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维义
摘 要:新课改对于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了较高要求。本文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提出了在小学数学新课改课堂中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措施,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创新能力;新课改;小学课堂
小学新课改更加注重小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要转变观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有趣的教学方式,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言,设计适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发散思维,创新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转变观念
新课改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联系实际生活,贴近生活,强调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學生的创新意识。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课堂较少,教师往往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习热情也不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为了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该及时转变观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更多地让学生参与,聆听学生对知识点的看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性格比较活泼好动,对于一些感兴趣的事物接受能力更强,也更容易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采用比较特别的教学方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发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纸片,在已知前面三个图形的面积算法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如何求取。学生开始动手操作,有的把长方形纸片和正方形纸片的两个对角一折叠,就出现了三角形形状。于是,他们就发现了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一半,所以他们得出结论:三角形的面积=1/2×(底×高)。
又如,在学习倍数时,教师可以以做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给他们介绍了倍数的概念和算法后,组织学生一起做倍数游戏。每个学生依次按顺序报数,当遇到5的倍数时就起立拍手,出错的学生要接受“惩罚”。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快乐学习,主动学习。教师要注意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鼓励小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困惑或者对课程的看法,对于理解能力差的学生不能失去耐心,要和善地加以引导,耐心讲解,让小学生把教师当做朋友,敢于发言,只有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小学生的思维才可以得到解放,才可能有更多创新性想法。
比如,在学习三位数乘以两位数时,当相乘的两个数字都是10的倍数时,比如300×40,让学生讨论这种情况有没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于是学生开始讨论,有的学生开始列竖式,还是按照普通数字的计算方法来计算,而有些学生很快就算出来了答案。这时,教师对快速计算出来结果的学生进行了表扬并请他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分享结束后,教师对这位学生的方法表示了肯定,并且对于没有想出简便方法的学生也进行了鼓励和安慰,这样使得课堂氛围保持了轻松愉悦的状态,学生愿意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设计情境
情境式教学是很好的一种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点,同时不同的情境又能把小学生带进不同的想象世界中,可以让他们发散思维,丰富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在学习比较分数大小这一课时,就可以设计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先让学生讨论分子一样大而分母不等的分数谁大谁小。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然后由教师开始情境教学。可以这样设置情境:有一样多的两筐苹果,现在要分别把它们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和五个小朋友,大家说哪一种情况下,小朋友分得的苹果更多呢?然后由小学生进行讨论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分给四个小朋友时每个小朋友分得的苹果比较多”。这样就能得出,在分子一样大时,分母越小,分数越大。通过这样的情境,运用生活中的常见例子,既贴近生活,也便于学生理解。在这样的讨论过程中,小学生也活跃了思维,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新课改下的小学教学目标更加有利于小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要转变观念,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设计教学情境,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豫虹.浅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下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文摘版,2016(9):142.
[2]朱红兴,何小琳,冉海霞.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下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2016(4):1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