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陈丽
[提要] 发展绿色农业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绿色+农业”的转型发展标志着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是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驱动。“十三五”时期,我国要深刻认识“绿色+农业”的内涵,扫除“绿色+农业”发展面临的障碍,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标准化体系,依托“互联网+”促进“绿色+农业”,加快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步伐,加大绿色农业资金投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助力。
关键词:“绿色+农业”;转型发展;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7月24日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实行改革开放,农业经济飞速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目前处于石化农业时代。众所周知,石化农业的生产方式污染了水资源、破坏了森林资源、引发了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并严重威胁着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因此,正确认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实施“绿色+农业”发展战略,扫除“绿色+农业”发展面临的障碍,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效益,有利于提高国人健康水平,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绿色+农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严格遵循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合理运用无公害的高新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以保障农业生态安全、农业资源安全、农业产品安全为目标,充分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提高的新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绿色+农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新业态,是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推动农业发展形态演进升级,并催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绿色+农业”具有动态性、开放性、整体协调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多样性和标准化等特征。
二、我国“绿色+农业”发展面临的障碍
(一)“绿色+”观念没有全面贯彻到农业转型中。绿色发展理念还没有充分落实到我国每个地方。其一,我国农村农民的普遍情况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生产观念落后,缺乏“绿色+农业”的理念,新兴农业技术培训没有普及,仍然坚持通过大量农药、化肥等方式来实现粮食的增收,因此导致粮食和土地被污染的情况十分严重;其二,GDP增长仍是官员晋升制度中的关键指标,部分政府官员自己都不理解“绿色+农业”的含义,一味地追求短期农业GDP的增长,忽视绿色农业带来的长远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其三,大部分消费者群体对绿色农产品概念模糊,购买农产品时没有绿色消费意识,消费随意性大,人们也无法辨识绿色农产品和普通农产品。近年来,老百姓被假冒的绿色食品欺骗的案件频频发生。
(二)绿色农产品缺乏相应的标准化制度。由于我国处于绿色农业起步阶段,各相关的绿色食品法律制度体系、监管体系正逐步建立,但并不完善,且尚未在農产品的生产环节得到广泛的认可与接受,成熟的成套技术以及标准都不完善,绿色食品无法达到标准化生产,质量难以保证。而且由于忽视农产品的安全问题,绿色农产品检测体系不健全,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全过程质量监控管理体制、检测手段、设施等比较落后,因此监督检测技术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使农产品质量跟踪检测严重滞后,造成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恐慌,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三)绿色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不够健全。目前,与普通农业产品对比,绿色农产品在产量、价格上并不具备市场竞争优势,而且我国绿色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发展滞后,尚未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绿色农产品促销力度薄弱,市场份额普遍较低,同时绿色农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市场运作不规范。这些因素严重阻碍着绿色食品市场的前进式发展。
(四)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绿色农业发展步伐。发展“绿色+农业”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系统工程,相应的资金投入是其不同阶段稳步发展的保障,虽然一直以来国家对农业财政投入规模基本保持逐年递增态势,但财政支农总量仍然有限,特别是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地方财政投入较少,加上财政政策在推进绿色农业发展上还存在倾向性不明显问题,资金使用分散,使得许多绿色农业建设未能全面展开。
三、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腾飞式发展,但也透支生态环境,浪费许多资源,根据2016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2011~2015年平均每年全国因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减少耕地面积37.04万公顷。与此同时,国际市场上,一些发达国家严控环境技术标准,设置了“绿色壁垒”。因此,农业发展的绿色转型迫在眉睫。21世纪是一个“绿色”世纪,农业生产的绿色化将会成为农业产业的主流。改善水土资源,保障粮食安全,增加绿色农产品的产出量,向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应对经济发展新形势,提升绿色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
四、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绿色农业新理念。绿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因此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对“绿色+农业”理念的认知水平,提高农民对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的意识。一是加大力度宣传“绿色+农业”理念。通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培训以及电视、网络等媒介的推广,培养绿色农业新理念,让农民认识到农业的长期增收离不开绿色农业,让消费者认识到农产品质量是否安全直接影响其自身利益,使大众自觉参与、共同承担以绿色消费推动绿色农业发展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引导农村合作社、农业协会等组织宣传低碳农业,推广绿色生态保护理念,引导农户减少化肥、农药等的使用,让绿色生产、安全生产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形成技术、环境、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绿色+农业”标准化机制体系。绿色农业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的总称。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健全经认证的标准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生产安全、无污染的健康食品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的、严格的绿色农业标准体系,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加快提升国内绿色农产品认证的便利化和品牌保护。同时,食品安全监管的范围不仅限于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而且包含对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加大抽检监测力度,打造绿色农产品的公信力。
(三)“互联网+绿色+农业”的发展模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绿色+农业”的营销发展也要依托绿色农业科技的创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大数据的深入应用,“互联网+绿色+农业”成为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来改造传统农业,创新绿色农业推广服务方式,引入“互联网+绿色农业”的营销模式,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绿色农业推广,有效促进节约化经营和提高农业经营效率,同时让更多企业参加绿色农产品博览会,打造知名品牌。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大力发展电商产业园,形成区域现代农业示范网络,大规模开展绿色农业技术。
(四)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加大“绿色+农业”资金投入。额度大、周期长、类型多是现代化农业金融需求的特征。其一,推动农村金融体制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县域网点,支持多渠道组建农业保险机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增加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探索建立农产品收入保险制度,提高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水平;其二,调整和充实绿色农业专项补贴,重点增加绿色农业投入品、绿色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资源和生态保护、农民绿色知识培训等方面的补贴;其三,将互联网技术普及到金融机构,便利各种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
发展“绿色+农业”,一方面需要政府财政投入的大力支持,坚持把农业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与奖励办法,优化投入结构,通过对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绿色农业科技教育、生态环境设施的投资以及水利、道路、电网建设的大力投资,改善农业生产运营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整合资金渠道和补贴项目,将一些类似的补贴项目合并,提高政策实施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胡雪萍,董红涛.构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须破解的难题及路径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6.
[2]周红民.加快绿色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3.
[3]陈露,江禹奉,覃兰秋,程伟东,周锦国,谭贤杰.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2.10.
[4]张红宇,张海阳,李伟毅,李冠佑.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目标定位与改革创新[J].中国农村经济,201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