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丽+王宾
[摘要] 传统保健体育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医药院校的特色课程。本文主要从道统万物、道法自然、反者道之动、动静结合、重人贵生、专气致柔、形神兼养等方面探讨道家思想对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发展的积极影响。研究认为道家思想为传统保健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养生理论基础。
[关键词] 道家思想;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养生思想
[中图分类号] R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8(c)-0158-04
[Abstract] Traditional health-care P.E. course is the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in our country. It is the characteristics course of universities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Taoism positiv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health-care P.E. course of universities of Chinese medicine from the aspects of traditional things, the natural rule, the motion of the Tao, the combination of dynamic and static state, respecting life and spirit, dedicating to the gentle, and preservation constitution and mentality.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aoism has laid a theoretical healthy foundation for the traditional health-care P.E. course development
[Key words] Taoism; Universities of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health-care P.E. course; Health cultivation
中國传统文化是融合了儒、墨、道、法诸家思想的综合性的文化。其中,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成为中国人的意义世界,三家学说大体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它们是中国人的信仰系统、价值判断系统、解释系统、礼仪系统、交流认同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道家在中国文化中至今还是生气勃勃的”[1]。道家思想早已泛化溶解为无所不在的人文经验和思想习惯,它已精密地编织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举止中。在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中,可以清晰看到道家思想留下的烙印。
传统保健体育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通过姿势的调整、呼吸的锻炼、心理的暗示,来调节和增强人体功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力,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2]。全国中医药院校的体育教学,经过30多年的教学改革,逐渐形成并完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传统保健体育课程[3]。传统保健体育是以肢体语言阐释着儒佛道文化,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体验儒佛道各家理[4]。传统保健体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长期的发展中与道家思想互补相承,道家思想为传统保健体育的养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1 道家思想对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的影响
有学者指出:“以自然养生为特色的道家体育思想是中国传统体育思想的精华,它补充了现代以锻炼、训练为主的体育思想,揭示了以养生而非锻炼、内修而非外求、潜隐而非显性形式为特色的生命哲学境界[5]。主张内在超越的道家体育思想,侧重保持内心的恬适与平静,辅以呼吸吐纳与运动,重返生命澄澈如水的本真状态,为传统保健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6]。
1.1 道家思想中的“道统万物”对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的影响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7]。道的本意是指道路、道理,也可以看成是“规律”。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之本原,是一种“有”和“无”的统一状态。“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表明“道”创造和维持了万事万物,老子认为道的本质禀性是自然无为。天地万物都是遵从自认无为。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就是仿效,就是以之为法则,以之为规律。此句的意思是说,人与天地都以道的法则为法则,而道则以自然为法则。在老子看来,以自然无为为法则就是得到了“道”。修养自身、追求大道,为的就是顺从自然。
传统保健体育习练者自己作为一个小宇宙,是大宇宙系统中的一个因子,只有并入大宇宙的运行图式中,顺乎自然规律,才能无往而不胜,并获得永恒的存在。道生万物,万物归于道。传统保健体育通过自身实践而获得天人相合、万物归根的精神体验与生命感悟,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自我生命实现和体悟,表现为习练者获得的一种超越性生命体验和人生价值,以及对天道自然、宇宙万物生化之理的体悟和体验。在练习过程中,要体会每一招、每一势中的“道”,动静起落、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变化无端,处处感受道的存在。“拳为小道,而太极大道存焉”,拳为道,道寓于拳之中,所以探求宇宙根本就是探求自己。在道的召唤下,传统保健体育不仅仅是一种健身、自卫和观赏的生存性活动,而成了一种“求道”的手段。
1.2 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对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的影响
道家思想的核心,体现在其对自然的崇尚、主张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强调“道”是世界的本原。因而从人类到自然界都要以“道”为其法则,道家注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8]。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和谐之道,通过调身、调息、调心,得其中和之道,推广至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这就是社会的和谐。道家将人的养生实践活动置于一个宏观的系统环境中去考察和认识。《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黄帝内经》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主张纯任自然,与天地合一。endprint
道法自然,传统保健体育在这一法则指导下,主张师万物,法天地,从大自然的生化衍变现象中获得灵感和启迪。取各种飞禽走兽的形象、动作、意蕴,融入动作创编中。如金鸡独立,玉女穿梭等动作术语,追求崇拜物之神采。武术的象形拳如猴拳、螳螂拳、鹰爪拳、蛇拳等,均是模仿自然界动物的形态,把飞禽走兽的形象、动作融入拳术的一招一式之中,形成了风格独特的象形拳类,大大丰富了传统保健体育的表现形式。传统保健体育融自然物为一体,是人对自然美的形态模仿,崇尚生命,崇尚自然,是求得自然与人的共鸣与统一。因而,这种人体小自然与宇宙大自然,人体小天地与宇宙大天地,人体内气与体外大气相统一、相一致的完美结合,正是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也是太极拳的变化规律。正如陈鑫所说:“拳名太极,实无极自然直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也。”因此,顺应自然体现了生命运动规律的客观要求,成为传统保健体育健身的最高的方法论,成为制订传统保健体育锻炼目标、确定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最高准则[9]。
1.3 道家思想中的“反者道之动”对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的影响
“反者道之动”,就是说事物必然地总在向其反面转化,也就是说,万物都是这种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过程,在这种矛盾斗争的推动下,又实现自身的一种统一,万物就是这样不断处在矛盾斗争与和谐统一状态之中的[10]。即太极图所示,事物达于强盛的顶点之后,要迅速地走向自己的反面。那么对敌手而言,最好就是如老子所言:“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欲作最强大的人,先做最柔弱的人;最柔弱的人,也就是最强大的人。老子说,还有比水更柔弱的吗?然而以水“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表现在传统保健体育中的太极拳上,则是欲进先退,欲伸先屈、欲左先右、后发先至等。太极拳讲求“往返须有折叠”“欲左先右,欲上先下”“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四两拨千斤”“极柔软而后极坚强”等体现了道家“反者道之动”理论在传统保健体育实践中的运用[11]。
看似柔弱如棉,实则坚硬如铁,表面看来柔弱,内里却充满生机,达到内功与外力融为一体,不让人看见其形,便于随机应变,克敌制胜。《吴鉴泉氏的太极拳》云:“练太极拳时,最忌用力,务使全身松开,气血贯注,日久自然练出内劲,这种内劲是很柔的,遇敌时不含抵抗力,能随敌劲以为伸缩,所谓柔中而有弹性”[12]。太极拳采取“以柔克刚”的战术,是守、柔、退、弱的战略战术思想,不是单纯的消极防守,而是以守為攻,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屈待伸。太极拳以不先发劲为主,遇敌来击,先以化劲化之,待其不稳,从而击之,则用发劲。”《十三势行功心解》云:“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后发之所以先至,其前提是“顺人之势”“引进落空”,就是根据对方的意图,诱敌深入,在避实就虚的情况下,取得有利条件,迅即转守为攻。当对手进攻时,不是正面迎击,而是腾挪闪战,引进落空,抓住空隙,自然借力,花小的力气战胜强大的对手。在技击时,避其锋芒,虚于周旋,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避其实,乘其虚,避其强,击其弱,战而胜之。著名的庄子《论剑》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这是一种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的战略思想,“反者道之动”是传统保健体育技击的重要原则。
1.4 道家思想中的“动静结合”对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的影响
动静结合思想的含义是:养生者既要以静制躁来养神调心,同时也必须通过适度运动来养形怡神。强调心神宜静,形体宜动,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主张形神共养[13]。《老子》讲“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虚静是道家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是“道”在人体中灵魂与肉体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的体现[14]。传统保健体育,非常强调“静”,因为静方能致专,排除杂念,使精神意志集中,用意识引导动作,从容自如,势正招圆。李亦畬《五字诀》云:“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 未能由己,要悉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太极拳要求:“外动内静”,动中求静,以静御动,虽动犹静,外动是形体运动,内静是精神内守,是以人的身体和心灵来体验动静运动变化。
“道”只有在无知无欲、致虚守静的境界中才能“体道”“悟道”[15]《老子》《庄子》等,论述了抱一守静、心斋、坐忘、内守真气等修炼之道。老庄哲学中阐述了“专气致柔”“致虚守静”“心斋”“坐忘”等修养方法,主要为以静养神的方法,以之为得“道”的途径。导引,导指导气,引指引动身体,为“导体令柔,导气令和”之意,主要为以动养形的方法。我国古代就很重视导引之术,《庄子·刻意篇》:“吹啕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意思是通过肢体的运动并配以呼吸就可以达到养形的目的。
1.5 道家思想中的“重人贵生”对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的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重人贵生”,即把人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表达了道家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16]。“重人贵生”是几千年来传统保健体育养生文化的基础和出发点,万物之中以人为贵,人的生命与天地同等重要。人应当对自身性命躯体加以重视爱护并加以自我锻炼和养护,才能够求得长寿。人的生命是最可贵的,因此,人生最大目标应该是努力去养护、珍惜、发展生命本身。我命在我不在天,其核心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求得自我生命的发展,获得生命的超脱和自由。要以人的主动精神去探索和追求人类体质健康长寿,把握自身生命自由的途径。这种思想包含着一种积极的、洋溢着生命热情的精神本质,它使道家养生不断获得生命之源和动力,促使不断发展。
保持“朴”“真”本性,途径在于人心态上致虚守静,提出“清净无为”“返朴归真”,以静养生的理念;“致虚极,守静笃”,即是要通过净化心灵,颐养精神,从而达到“载营魄抱一”,精神与形体兼养的目的。道家的“重人贵生”养生观对传统保健体育的基本价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拳种鲜明地突出养生作用,弱化其技击功能。道家创造了众多的养生术,在长期的强身健体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延年益寿的保健方法,这些练习方法和手段组成了传统保健体育思想内涵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从道家思想中吸取的“重人贵生”思想成为传统保健体育养生理论的出发点和原点,在传统保健体育发展过程中沿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道路,逐渐形成了乐生、重生的养生观念[17]。endprint
1.6 道家思想中的“专气致柔”对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的影响
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专气致柔,即集聚精气到最柔和状态,使内心与身体达到一种非常和諧的状态。也就是说人能够积聚自己的元气达到婴儿的状态,就可以实践“长生久视之道”[18]。这正是练习传统保健体育的基本方法,其锻炼要领,就是要使全身放松,呼吸自然,使练功者从外在形体到内部精神都处在一种“柔和”的状态,这是老子对传统保健体育锻炼方法做的一个言简意赅的概括。道家认为支持天地、人体运行的是“气”,如《庄子》说:“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圣故贵一”。“气”蕴含着天之精华和能量,故在“练内”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动作,通过以意导气的方式使人体内部运行的丹田之“气”与外在“天地之气”相通,从而使天地之能量源源不断地注入自己体内,以达到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和攻防技击能力的目的。
传统保健体育习练者从长期的直觉体验中感到了气本体的存在和存在方式。《庄子·知北游》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内练,实际上就是气功锻炼,元气充盈,自然就达到了内壮的目的。传统保健体育养气一般都通过静心平息、存养气息,以求全身内气凝聚充盈于丹田,要求“气沉丹田”,以达到“中气贯足、精神百倍”的效果,将养气练气法融入站桩的“桩功”练习,以意念引导气息,配合劲力的聚蓄,运转,爆发的劲力练习等。如太极拳讲究“以意导气”“以意调息”等,通过“气”的运行,使练习者的内练与自然相通。通过内练,一方面使自我精神感受中受到全新的体验和发展,另一方面又确实使自我作为生命载体的身体状态得到质的提高。
1.7 道家思想中的“形神兼养”对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的影响
老子提出要“载营魄抱一”,“一”指的是身体,“营”指精神,“魄”指形体,“载营魄抱一”就是形神合之于身体[19]。《黄帝内经》云:“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形全不敝,精神不散”。道家的养神功夫,基于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阶梯渐进,养神是身心合一的境界,形神相依,而致心神相交,是道家养生法的境界追求。生命之贵在于神,神兴则生命的活力旺,神衰则生命的活力弱,老子说:“谷神不死”,即养神才能不死,把“神”提到最重要的位置;又指出“神”要靠“气”来滋养,“神”才能发挥功能,人只有注重“神”的“内守”,才能身心健康。所以,养生所贵者在乎养神。
道家思想使得中国传统体育所追求的价值取向是和谐,以形神统一、身心和谐为共同的技术要领和力求达到的完善境界。传统保健体育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形神兼养的整体观是传统保健体育的一大特色。就人体而言,形指形体,包括五官、躯干、四肢、筋骨皮等,神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就其技术而言,形指手、眼、身、法、步等有形的动作特征,神指心、意、胆等无形的心理品质和气质[20]。传统保健体育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外练形体,内练精气神,达到“内外合一,形神兼修。“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充分体现了内练和外练相结合的思想。很多传统保健体育功法要求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结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身心。正如古人云:“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神散乱。”
2 结语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同时又融入佛、道两家,形成儒佛道三家合一的格局。道家主张“天人合一”,以修身养性为主要宗旨,以自省为主要思维方式,以道德的自我完善为主要人生目标,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提出了“养性”之说,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道家养生的核心内容:强调精神修炼,把清净无为作为最高境界,道家养生思想代表着传统保健体育养生思想的基本内容,道家思想为传统保健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养生理论基础。通过习练传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以身悟道,实际上是一种对自然规律与生命本体的深刻参悟,或者说是一种对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 潘吉星.李约瑟文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2] 虞定海.中国传统保健体育与养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 王宾,徐仰才,吴志坤.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武术拳操校本开发的教学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6):164-165.
[4] 龚博敏.国际文化视野下八段锦价值解析[J].中医药文化,2016(4):40.
[5] 杨启亮.道家教育的现代诠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6] 李有强.道家身体观及其体育思想的内在超越[J].体育科学,2015,35(6):90-97.
[7] 吕锡琛.论道家思想中的科学精神[J].哲学研究,2000(4):52-56.
[8] 冯健.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影响的理性思考[J].体育与科学,2010,31(2):70-72.
[9] 孙庆彬.论儒、道思想对中国体育的积极影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6):32-34.
[10] 张小平.论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动力因思想[J].中华文化论坛,2013(7):7.
[11] 秦华.道家文化的基本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31(19):54-58.
[12] 陈振民,马岳梁.吴鉴泉的太极拳[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3] 陈梦丽,指导,陈华.中医治未病与道家养生[J].河南中医,2011,31(4):429.
[14] 李锐,程恒桃.论道家思想对现代武术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13,10(11):21-23.
[15] 吕锡琛.道家与民族性格[M].长沙:湖南出版社,1989.
[16] 许红霞.道家思想视域下的当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策略初探[J].山东体育科技,2010,32(1):53-55.
[17] 赵广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道家思想的意蕴[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5(4):99-103.
[18] 康杨波,张群,刘艳军.《道德经》的柔性智慧论略[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25-27.
[19] 陈鼓应.老子今译今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0] 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收稿日期:2017-05-23 本文编辑:李岳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