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浪飞,王晓色
象似性在英语词汇记忆中的应用*
刘浪飞,王晓色
英语词汇记忆的效率不仅受限于词汇难度,还取决于学习者所采用的方法是否科学。本文从英语词汇学习者的认知心理过程入手,研究象似性理论在英语词汇记忆中的应用,旨在为英语学习者提供更为科学的词汇记忆方法,以强化记忆,促进词汇习得。
词汇记忆;认知心理;象似性理论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要素之一。尽管在词汇的研究过程中,否定其重要性的言论仍存在,庆幸的是,加强词汇研究的呼声一直没有中断过。作为一个开放系统,词汇数目庞大、种类繁多,是英语学习者面临的头号难题。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英语词汇记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所在学校100位不同专业和年级的英语学习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词汇记忆过程中最为困扰的问题依次是遗忘速度快、记忆不牢固、不能学以致用以及无法坚持。本文将基于象似性理论和英语词汇记忆的心理认知过程,探究象似性在英语词汇记忆中的应用,旨在为英语学习者提供科学合理的词汇记忆方法,以强化记忆效果,促进词汇习得。
象似性和任意性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直贯穿整个语言研究的历史。时至今日,各界学者还在语言形式和所指意义之间是否存在理据性上争论不休。早在古希腊时,就有唯名论和唯实论相持局面存在;自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了语言符号任意性,它就一直被视为语言学的一条根本原则;直到70年代末,认知语言学登场,主张积极寻找和着力解释语言形式与所指意义之间的对应性象似关系。如此一来,象似性理论才逐渐被大众所认识、理解和接受。
象似性(iconicity)一词源于符号学奠基人皮尔斯提出的象似符(icon),却又远超icon所指的范围,它基于体验哲学以及隐喻认知理论,除指语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客观事物外,主要指反映人们对世界的体验感知和认知方式。王寅在《论语言符号象似性》一文中,将象似性定义为: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
20世纪50年代中期,心理语言学家发现,认知心理能力的发展影响着二语习得。他们运用认知理论对人的语言运用和学习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获得人们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规律:学习者接触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材料后,首先引起大脑的注意,而后通过编码分析等过程处理材料,产生语际语,并最终形成第二语言的表达,即语言的输出。
认知心理分析对词汇习得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中外学者趋同认为,词是语音、意义和语法特点三者统一的整体,而词汇习得的过程就是学习者通过语言编码、语言分析和记忆,把词汇知识转化成心理词汇知识的过程。词汇认知心理分析的另一个层面就是记忆过程(如下图所示)。来自环境的信息首先到达感觉记忆,一旦这些信息被注意,它们就会进入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中,个体改组和利用信息并做出反应,此时,学习者会调出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参与分析信息,同时,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也可以通过复述存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中词汇包括语音知识、句法知识、语义知识、词素知识和词的非语言信息。
Householder曾指出,英语中只有9%的词汇是完全任意的,其余绝大部分是有理据的。因此,语言的象似性为词汇记忆提供了新的途径。如果将之与学习者的词汇认知过程相结合,从语音、词源、词形、词义以及词序层面分析如何利用象似性促进英语词汇记忆,会形成更高效科学的方法。
(一)语音层面
语音象似性指一些词的发音与所指的事物之间存在某种自然的象似,其中最典型的是拟声词。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提出人类一般语言活动起源于拟声。拟声词与自然发音十分接近,所以特别方便学习者记忆。其一有关自然现象,如“swish”风嗖嗖声;其二有关动物,如“mew”猫叫喵喵声;其三涉及人类,如“cough”咳嗽;其四涉及客观事物,如“tick-tick”时钟的滴答声。
除拟声词外,语音象征现象也不在少数。其一是元音字母或其组合。前元音/i/开口小,音量不丰满,所以常用来表示“小”和“不重要”的概念,如“little”小的、“bit”少量、“chip”碎屑;后元音/u/音色沉重且时间长,所以常用来表示阴郁或不愉快的情绪,如“gloom”忧郁、“doom”厄运、“moody”令人悲伤的。其二是辅音字母或其组合。当听者听到“tick”一词时,自然地把它分成两个有意义的音素组块/ti/和/k/,语音组块/k/使学习者联想到有相同语音组块的已学词,像“click”咔哒声、“flick”轻拍声、“cluck”咯咯声等。正如语音象似性中所指出的,“字母k出现在单音节词词尾,紧接短元音时,常表示突然发生的动作或声音”,那么滴答声“tick”就不难记忆了。类似的还有“fl”,表示突然发出的动作或晃动的光亮;“sl”有滑动之义;“sw”则表示摆动时的动作或声音。
(二)词源层面
许多英语词汇的意义和形态都能从它们的源头找到理据,这种理据通常被称为词源象似。它可以用来解释词的来源及其形态和意义的演变。而且,Hester曾说过,如果仔细研究每一个词的词源,都可从中找到隐喻的影子。比如一些源于圣经的短语:“salt of the earth”比喻社会的栋梁之材;“a Judas’kiss”比喻可耻的变节或口蜜腹剑的行为;“a fly in ointment”象征美中不足;“a drop in a bucket”象征沧海一粟或九牛一毛。通过词源象似不仅能明白单词本义,还能了解英语发展和演变的特征,更能知晓语言载体折射出的历史与文化。
(三)词形层面
词形象似性指书写形式与意义之间存在相似之处。英语虽属拼音文字,且这类词汇也不多,但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其一,英语字母源自古埃及的象形文字,“O”表示某些O形状的事物,如“orbit”轨道、“orb”环、“oral”口、“oval”椭圆形;“Z”表示弯曲的形状,如“zigzag”曲曲折折;“W”取水波的形状,如“wave”波浪;“M”象征山峰或水流,如“mountain”山、“marine”海洋、“milk”牛奶;“H”犹如两根树篱组成的形状,象征篱笆,引申为阻碍、包容、庇护、房子、外壳等义,如“hedge”篱笆、“hamper”阻碍、“hide”藏、“heaven”天堂、“house”房子、“helmet”(头盔);“V-neck”V领、“T-shirt”T恤衫这类词也有类似现象。其二,构词法表现了突出的理据性。为了控制词汇的数量,人们利用有限的音义和形义之间的固定关系来组成新词;梦游“sleepwalk”表示在睡眠中无意识地走动;肉丸“meatball”表示做出的肉丸像球;辫子“pigtail”象征女生的辫子像小猪的尾巴。还有其他单词,也可以如此记忆,像“eye”中的“e”象征眼睛,“y”表示鼻梁;“noon”象征午前和午后之间;“level”象征两边对称均衡。
(四)词义层面
词义象似是从隐喻角度对词汇不同意义之间的联系进行探讨。通过两个认知域之间的结构映射,往往能发现某个词语多个词义之间的象似性,即所谓的一词多义。另外,无论词义如何扩展和变化,新词义和原词义都具有象似性。“bank”本义是“堤,岸”,引申义为“银行”。将两者进行比较,堤岸储水,银行存钱;河中水流为“current”或“flow”,货币流通是“currency”或“money flow”;水冻结为“freeze”,资金账户冻结为“frozen account”,可见“bank”一词的本义由一个具体熟悉的领域映射到抽象陌生的领域,形成不同的含义。再有“ring”由原型义项“手指上佩戴的圆形首饰”可抽象出另一个义项“圆形的首饰”,还可抽象出“环状物、圈状物”的义项,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词义阐释的过程。再有是表示人体部位的“head、hand、foot”,它们的词义投射到另外的领域形成不同但有联系的含义,依次为:带头人,“head of a state”首脑;人或船员,“the hands on deck”船员;某物的底部,“the foot of the mountain”山脚。
(五)词序层面
H.Clark和E.Clark通过实验获得结论:按照自然顺序组织的信息更容易被记住。根据顺序象似性原则,语符单位排列顺序象似于思维顺序和文化观念。其一是时间顺序,人们的认知通常是遵循从早到晚、从先到后的顺序,如“from dawn to dusk”“from day to night”“from birth to death”等。其二为空间顺序,人们的认知通常是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前到后、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的顺序,如“from head to foot”“near or far”“this and that”等。其三,某些顺序反映一定的社会文化,如西方文化重视“自我精神”,由此产生出了“由小及大”的思维模式,相反中国文化所崇尚的是“大小有序”,所以在地址顺序的表达方面,中西截然相反。
从词的发音、拼写到句法、篇章、语用,象似性基于研究语言的各个层面,且兼顾到语言内外部的各种关系,存在着多方面的意义。其一,以“现实—认知—语言”为核心原则的象似性体现且强调了后现代的人本观。其二,象似性强调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推翻了索绪尔仅从语言符号内部入手,仅就音响形象与概念之间关系得出的结论,完成了从单层面到多层面的跨度。其三,20世纪50年代之后,语言学已从“描写”走向“解释”,语言研究进入了“认知时代”。其四,词汇象似性将理论与实践极好地结合起来,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除了能更好地指导语言教学和应用外,还能为英汉对比研究、文本分析、文体特征研究、语用学研究等领域提供新的思路。
总之,语言象似性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构词法的规则,帮助他们记忆和使用词汇。但是,到目前为止,象似性的定义仍模糊、体系仍臃肿,不能用来代替语言规范,不能完全决定语言的形式,不能充当语言的构建规则。且需注意的是,在人类语言形成的过程中,象似性必然会受到扭曲因素的影响,使语言形式不可能完全象似于所指意义。因此,绝对的象似观是错误的。所以,在记忆词汇的过程中,不能完全依靠象似性理论,要取其精华,如海量联想法(包括谐音法、词根词缀记忆法、象形法、词源法等),还应结合记忆及遗忘的周期与规律制定适合自己的记忆时间表,从而提升自我的记忆能力。
[1]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刘凤鸣.试论英语词汇学习的心理认知过程[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1-4.
[3]李玉莲.语言符号象似性与英语词汇习得[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8(4):204-205.
[4]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5):4-7.
[5]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肖海霞.英语词法象似性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9):70-73.
[7]翟丽霞,陈艳,王卓.认知心理学框架下的二语习得过程分析[J].外语学刊,2005(1):101-105.
责任编辑:贺春健
H313
A
1671-6531(2017)07-0059-03
*2016年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体验学习’的大学英语词汇习得系统建设”(201610616083)
刘浪飞/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四川成都610059);王晓色/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四川成都61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