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金波
摘 要: 高中语文教师应肩负起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使命,首先要澄清“思想”与“精神”两个关键概念,其次要明确科学精神的概念和特征。具体做法是高中语文教师本身要有科学精神,强调非功利科学精神的特征,改变教学目标,改变教学方法。
关键词: 高中语文 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发布,关于核心素养的意义、实施路径成为高中教育、教学领域的热点话题。
科学精神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六大要素之一。在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科学精神本应是学生的基本精神之一。但令人痛心的现实却是:尽管高中开设理化生等科学科目,可一些学生除了会做题外,在做人、做事方面,并没有完全体现科学精神。
新时代要求人终身学习,要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高中阶段,语文教学在学生科学精神的生成、发育、成长上具有独特的功效,高中语文教育者应肩负起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使命。此外,融入了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一定能使语文教学突破重积累,重沿袭,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局限和束缚,实现语文教学的科学发展。
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植,首先要澄清两个关键概念:“思想”与“精神”。
“思想”是“精神”的高级阶段,而“精神”则是“思想”的生命基础;“精神”生成、发育成熟后,才会形成“思想”。高中生不一定会有深刻的“思想”,但一定有高度活跃的“精神”,这是因为他们有了相当的语言基础,而语言是“精神”的载体。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主体精神的发育。学习语言和精神的产生、成长,几乎是同步的。人的成长,根本意义上就是主体精神的成长,因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培植,而是强硬灌输科学“思想”教育,是对哲学原理的无知,是引导学生形成真正的素养的错误路径。
其次,要明确科学精神的概念和特征。
科学精神是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包括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普世主义,科学即真理,代表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二是公有性,代表名言: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的缘故(牛顿);三是求知和好奇,非功利,代表名言:没有一个人应该因为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居里夫人);四是有条理的怀疑,代表名言:怀疑是无限的探求(苏格拉底)。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做到让科学精神落地生根呢?
一、教师本身要有科学精神
教育本身就是科学,语文教学即语文教育科学。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之际,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扪心自问,是否认同以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一代新人为研究对象的教育是科学。在追求知识创新、呼唤创造型人才的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规律越来越复杂,如何培养开发人的创造力被推向教育科学探索的前沿,教育成为多学科交叉的尖端科学。语文教师缺乏科学精神,认识不到当今教育科学的复杂性、尖端性,仍然沉湎于传统教学观念和模式,必然在教学实践中落伍,被时代所淘汰。
二、强调非功利科学精神的特征
高中语文教师应具备科学精神的所有特征,但这里只强调非功利精神。贪欲使人背离了科学,将其中的技术运用到极限。以功利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就是只运用教学技术,而舍弃了精神的培植。培植科学精神,远比传授语文知识、方法困难得多、艰巨得多。比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有限的几篇关于自然科学的文章时,只是将其作为说明文体来教,甚至因高考不考说明文而略过不讲,那么,这类文章对学生科学精神的生成的巨大作用就被抹杀,对学生终生的影响被人为地遏止。学习自然科学文章的语文课堂,没有给学生以科学精神的洗礼,不能不说这是某些高中语文教师的失职。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后,功利目的越明确的语文课讲得越好,越是背离了新时期基础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在主观上祛除功利心,一身正气,秉持科学精神,让科学精神先在内心落地生根。
三、改变教学目标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说: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中国教育、育人理念与国际接轨的重要表现,标志着国内教育方向从对知识、技能的关注转移到对“人本”的关注。应该认识到,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中国教育目标的巨大变化,教育价值观的更新,是教育的一场革命。若让科学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则势必顺应教育方向的转移,在教案设计中,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放在首位,并明确培植科学精神的具体特征。以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往往采用“科学精神的熏陶”、“体会科学精神”、“扩展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激发求知欲和培养探索精神”等模糊、宽泛、肤浅的语言。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教育部启动的高中课程方案和高中科标的修订工作,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實、落细、落小,未来即将颁布的《高中新课标》里面也将特别增加学科核心素养和基于核心素养制定的质量标准。高中语文教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设计“虚”“粗”“大”、含糊其辞,不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只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中,对“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做了明确、具体、深入的定位表达,才能让科学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
比如,可以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3第四单元几篇关于自然科学的文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设计为《动物游戏之谜》,感知科学家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关注自然、关注人类,重新审视和动物的关系,重新认识自己,培养实证、开放、怀疑与批评、非功利等科学精神;《宇宙的边疆》,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求知欲,培养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理性、求真、实证、开放宽容、怀疑等科学精神;《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培养执着的探索、创新、虚心接受科学遗产、实证、严格精确的分析、民主、开放、非功利、实践、怀疑与批评等科学精神。endprint
保险业巨子格莱恩·布兰德的名言:成功就是一个人事先树立有价值的目标,然后循序渐进地变为现实的过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新时期的语文教学首先要将体现教育价值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放在首位,其次才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样,才能让“科学精神”的育人目标看得见、摸得着,成为实施教学过程与步骤的前提和基础。
四、改变教学方法
《民主与科学》杂志有言:“尽管我们自诩我们的时代是科学的时代,但是,人类与科学精神的距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遥远。”让科学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摸索实验,实施切实可行的教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情境导入法,未尝不是一个符合语文学习规律、深受学生欢迎的好办法。
比如,教学《张衡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感知科学家的人格魅力,明确科学家所应具备的科学精神。那么,在具体教学中,怎样采用情境导入法实现这一目标呢?
爱因斯坦说:伟大的科学家的成就往往还不如其人格魅力对世界的贡献大。《张衡传》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一篇珍贵的文章。首先,在学习《苏武传》前,播放历史题材电视剧《汉武大帝》第61集《苏武牧羊》,引导学生进入汉代的历史情境,使学生了解汉代的政治、军事、外交、民生等社会现实,为凸显张衡的旷世奇才、杰出成就张本。在学习《张衡传》前,播放历史动画片《上下五千年》第83集《汉代科学家张衡》,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张衡及其发明,在学习文章第四自然段时,再结合PPT,对候风地动仪制作的时间、仪器名称、材料、大小、形状、雕饰、机关构造、觉知地震的原理、验证效果及正式投入使用等做形象、直观的说明,充满趣味的形象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然后组织他们探讨张衡身上所具有的所有科学精神特征,课后,再布置以“科学家的魅力”为话题写读后感的作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兴趣盎然并对张衡的科学精神有了明确的认知。
抓住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情境导入法教学,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境,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对科学家的景仰、对真理的追求,在潜移默化中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并接受科学精神的洗礼。
总之,在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高中语文课要具备科学精神四个方面的特征:遵循教育科学本质,不唯任何“模式”;终身受益;情趣盎然;逻辑思维。这样,科学精神势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
注:
教科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编著;教师教学用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
参考文献:
[1]杜丽燕.浅谈软实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03.
[2]韩军.“思想”与“精神”的基本区别[J/OL].中国基础教育网,2016-3-12.
[3]关晶.谈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J].俪人·教师,2016(05).
[4]汤振纲.论语文教师的科学人文精神[J].课程·教材·教法,2008(04).
[5]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3必修[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03.
[6]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4必修[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1.
[7]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3必修教师教学用书[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04.
[8]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4必修教师教学用书[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