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面部难辨认癣误诊为环状肉芽肿1例

2017-09-18 02:22冉林卉火万琴杜华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肉芽肿环状丘疹

冉林卉 火万琴 杜华

(1.甘肃中医药大学,兰州 730000;2.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皮肤科,兰州 730050)

·病例报告·

颜面部难辨认癣误诊为环状肉芽肿1例

冉林卉1火万琴1杜华2

(1.甘肃中医药大学,兰州 730000;2.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皮肤科,兰州 730050)

颜面部反复红斑丘疹伴瘙痒2 a,在当地医院误诊为环状肉芽肿治疗,治疗效果不佳,皮损面积扩大,在我院就诊后诊断为“面癣”,给予支持治疗后痊愈。

面癣;环状肉芽肿;误诊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63岁,因颜面部反复环状红斑伴瘙痒2 a,于2016年7月25日来诊。患者于2 a前无明显诱因颜面部对称出现环状红斑。自涂皮炎平 (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皮康王 (复方酮康唑软膏)、肤轻松 (醋酸氟轻松冰片软膏)等药物。开始涂时均有效,停药后皮损反复并扩大。2 a来不断使用上诉药物,冬天病情略有好转,但面部红斑始终不消退并伴有瘙痒。当地医院未做任何检查,即作出“环状肉芽肿”的诊断,具体治疗不详。既往无糖尿病及消耗疾病,无日晒后皮损加重,无宠物接触史,家人无相似疾病。

体检:一般情况良好,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情况:面颊部对称分布2块儿掌大小的环状红斑,并伴毛细血管扩张,边缘稍隆起有少量丘疹、脱屑,未见糜烂、渗出,无局部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 (见图1)。双侧足趾趾甲均有增厚,足大趾趾甲表面有沟纹和凹点,呈棕褐色 (见图2)。

刮取面部少量鳞屑直接镜检:镜下可见真菌菌丝和芽孢 (见图3)。真菌培养:须癣毛癣菌 (见图4)。

诊断结果:面癣。

治疗经过:因患者面部炎性反应严重,瘙痒明显,给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和联苯芐唑乳膏每日各涂1次,1周后停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3周后复诊并复查真菌阴性,红斑、丘疹消失,但毛细血管扩张不退。

2 讨 论

面癣特指发生在面部皮肤的癣菌感染,属于体癣。典型皮疹为环状、多环状红斑,中央有自愈倾向,边界界限清楚。多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等浅部真菌感染引起[1]。其主要感染途径有直接接触患者以及其污染衣物、患癣的宠物,也可由自身感染。因患者患有甲癣病5 a,故多考虑面癣是自身接种传染引起。面癣在所有浅真菌性皮肤病中是最容易误诊的疾病,70%的患者被误诊为痤疮、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湿疹等其他皮肤病[2]。

环状肉芽肿又名假性风湿结节[3]临床以限局型较为常见,其典型皮损为小而坚硬的肤色或淡红色丘疹,中心消退,周围排列紧密,形成大小不等的环状或弓形。临床上以年轻女性较多见。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好发于四肢远端,面部罕见。其发病机制不明,研究认为可能与免疫、遗传、先天性疾病、感染等有关[4]。许多损害可自行消退,但损害持续时间差异很大。临床上通常根据皮损典型特征,以及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确定有无灶性胶原纤维变性及栅栏状肉芽肿形成作出明确诊断。由于该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破环皮肤屏障功能,增强真菌致病力,使皮疹表现不典型,出现类似于环状肉芽肿的皮损表现,被误诊为环状肉芽肿。当然,本病例被误诊的原因也包括对该疾病认识不清,单纯根据皮损的形态主观推测,并未做仔细询问和相关检查。因此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对于不典型皮损患者应仔细询问病史、用药史和动物接触史,及时做真菌检查,必要时做组织病理检查和免疫相关检查排除鉴别诊断,以避免误诊或漏诊。

图1 面部对称性红斑,并伴毛细血管扩张,边缘稍隆起有少量丘疹、脱屑 图2 左足趾甲增厚,表面有沟纹和凹点,呈棕褐色 图3 直接镜检:镜下可见真菌菌丝和芽孢 图4 真菌培养结果 (棉蓝染色)

Fig.1 Facial symmetric erythema with slightly uplifted margin,accompanied with papules,scales and telangiectasia Fig.2 Grooves and pits on the dark brown and thickened left big toenail Fig.3 Fungal hyphae and spores under the microscope Fig.4 Fungus culture results (cotton-blue stain)

患者现经确诊及抗真菌治疗后,皮损消退无复发。遗留毛细血管扩张是长期使用激素药膏引起激素依赖性皮炎表现之一,可以给予保湿剂及局部免疫调节剂如他克莫司以修复受损皮肤。除外继续治疗甲癣,以防引起其他部位的真菌感染。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62.

[2] 耿庆娜,任发亮,张文志,等.须癣毛癣菌所致面部难辨认癣[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1,18(3):139-141.

[3] Bolognia JL,Jorizzo JL,Rapini RP,et al.Dermatology[M].2版.朱学骏,王宝玺,孙建芳,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1753-1756.

[4] 胡素娟,曹萍,崔勇.环状肉芽肿的研究进展[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29(11):1197-1198.

[本文编辑] 卫凤莲

冉林卉,女 (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E-mail:1150730441@qq.com

杜华,E-mail:duhuapf@163.com

R 756.2

B

1673-3827(2017)12-0228-02

2017-01-11

猜你喜欢
肉芽肿环状丘疹
基质金属蛋白酶对结核肉芽肿形成及免疫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克罗恩病肉芽肿检出率相关因素分析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基于GEO数据库分析circRNAs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多层螺旋CT诊断在以多发结节、肿块为特征的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中的意义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一例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第78届莫斯科数学奥林匹克(2015)
环状RNA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