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口译信息处理过程中的瞬时理解能力

2017-09-18 17:13孟峰
商情 2017年30期
关键词:短时记忆信息传递

孟峰

【摘要】口译从形式上看是两种语言信息之间的转换,本质上是信息的传递。关于口译教学受到关注以来主要以认知学理论来展开研究,本文尝试从教学实际论证另外一种研究方式,以促进口译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传递 短时记忆 黑盒子 瞬时理解 思维映像

一般认为口译时将信息从一种语言形式转换为另外一种语言形式的交际行为,是一种高强度高难度的脑力活动。译员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听辨,理解,记忆,表达的思维转换。思维活动的直接对象是语言,间接对象则是语言所承载的大量信息,由此口译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信息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输出的过程。

以上认识可以说是一语道破了口译的本质和真谛,因为口译从本质上来讲就应该是信息的传递,只有完成了正确的信息传递才能被称得上是一次合格的口译。不然,在华丽的辞藻都无法掩盖信息传递过程中发生的偏差和错误。Gile(1995)将口译的完成定义为“听力理解与分析”“短时记忆”“翻译产出”三项基本任务以来,记忆研究就被置于重点研究之中。诚如有的口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所发现的那样“学生大都能克服听力或理解方面的困难,但记忆对于他们而言,似乎是难以逾越甚至是无法突破的瓶颈,要想打破这个瓶颈,势必要对口译中的记忆能力尤其是短时记忆能力进行针对性训练”。由于口译的即时性虽然在记忆的三个系统中短时记忆最重要,但口译语言属于口语性语言,具有很大的松散性和非逻辑性,连贯性差,缺乏严谨性和层次性。这就需要译员进行综合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完整的符合逻辑性和关联性的内容并过滤冗余信息,把握信息的实质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口译的即时性需要译者大脑高速运转和快速反应。译者在快速反应的过程中一旦离开了理解记忆就容易发生错误,因为记忆本身是不能判断是非正误的,只有理解才是是非正误的过滤器。译员的记忆或信息处理能力都应该来来自于口译过程中的归纳剖析所获得条理化逻辑化的结论,这样才能够解释为什么优秀的译员对于不同形式的口译都是流畅自如的。“迄今有关口译信息保存的研究都一直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为基础,所进行的实验也都只能获得记忆效能方面的结果,却无法从信息的处理过程去作观察与分析”。

如果从信息处理过程来作考察的话,就要提高信息的处理能力。而信息的处理能力应该就是对输入原语的理解能力。对原语的理解能力则包含“双语能力,非言语知识,分析能力”三个部分。在这三者中,对原语的理解(双语能力)和非言语知识二者可以说是译者的基本功,是通过学习和积累慢慢能达到的。但分析能力却是与生俱来甚至可以说是天赋的东西,是译员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受外界(自身性格兴趣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一套自我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方法。这个认知能力的高低,也就决定了其分析能力的高低,甚至有的人根本就不需要分析,因为在他的认知领域内是浑然天成,独具一格别具特色的。在同等(对原语理解的双语能力和非言语知识)的同等水平下,译员的分析能力是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这也是我们在口译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教学现象。一位看似不起眼学习一般的同学往往有灵光一现的翻译,这种灵光一现翻译出的内容极具个人特色并且对信息的把握都很准确翻译出的内容都很传神。在实际课堂中往往这类学生的外语基础不太好,他们的外语基本功支撑不起他们的能力,口译教学一般都从大三开始,当口译老师每每发现这种教学现象都痛惜不已,为口译人才的埋没而惋惜。从这一点来讲,笔者曾多次呼吁在大一新生入学起就应该从口译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点拨带动发现好的苗子,提前做好口译人才的储备,而不是到了大三再后悔。

可见,译员本身所具备的分析能力是何等重要,译员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分析能力是何等重要。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分析能力也可以称作瞬时理解能力。因为这都是在思想与内容的碰撞之间,在大脑高速运转的电光火石之间,对信息做出的理解分析归纳总结。信息处理过程的分析(瞬时理解能力)在我们的今后口译教学中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现行口译研究的两大特点是从认知学角度注重短时记忆的研究与信息处理过程(信息本身)角度来关注的。所以,研究口译的著名专家Danile Gile在其著作《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式》分析口译中理解的同时,Gile又专门提出了口译的理解模式C=KL+ELK+A 即:理解=语言知识+语言以外知识+分析。但分析不应之局限于只用信息地盘理论等来展开对信息结构与信息规律的单一方面,而应该把分析研究的对象放到译者自身的独具特色的别具风格的分析能力上来,因为言语链只是信息的承载形式,其意义的出现必须依靠信息接收者的“智力加工”也就是分析(译员的主观理性的思维)。这样一方面既能丰富口译信息处理过程研究的同时,或许能够打开语言信息传输过程的“黑盒子”,因为口译不同于一般的语言行为的是,在谈话的进行过程中唯有通过译者的信息处理,才能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换。换句话说,语源的信息内容必须先通过中间处理的过程才能够产生出译语,这就意味着语言信息的传递过程中,确实存有一个中间处理的功能及执行程序介乎源语与译语之间,这个信息的中介处理过程,就是语言学界所习称的“黑盒子”。

让我们回想一下我們的口译教学是不是经常发现这种教学现象?在实际的口译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的为什么这位学生的翻译是这样的?那位同学的翻译是那样的?明明都是很简单的语法和句子,在听懂内容的基础上,翻译出的结果却是五花八门呢?这就非常迫切需要打开译员口译信息处理过程中的“黑盒子”。当然,从译员(学生们)的成长环境性格形成认知方法等角度去捕捉解析的话是不太现实也不太可能的,因为你会发现他们几乎没有规律可循。这是因为他们的思维不受框架的束缚语法结构的束缚信息结构的束缚,但却毫不例外的让你你能清晰的感受到具有优秀分析(瞬时理解能力)的译员与学生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无论他怎么翻,怎么打破内容,他对信息的读取都是正确的,他对信息的理解都是各具特色的”,简答地说就是“既忠实于原信息却又不缺乏灵活性”,所以说好的口译经典的口译都是具有创造性的的。

我们去捕捉这种灵光闪现,灵光一动的创造性分析(瞬时理解)能力,是本论文大胆提出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在今后的口译教学实践中口译教师都要尽量去尝试捕捉,勾勒,描绘译员(学生们)在大脑高速运转灵光闪现一瞬间的分析(瞬时理解能力)思维映像,从而打开口译信息处理过程中的“黑盒子”。

参考文献:

[1]张玉翠.口译中的短时记忆及其训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09.

[2]仲方方.口译中的记忆及口译教学中的记忆训练刍论[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

[3]杨承淑.口译的信息处理过程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4]张静苑.日语口译中信息调控策略教学[J].外语,2011.

[5]杨承淑.口译的信息处理过程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6]陆留第.日语高级口译技能训练教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宋协毅.新编汉日日汉同声传译教程-从即席翻译到同声传译[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8]丁莉.日语口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杨承淑.口译的信息处理过程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10]邱鸣,杨玲,铁军,吕文辉,王宇新编著.中日同声传译听译实践训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11]刘和平,王茜.翻译思辨能力发展特征研究--以MTI翻译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J].中国翻译, 2015.endprint

猜你喜欢
短时记忆信息传递
不同听写方式对英语单词记忆效果影响的实践研究
噪音干扰下的短时记忆研究综述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浅谈口译中的短时记忆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观众短时记忆调查报告
英语听力理解与短时记忆
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存在的问题及防范对策
记者在新闻采访中沟通技巧的运用
信息服务信息传递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探究
初中生认知能力对学业成就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