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指导性”阅读教学方法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7-09-16 17:32叶凌云
新校园·中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阅读方法应用

叶凌云

摘 要: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与分析能力,教师一味地指导学生,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分析阅读,既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无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分析潜力。为此,笔者基于自身教学经验,认识到在开展现代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运用“非指导性”阅读教学方法。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详细分析了“非指导性”阅读教学方法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关键词:“非指导性”阅读方法;现代语文教学;应用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作了如下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通过解读,我们不难发现,当前课标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美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然而,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是教师重知识传授,把一篇篇文章肢解割裂,没有整体阅读感受。即使有的教师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交给学生自学、讨论,也不过是教师设计好的路子,牵着学生往这个方向走,最后对作品的理解也只是教师的理解,学生没有个性体验。长期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果是学生只会解题不会阅读,根本无法感受和欣赏语文的魅力,语文学习兴趣下降。

我校语文课题组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实施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尝试着不具体指导,但也不放任自由,对阅读的目标和阅读方法进行提示,然后放手交给学生进行阅读,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阅读的能力,每讲授一篇新的课文时,笔者建议教师不要先做指导,而是让学生通过进行自我阅读、自我分析,找出新的文章中自己的不理解之处,就文章相关内容提出若干问题(要求每位学生至少要提出两个问题)。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识到自我学习对自身阅读水平提高产生的影响,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相关语文知识,提高学生后期阅读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但是在要求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提问时,教师需要为学生进行适当的解释,保证学生在初读文章后能够尽可能地提出与文章内容关系紧密的问题。如在学习《背影》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写出课文中有疑问的问题以及自己认为该掌握的内容。很多学生都可以写出或简单或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簌”怎么读?“踌躇”是什么意思?“我”流了几次眼泪?哪一次背影最感动你?文中的“父亲”跟我们的父亲相同吗?也是这样爱我们的吗?“父亲”爬月台往返都很艰难,回来后为什么心里很轻松似的?

二、根据设计的阅读目标,整合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回答,因此学生在初读文章并自主提问时,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设计的问题千奇百怪。虽然在前期设计问题时,教师已经为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解释,但仍然存在着与文章内容联系不紧密的问题,且不同小组也有重复的问题。为了更有效地达到阅读教学目标,教师就要整合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将学生设计好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然后根据阅读目标讨论、筛选、整合。由于每位学生最少提出两个问题,因此问题较多,在筛选问题时,首先擦掉板书上内容一致或类似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阅读目标筛除与本篇课文教学目标无关的问题。筛选好后把问题分成易、中、难三个等级(如易的有:生字词的读音及解释,能理解运用;中的有:在文章中能找出答案的或稍动脑筋就能解答的,如《背影》中“我”流了几次眼泪;难的有:深度理解文章内容,品析语句,总结归纳文章的主题等,如《孔乙己》一文中“隐含的叙述线索是什么”“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等),并抄写在笔记本上。

三、自主阅读,解决一般问题

根据学生初读课文时产生的质疑,教师要将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中解决疑问。教师也会根据问题的深浅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答题要求,对于差生要求自主完成容易的问题,并在帮扶对象的帮助下完成一到两个中等难度的问题;中等生完成易、中难度的两部分题目,并尝试解决一两个难度大的问题;优等生完成全部题目。

四、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只有深入分析难度高的问题,才能够在主动分析的基础上,学习到阅读分析技巧与方法,因此,教师应该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小组讨论探究一些高难度、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如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时,“‘国学生往往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高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这是否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对于这类题,我们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在小组中说出自己的见解,也可以针对小组成员的见解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讨论探究中求同存异。这样不仅有助于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小组的约束与带领下动脑思考,深入分析文章,同时也都能够学习到小组其他学生的分析方法,进而使学生构建出更加完善的思考体系,保证其在后期阅读分析时,可以利用收获的分析方法与技巧,提升自我分析的有效性。最后,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以及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对每位学生的阅读体验予以肯定的同时,对偏离核心价值的理解予以引导,并重点帮助学生解决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文章。

五、精读课文,分享收获、心得

学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发表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也可以对文章的语句品析交流学习心得及收获。在该阶段,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学习本篇课文的全过程;其次,学生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与总结;最后,学生需要表达自己的收获。这样有助于学生总结出学习成果,从而收获学习成就感。同时,教师还需要做好学生分析过程的记录工作,只有全面记录学生对文章的分析,才能够为后期的非指导性阅读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如在教学《石缝间的生命》一课时,一个学生谈道:“当我读到‘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着伤疤一句中‘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結着伤疤的语言时,我想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每一次的困难、磨难都有爸爸妈妈在身边陪伴着我、鼓励着我,让我学会坚强,勇敢地面对困难;也让我感受到父母对我们的爱;更让我懂得了感恩。”另一位同学又说道:“‘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艰难这一句话连用三个‘向上,动态地写出了松柏顽强生长的状态,并且告诉我们要向松柏一样再艰难也要向上生长,要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还有一位同学说:“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懂得了当陷入困境时,要勇敢地面对,像石缝间的生命一样,顽强、坚韧、拼搏…… ”听着学生的分享,笔者认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欣赏已经足够到位,教师无需再进行指导。

在精读、品析、分享的过程中,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理解、谈自己学习后的感悟、谈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疑惑等。渐渐地,学生在精读中理解了课文,掌握了阅读分析技巧,在品析中感悟了道理,并在阅读与生活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生活中,在分享中收获了知识,提高了自身阅读水平与能力。这样,小组成员在集思广益中更加全面地领悟文章内容,在互助合作学习中养成了良好习惯,为自身语文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六、小结

在“非指导性”阅读教学中,笔者打破了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位学生都做到动口、动手、动脑,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阅读的快乐,从心底里爱上语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阅读方法应用
中国现代文学阅读方法的思考与研究
书香阅读 心灵成长
浅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