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类社团建设现状及发展理念研究

2017-09-16 02:31李莉
文教资料 2017年17期
关键词:建设现状

李莉

摘 要: 当前高校科技类社团有普遍存在的困境和发展症结,比如内部构成不合理、管理模式效率低、自身定位不科学等。创新高校科技类社团发展理念,以服务社会为出发点进行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是高校科技类社团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高校科技类社团 建设现状 发展理念研究

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校转型的背景下,如何服务区域经济、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如何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科技类社团因自身特点理应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阵地之一。因为科技类社团有如下特点:以一定的专业为背景,以创新实践为宗旨,以学术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科技作品为主要成果。2016年1月13日,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印发《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目的是进一步规范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深化高校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促进高校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科技类社团有普遍存在的困境和限制发展的症结,只有了解科技类社团建设现状才能更好地研究它的发展模式,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一、高校科技类社团发展现状

笔者以辽寧科技大学为例,对全校28个科技类社团进行调研,回收电子问卷277份,其中回收协会会长问卷28份,技术骨干117份,普通会员132份。问卷结果显示科技类社团覆盖学校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等所有学科,其中工科具有明显优势,42.24%的受访对象所在社团属于工科,理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分别占16.61%、9.03%、4.69%和1.81%。成立二十年以上的社团4个,占14.29%;成立十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11个,占39.29%,比重最大;还有十个社团是近五年成立的,占35.71%。这说明学校有良好的发展科技类社团的传统,也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科技类社团内部构成限制社团的发展。(1)社团中各年级成员比例不合理。调查显示,科技类社团中大一成员占58.48%,大二成员占31.77%,大三成员占9.39%,大四仅一人,占0.36%。可见,科技类社团中成员近90%来源于低年级,且大一学生占近六成;大三、大四成员中有60.81%是会长。科技类社团是以一定的专业为背景的,低年级学生特别是大一学生仅学习了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在社团中以学习、吸收知识为主;高年级的学生不仅掌握了大量专业知识,还拥有丰富的学术活动经验,应该成为朋辈教师或技术骨干,但事实上高年级的社团成员流失严重,缺少对新成员的培训、指导和有效示范,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2)社团成员人数过多。学校28个科技类社团中有16个超过100人,占57.14%;50人-80人的社团7个,占25%;50人以下社团4个,占14.29%。人数过多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开展科技类活动的频率低。调查显示,每天开展活动的社团仅有3个,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活动的社团有3个,总计仅占21.42%;42.86%的社团不定期开展活动,21.43%的社团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活动。科技活动本身艰苦、持续、充满挑战,没有长时间的积累和打磨是不可能出成果的。社团各年级成员比例失调,低年级成员人数过多;开展相应的科技活动又少,成员得不到适当的锻炼,势必会影响社团的发展。

科技类社团管理模式制约社团的发展。(1)社团管理部门多但效率不高。学校中对社团进行管理的主要部门是校院两级团组织,在团组织指导下还有具体的管理部门:校社联和院社团部。这些组织对社团的管理属于“行政管理”,真正对社团进行“业务管理”的是指导老师。调查显示,60.65%的成员认为对社团进行有效管理的是指导老师,校团委、院团委和校社联分别占35.38%、33.21%和47.29%。但在对制约科技类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调查时,45.85%的成员选择“指导教师指导不够”。这看似前后矛盾的结果其实并不难理解。对于社团投入精力最多的是指导老师,所以相比较其他部门而言指导老师确实对社团进行了有效管理;但大多数科技类社团仅有一名指导老师,面对几十乃至上百的社团成员,确实很难做到充分指导。(2)社团管理部门解决不了制约社团发展的主要症结。调查显示,“经费不足”、“缺少实验设备”、“没有科研场地”作为制约社团发展的主要原因分别占比68.59%、44.77%和34.66%。作为科技类社团,经费、实验设备和科研场地是“必需品”;作为社团管理部门的团组织或指导老师,其职能所在无法提供最基本的帮助。当然,团组织或指导老师可以向上级相关部门申请这些“必需品”,取得一定的支持;也可以帮助社团寻求社会资源的帮助。事实上,社团发展依靠学校扶持占6.86%,依靠社会资源仅占2.53%。科技类社团与专业、科研和培养人才息息相关,需要学校更多部门的扶持和帮助。

科技类社团自身定位束缚社团的发展。在调研科技类社团是否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时,84.12%的社团回答“是”,15.88%的社团回答“否”。虽然绝大部分社团认为自己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但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社团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探讨。高校学生社团是指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那么科技类社团成员的共同意愿是什么呢?他们认为科技类社团的主要职能是“培养兴趣爱好”、“培养人才”,二者分别占79.78%和75.45%,占绝对优势;“学好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次之,分别占44.77%和43.32%;“服务社会”最少,占35.38%。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社团组织的科技类活动以“校内科技竞赛”、“省级以上科技竞赛”、“自主科研”为主,分别是66.43%、47.29%和46.21%;“服务企业”、“技术支持”仅占19.13%。值得注意的是,在调研“你认为评价科技类社团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时,“服务社会的能力”、“社会影响力”占比均是53.07%,与“科技竞赛获奖层次和数量”、“科技类社团所获荣誉”、“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多”占比不相上下,甚至略强。由此得出如下结论,被访者眼中科技类社团的评价依据与其主要职能、开展活动不一致,特别是在“服务社会”这一点上有较大差异。科技类社团服务社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提供人才资源,二是提供智力成果。提供智力成果就是转化科技成果,即将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成果从科研单位转移到生产部门,使新产品增加,工艺改进,效益提高。统计显示,科技类社团平均每年转化科技成果10件以上的社团仅有1个,占3.57%;5件以上10件以下的社团5个,占17.86%;三件以下的社团14个,占50%;有10个社团的转化率为0,占35.71%。总体来说,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束之高阁的科研成果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综上,科技类社团的发展具有盲目性,与社会脱节,并未融入高校整体教育规划中,处于自生自灭、自由生长的状态。endprint

二、创新高校科技类社团发展理念

目前,国内高校社团(特别是科技类社团)显然没有被足够重视,仅仅被看作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大学生活的点缀。在美国,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是成为优秀人才和成功精英的重要途径,学生社团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是高校争取生源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因此,高校社团的改革要从思想观念的创新开始。以服务社会为出发点进行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是高校科技类社团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的三大职能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服务社会与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高校科技类社团作为履行高校职能的一个教育载体,只有改革才能符合高校转型的要求,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

1.优化社团成员构成,培养高年级社团骨干,控制成员总数,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形成自我更新自我成长的较为合理的社团内部结构。首先,社团应针对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和工作内容,避免因活动内容单一、活动形式不变、活动创新性不强等不足而导致高年级社团骨干的流失。其次,增加“服务社会”的内容是留住高年级社团骨干的方法之一。高年级学生面临就业的压力,服务社会是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途径,也是检验学习成果、提高综合素质的方法。最后,社团应注入来自不同层面的新鲜血液。比如:针对不同的研究方向,可以聘用一些青年教师担任指导老师;针对研究骨干不足的问题,可以吸纳一些研究生加入社团;为解决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问题,可以聘用校外相关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校外指导。

2.明确服务社会为社团宗旨,以社会的需求作为科技类社团科技活动的主要目标,以社会的评价作为科技类社团科技成果的主要检验标准。让社团和社会形成良性互动,需求侧改革让社团充满动力。目前国内高校学生社团大多是“内向型”,活动多在校内开展,满足的是“内部需求”;放眼国外,英国高校学生社团更具有“社会性”,学生社团很多活动在校外开展,满足的是“社会需求”,因此学生社团得到社会组织的资助较国内社团多得多,获得的社会评价必将成为社团变革和发展的前進动力。

3.在原有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实行社团科研项目化管理,优先投入、优先使用、循环利用,整合校内资源、引入社会资源,“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效率”,供给侧改革让社团充满活力。在经费投入和引入方面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做法。比如英国高校学生社团的经费来源同样是“会费收入”、“校方资助”及“其他资助”等渠道,但英国高校对于学生社团资助的经费力度较大,由专门的部门负责,申请程序和审批程序均较为严格和系统,对于资助内容、资助费用和次数等都有详尽的说明。另外,国外高校社团在引入社会资源方面更具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主性。国内高校社团要突破“资助—宣传”简单利用社会资源的方式,必须深层次、多领域、专业化地利用社会资源,并加强深度合作。

参考文献:

[1]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印发《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出台[EB/OL].http://www.moe.edu.cn/jyb_xwfb/s5147/201601/t20160113_227746.html,2017-07-28.

[2]刘韵.中美高校发展学生社团的指导思想比较——以美国俄亥俄北方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研究实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6).

[3]虞娅娜.中英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管理机制的比较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8).

[4]张家勇.美国大学的学生社团活动[J].比较教育研究,2004(4).

基金项目:2017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在服务社会视阈下高校科技类社团发展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7lX033。endprint

猜你喜欢
建设现状
经管类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与共享探索
当前普通高中体育师资队伍状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