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志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了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議,帮助幼儿园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形成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和家庭应该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家庭;家园共育
自教育部发布《指南》以来,我园以全面贯彻落实《指南》精神为契机,构建并完善了“践行指南、家园共建”的幼儿园管理机制。
一、科研理念为基础
“理念是行动的航标。”陈鹤琴教育思想认为:“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指南》明确指出:学前教育工作具有极强的社会性,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沟通合作。因此,学校应通过教师论坛、教师学习报告会等形式,加强教师对《指南》的学习;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家长论文评选”等活动,带动家长对《指南》的学习和实践。这些活动的开展,把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思想统一到落实《指南》上来,形成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合力。
二、建构立体化管理模式
1.民主化的管理体制
我园每年度都举行隆重的聘任仪式,成立园委会。园委会定期召开例会。家长代表向幼儿园反馈家长的建议和意见;并参与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组织召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等,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同时,推进幼儿园民主化管理的进程。
2.多样化的家长学校
打破家长会上“教师讲、家长听”的传统模式,邀请教育专家来园走到家长中间,请家长自己走上讲台,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并开展家长助教活动等。
3.立体化的家园联系方式
我院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为教师和家长搭建起立体沟通网络。在门厅架设开放性大屏幕电视视频;活动室门口建立“家园互动回音壁”;每个活动室内安装摄像头、并把监控录像实时上传;开通园讯通、qq群、微信圈等,确保教师和家长能够进行方便快捷的联系和沟通。
三、家园互动共促发展
1.尊重和信任是家园共建的基础
尊重,是家园合作的基础;信任,是家园合作的条件。我院在尊重和信任家长的同时,也会赢得家长对我们的尊重和信任。
(1)开展“教师走进孩子家”活动,拉近彼此的距离
让教师走进幼儿家庭,在家长劳作的田间地头,在家庭的客厅、炕头,交流学生的成长和经历,建立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的良好关系。
(2)诚邀家长参与,视家长为教育团队的重要伙伴
我院把《指南》中的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的典型性表现印发给每位家长,在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中,家长常常是各抒己见、献计献策。我院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教育环境创设,和班级教师、幼儿一起布置活动区环境。
2.理解和支持是家园共建的纽带
理解和支持是家园共建的原动力。我院在给予幼儿家长最大的理解和支持的同时,必然会获得幼儿家长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1)家长开放日——生活分享
每月一次“家长开放日”,让家长直接了解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情况。亲子运动会、家长和幼儿同乐;六一儿童节游艺周活动,成了家长和幼儿同台展示的大舞台,让家长既见证了幼儿的成长,也体味到他们成长中的喜怒哀乐。
(2)亲子活动——情感分享
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资源。中秋节,我院邀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动手做月饼、尝月饼,共享浓浓的亲情。“庆元旦、迎新年”家园联欢会、三八节“爱的宣言”感恩活动、亲子环保手工制作大赛、亲子百米长卷的创作。一系列亲子活动的开展,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让家长感受到幼儿的成功和快乐。
(3)家长助教——资源分享
我院每年度都举行“家长一日为师”活动,邀请在交通大队工作的家长来园为幼儿讲解演示交通安全知识,提高幼儿的交通安全意识;邀请在医院工作的家长为幼儿讲解怎样刷牙,怎样保护牙齿。
3.双向参与是家园共建的桥梁
(1)家园回音壁——让操作更简便
我院把“家长园地”设置为以交流、反馈和对话为主要内容的“家园互动回音壁”。纸条、便笺,虽然仅仅是只言片语,但让家长和教师间的书面交流变得更加直接、简便。
(2)成长档案——让记录更真实
为每个幼儿建立一本属于自己的成长档案。幼师收集最能反映幼儿发展水平的作品,幼儿的童言趣语、在幼儿园活动中的照片、不同阶段的个案记录及动态发展评价,真实地记录了幼儿成长的点点滴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幼师的不断努力和探索,学《指南》、用《指南》已成为家长和幼师的共同行为标准。家园共建、践行指南,使幼儿的天性得以释放,家长的育儿经验得以丰富,幼师的专业水平也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