作、风筝制作、鲁锦、面塑、绣球制作的民间艺术传承人请进校园,让学生拜师学艺。既倡导学生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重要性,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艺术文化内涵,又潜移默化的弘扬了工匠精神。鼓励学生以最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学习及创作中去。通过文化熏陶、源头培育,让工匠精神真正“匠于心”“化于文”。在文化层面植入“工匠精神”的种子,帮助学生树立“行行出状元”的正确职业理想。通过实施文化育人理念下的素质拓展过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增强了学生就业创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了基于地域文化色彩的素质拓展教育示范。
总之,弘扬和发展“工匠精神”是时代的需要。中国要崛起为真正的制造强国,必须高度重视高技能知识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高职院校也应当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逐步建立起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体系,为社会培养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合格劳动者。
参考文献:
[1]刘维涛.让工匠精神涵养时代气质[N].人民日报,2016-6-21.
[2]刘志彪.要“工匠精神”,更要“工匠文化”[N].新华日报,2016-7-8.
(作者单位:济宁职业技术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