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晶晶 唐晓岚
太湖流域中苏州市金庭镇、东山镇村地名研究*
凌晶晶 唐晓岚
通过对金庭镇和东山镇地名的整理与分析,研究太湖流域苏州片村镇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金庭镇和东山镇的村地名进行梳理,研究其地名与当地自然与人文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太湖流域苏州片村地名与其所处地理环境和当地历史文化沿革有很大关联,其地名文化遗产应当得到重视和保护。
地名研究;太湖流域;金庭镇;东山镇
在2016年的3月22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推进视频会议,针对当前我国很多地名存在“大、洋、怪、重”等现象提出了清理整治、加强地名文化保护等意见[1]。纵观地名研究,国际上关于地名文化的研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地名,虽然不具有物质形态,但是地名是文化地理的索引,通过文字及文字的组合,有效地记录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展现了地域的文脉变迁,是当地人对地方产生认同感和历史感最直接的媒介。太湖是吴越文化代表的区域,保护其历史地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对相关文献成果的梳理来看,选取太湖流域进行地名研究的不多见。故此,本文选取太湖流域的金庭镇与东山镇作为太湖地名研究样本,以期整理和归纳村地名中的特色与规律。
金庭镇和东山镇位于环太湖流域苏州片吴中区,金庭镇和东山镇是在太湖中的两个岛屿,被太湖水包围,地理位置具有特殊性(如图一所示),因而以这两个镇为例作为太湖流域地名研究的典型。
金庭镇原名西山镇,西山世称洞庭西山,古称包山、西洞庭、林屋山,是太湖东南部的一个岛屿,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西南端。西山岛南北长11公里,东西长15公里,面积79.82平方公里。西山镇原设金庭、石公、堂里三乡,1987年合并建立西山镇。苏州西山镇2007年6月28日已经正式更名金庭镇[2]。
图1 金庭镇、东山镇地图[4]
金庭镇境内共43个行政村,如元山行政村、蒋东行政村、金村行政村、俞东行政村、前湾行政村、鹿村行政村、辛村行政村、后埠行政村、渡渚行政村、震荣行政村等。境内又包含157个自然村,如蒋家巷、东河滩、金村、俞家弄、岭东湾、前湾、鹿村、香花桥、辛村湾、后埠等[2]。在这些地名中,常见的地名字(包括通名字、专名字和附加字等)中,出现频次在10以上的有家(32)、头(20)、里(16)、湾(14)、上(12)、村(12)、巷(12)、东(11)、山(10)、桥(10)、坞(10)等11个字(存在同一个地名中包含两个字),这些地名字所占统计数据的百分比如表1所示。
东山镇位于苏州市区的西南端,原属吴县市(吴县),2001年3月1日撤市设区后属苏州市吴中区。镇内辖有太湖中三山、泽山、嶡山、连柱山、南箭壶、北箭壶、余山、小浮子山、孤亭、余洲、小雷山等大小岛屿11个,全镇总面积96.55平方公里[3]。
东山镇境内共30个行政村,如摆渡口行政村,漾家桥行政村,西泾行政村,吴巷山行政村,新建行政村,光荣行政村,朱茂行政村,晨光行政村,席家湖行政村,高田行政村等。其中包含179个自然村,如摆渡口,徐家桥,横泾头,东村头,张里家,东河头,上漾家桥,下漾家桥,秧田,瓦塔等[3]。
表1 金庭镇境内村地名字比例统计表(%)
表2 东山镇境内村地名通名统计表
通过对苏州市吴中区西山镇志编纂委员会2001年6月编纂的《西山镇志》和东山镇志编纂委员会2002年7月编纂的《东山镇志》中金庭镇和东山镇村地名的整理与统计,结果显示,频次出现较高的地名通名与当地自然与人文因素紧密相关。通过对这些通名的来源进行分类,研究金庭镇和东山镇的地名渊源,进而保护环太湖流域地名文化遗产,防治地名混乱现象。
金庭镇境内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村落多在山坳、河湖岸边、海湾等附近或沿线形成。东山镇和金庭镇相似,是伸展于太湖东首的一座长条形半岛,因其在太湖洞山与庭山以东而得名洞庭东山、东洞庭山,古代又称莫厘山、胥母山。主峰莫厘峰是太湖72峰中第二大峰,海拔293.5米。其山脉呈鱼龙脊背状,绵延起伏,气势雄伟。村落名多含有“湾”、“山”、“湖”、“桥”等与地形地貌相关的通名。
岭东湾、前湾、辛村湾、大明湾、张家湾等村落,因为地理位置位于海湾附近,因而以“湾”为通名。而分布在山谷间的村落地名中多含有“山”“岭”字,如元山、焦山上、居山、洞山下、山东、岭东、岭西、山下、蛇头山、山东湾。金庭镇和东山镇均有较多水系,且与周边小岛屿以桥相连,因而含“桥”的地名较多,如劳家桥、坝基桥、小桥头、头陀桥、中桥头、马村桥、镇渎桥、养马桥、陈家桥、祝家桥、黄石桥等。镇内一些村落位于山谷中,地势周围高中间低,因而这种村落的地名多含有“坞”字,如陈家坞、樟坞、旸坞、葛家坞、倪家坞、梅堂坞、孙坞、周坞、里屠坞、外屠坞等[3]。
表3 金庭镇境内与自然地貌有关的地名通名释义表[5]
早在殷商时代,我国已产生了东西南北中这样的地理方位观念。当时的人们将自己居住的地方视为“中”,其他四个方位称为东西南北。地理方位的产生对人们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有很大帮助,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很多地名中都含有与地理方位有关的用字。
金庭镇与东山镇境内很多地名中均含有“头”“东”“西”“上”“下”等字,这类地名表示村镇位置位于某些有特征的地形,如山体、河流等或者是某有名的桥梁等的顶部,旁边,东面或西面等[6]。
“头”可用作地名通名,加在名词后,表示“附近”、“旁边”,如金庭镇的吴村头、中桥头、杨树头、钱坟头、双塔头、小庙头、东阳汇头、石路头、塔头、白果树头、苏家上头、陈家头、南河头、牌楼头、石井头、西涵头、涵头;东山镇的横泾头、东村头、陈岭头、西泾头、莫青头、东河头、鸡山头、石鹤头、灶墙头、前门头、后门头、庙场头、井盘头、东横头、七分头、水门头、鹅潭头、塔头、惠头、桥头。这一类地名中,与“头”、“东”、“西”、“上”、“下”相结合的词往往反映现存或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自然景观。
起初,太湖流域的人们过着“不论贫富少壮皆事采樵而能温饱”的生活,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增多,自然灾害频发,“嘉靖初年,东西山有18085户,99971人,两山有山、林、田、荡为140455亩,人均为一亩四分左右,两山民年交官府夏粮1300石,丝7500两,铜钱162贯半,秋粮6846石,徭役还不计在内。” 由此,一部分人开始从事商贾行业,从而促进了村落、集镇的兴起。所以金庭镇和东山镇境内很多地名中含有“巷”等商品交易处的通名,如渡桥的吴巷山、小北湖头的席家湖,前后山的翁巷、陆巷、叶巷等等古村坊。据统计,金庭镇内地名中含“家”的有32个,含“里”的有16个,含“巷”的有12个,分布占其总地名的20%、10.2%、7.6%,东山镇内地名中含“家”的有46个,含“巷”的有13个,分别占其总地名的25.7%和7.3%。
表4 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地名用字释义表[7]
家族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细胞;姓氏是家族的一种标志。
中国的姓氏众多,且起源远古;从传承的规律来看,应该可视为血缘与基因的象征。东山西山的人类活动最早是在三山岛。随着东西山的开发,就不断地有家族式迁移进入岛内,有的是开荒,有的是政治历史因素导致的迁移[4]。
如金庭镇的金村,因居民多数姓金而得名;吴村头,因居民多姓吴而得名;劳家桥,因居民多姓劳而称;南徐,因旧时居民多姓徐且在徐氏大宅之南而得名;诸家河居民多姓诸,为春秋越国大夫诸稽郢之后,今诸稽郢墓尚存;葛家坞居民多姓葛,相传系晋代著名道士葛洪之后,坞中原有葛洪祠;周家上头,因居民多姓周而得名,相传为甪里先生周术的后代[2]。还有东山镇的马家底,秦家涧沿,曹坞村,俞坞村,周湾,吴巷山等[3]。此类地名均以当地名门望族的家族姓氏为名。
地方传说、典故是中华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丰富了地方文化,凝聚了地方特色,在地名上也有所体现 [8、9、10]。
如金庭镇的沉思湾,古称沉尸湾,因旧时暴风翻船尸体多漂流至此而得名;镇夏,相传因大禹在此镇夏妖而得名;梧巷,因南宋时凤氏来居,取“凤栖梧桐”之意而称梧巷;许巷,原称作煦巷,因其地阳光特别和煦而得名,为徐氏所居,后多因误写作许巷;社坛,相传因葛洪筑坛炼丹而得名[2]。还有东山镇的秧田村、官庄村等,均因地方传说、典故而得名。
中国地大物博,每片土地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对于那些自然景观突出的地方,其附近的村落便会以自然景观为名[10]。
如金庭镇的元山村,位于西山岛东端,因有一小山伸入太湖,远看似鼋,故称鼋山,后简写成元山。辛村,因村旁有黄犊山,取“黄犊辛劳”之意而名辛村。竹刀村,因其地形似竹刀而得名。居山,原称龟山,因山形似龟而得名,西山“居”与“龟”同音而改写作居山。洞山下,因位于龙洞山下而得名。旸坞,因山坞朝南向阳而得名。凤凰山,古时写作“冯王山”,有“冯王烟雨”景观。慈东、慈西以横穿境内的慈溪而名[2]。
每个地方由于其气候环境不同,历史文化传统差异,都有其地方特产。一些村落也会因为盛产或专门生产或是当地居民以生产某种产品为生等,而以该特产为名。
如金庭镇的余池村,位于西山岛东北部,因境内鱼池很多而称“鱼池上”,后写作“余池”。杨树头,因其地解放前广植杨树而得名。窑上,因旧时有石灰窑而得名。梅园里,因广植梅树而得名。
环太湖流域历史文化悠久,一些地名的形成与古时的统治者、文化、社会制度等密切相关。
金庭镇就有很多地名与历史上春秋时期的吴王有关,如鹿村、养马圩,因吴王在此地筑鹿苑养鹿、筑圩养马而得名;金铎,因吴王曾于此埋藏金铎(长方形金属制,上刻祭文)而得名;秉场,原写作兵场,因吴王在此辟校场练兵而得名;明湾古称明月湾,相传因吴王夫差携西施常在此赏月而名(一传因湾似新月状而得名),今仍有西施画眉池等遗迹;南湾则为吴王消夏别宫所在地[2]。
又因汉初有隐士商山四皓,他们居住的地方也因他们而得名。如绮里因绮里季隐居于此而得名;黄石桥古称黄公泉,因夏黄公隐居于此而得名;甪里,位于西山岛西部,亦称甪湾里,因甪里先生隐居于此而得名;东村,因东园公隐居于此而得名[2]。此类因名人居住或墓葬所在而以其名字为地名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东蔡、秦家堡、西蔡、钱坟头等。
此外,金庭镇和东山镇地理位置特殊,位于太湖之中,古时以水上交通为主,因而很多地名与古时的摆渡有关。如渡渚,位于西山岛东北端,古称“渡军渚”,因春秋时吴国军队在此摆渡而得名,后简称渡渚。俞家渡,因古时有里人俞氏在此设义渡而得名。大埠、小埠,因其地原为大、小两处兵船埠头而称[2]。
还有一些地名则与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或著名事迹有关。如焦山上,因旧时曾于此堆置焦煤而得名;衙里,因明、清时有太湖营游击衙署设在此而得名;阴山,因晋代道士阴长生曾于此炼丹而得名[2]。
很多城市、村庄都有其标志性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以示与其他城市、村庄的区别。有的城市或村庄便以它们的标志性建筑为名。
如金庭镇的马村,因古时有道观马城宫而得名。天王门口,因原有天王寺而得名。前堡、后堡,因明朝初有里人蒋氏望族于此筑前、后两处大宅而得名。双塔头,因原有包山寺前双塔而得名。庙场,原为神景宫道观(灵佑观)东岳庙所在,民国时期警署等地方行政机构多设于此。牌楼头,因有明代御史(郑准)牌楼而得名。堂里,因旧时多高堂大屋而得名[2]。
表5 金庭镇境内与地方古建筑有关的地名通名释义表[5]
自古以来,歌咏太湖流域的名人诗词数不胜数。在名人诗词中也曾出现过很多地名[8、10、11]。
如东山镇的葛家渎,也称葛家渡,原是东山的一个古渡口。相传南宋名将岳飞在太湖东、西山征集船民抗金时,曾临葛家渎,挥笔写下“中川流世泽,南国起人文”一联,赠给葛氏。足见南宋时,葛家渎已开始兴盛。故有“先有官庄葛家渡,后有翁巷席家湖”之说[3]。
金庭镇的地名也有很多曾出现在名人诗词中,如元代张雨在《题元晖太湖西山图》中写道:“不知甪里家何处,只在西山缥缈峰”;清代吴庄在《六栀渔船竹枝词(选四)》中写道:“三月廿三逢社祭,甪头山下拜天妃”;现代费伯均在《咏包山》中写道:“震泽底定神禹功,七二青芙蓉。……四皓定储归江东,甪里隐高风。……马城鹿城消夏宫,只见山花红”;近代易顺鼎在《石公山》中写道:“石公山畔此勾留,水国春寒尚似秋”;宋代范大成在《缥缈峰》中写道:“莫愁怀抱无消豁,缥缈峰头望太湖”;明代俞贞木在《长寿寺怀家山》中写道:“甪头流水环堂宇,陈巷青松绕墓茔”;唐代白居易在《夜泛阳坞入明月湾即事寄崔湖州》中写道:“湖山处处好淹留,最爱东湾北坞头”;唐代陆龟蒙在《明月湾》中写道:“今逢明月湾,不值三五时。”[2]此类诗词名句数不胜数,赋予了太湖流域的村地名一层诗意。
从2012年开始,苏州已经开始编纂《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首批已经收录了930个地名,在用的地名不得随意更改,已经消亡的地名尽力使其复活。在对比县志中记载的金庭镇、东山镇地名与当前地图上可查找的地名时,可以发现镇中很多村地名已经消失。
3.1.1 因地理环境变化而消失[12]
随着时间变化,地表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所谓“沧海桑田”,即是表现地理环境的巨大变化。东山镇和西山镇很多地名曾经因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命名,当地理环境变化,独特之处消失之后,由此而来的地名也随之消失。
如东山镇的漾家桥,本名杨家桥,相传昔日村址本为一片沼泽地,清代中期,始渐成旱地,后建杨家桥以相通,80年代始转称漾家桥;高田村,本名茭田村,旧时村边沼泽地带丛生茭草而得名。居东为东茭田,西为西茭田[3]。
如金庭镇的白隔层,因田中埂道,俗称隔层,旧时村庄地势较低,经常遭湖水浸没,隔层上水分太多,草不能生,称之为白隔层,今已改观;剪刀湾,村之上游有一条小河,流入村口又一分为二,恰似剪刀状,村由此得名,也有人说,村像一枝藕苗,故又称藕苗港;水门头,初因村庄正濒太湖水域,村民开门见水,水在门头,村即名之,以后湖滩向外延伸淤积成陆,变成原貌;响水涧,村因之得名,70年代,沿山开挖泄洪河,中游溪水分流,响水涧声渐弱,但仍不失其风貌;竹刀村,因其地形似竹刀而得名[2]。
3.1.2 因典故传说淡化而消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很多地方都流传有一些传说和典故。每一个老地名都有它的由来、传说、典故,都是地方文化的汇集,是一个地方的历史缩影。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各种原因导致这些传说典故被人们淡忘,故而因传说典故而来的地名也逐渐消失或是被取代。
如东山镇的秧田村,原称秧田上,传说,古代曾有块巨大陨石坠落于此,故又有星巨田之名;官庄村,相传宋驸马郑钊定居于此,人们因之呼为官庄,为东山一历史古街;金家店前,相传清时有金姓在此开店,因商致富,造了巨宅,人呼金家墙门,其店称金家店,店前之村落,习称之为金家店前;严家巷,相传宋朝时,杨尧曾聚众于此,在巷口设哨防守,由于守卫严格,官兵无法进袭,被称作严格巷,后来转化成严家巷,实与严姓无关;施家平盘,原址坎坷不平,初有施姓一家历数年平整耕耘,种植庄稼,渐成平盘,以后子孙繁衍成村,人遂称之为施家平盘村;丰圻,原名烽圻,以后转叫成丰圻,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太湖,劫掠东山,村民团结御寇,当时,东山四周设营寨8个,丰圻寨即其中之一;翁巷,明代中期,翁氏祖先翁笾,经商致富,即在此地出资购宅,其子侄辈亦相继于左邻筑宅,形成了一条长巷,因皆姓翁,被称为翁巷,其后,其他大姓亦纷纷于翁巷择地建宅,楼堂厅馆,栉比鳞次,里巷井然,出入处有更楼巷门,虽废,但古建宅第今犹有残存者;铜鼓山,位于长圻港的南侧,遍地是岩石,高出太湖水面仅数米,脚踏岩石上,有咚咚声如鼓鸣而得名,相传春秋时,吴国曾在此操练过水师[3]。
如金庭镇的前湾村,位于西山岛东北部,原属金庭乡,前湾山古称禹期山,相传因大禹治水在此会诸侯而得名,全山均由石灰石组成,今已大半被开采,1999年末,该村与俞东村合并为禹期村;辛村,位于西山岛东北部,原属金庭乡,因村旁有黄犊山,取“黄犊辛劳”之意而名辛村;金铎,因吴王曾于此埋藏金铎(长方形金属制,上刻祭文)而得名;养马圩,相传因春秋时吴王在此筑圩养马而得名;杨树头,因其地解放前广植杨树而得名;梅园里,因广植梅树而得名;镇夏,相传因大禹在此镇夏妖而得名;梧巷,因南宋时凤氏来居,取“凤栖梧桐”之意而称梧巷;凤凰山,古时写作“冯王山”,有“冯王烟雨”景观;黄石桥,古称黄公泉,因汉初商山四皓之一的夏黄公隐居于此而得名;渡渚,位于西山岛东北端,古称“渡军渚”,因春秋时吴国军队在此摆渡而得名,后简称渡渚[2]。
3.1.3 因标志性建筑或构筑物废弃而消失
社会进步、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历史性的建筑物或构筑物都不可避免地被废弃、被破坏、被拆除等。而当年因这些标志性的建筑或构筑物而命名的村名、地名,也随之消失。
如东山镇的瓦塔村,又称井盘头,相传宋室南渡时,北地显贵相继南迁,部分定居该村,为镇风水,在村北造了一座瓦塔,自此该村遂以瓦塔为名,瓦塔早废;桥弄,旧时村西有一古石桥,正对村中主弄,便以桥弄为名;花园弄,清代隐士吴时雅筑依绿园于此,园甚大,村民称为花园,现园早废,弄仍延其名;前门头、后门头,是在清雍正年间,为管理湖防,设太湖营参将署于此,购村中许氏故宅改建为衙署,故署前称前门头,署后称后门头,今署久废,而村仍沿旧名;绿野井,因村里有一绿野古井,村以此得名;王家泾,最早称簧佳泾,曾讹传成姚家泾,旧时,村南有座王家阁,阁前一泾沟通太湖,此泾因阁之故称王家泾;鱼池村,昔日村基是一片低洼地,积水养鱼,嗣后,逐渐淤积成平地,至清朝时,始有人在平地建屋,渐成村落,因村前有3只石壁鱼池,故村即以鱼池为名;阁老厅,原系明代王鏊住宅,早废;大园村,旧名唐股村,当年王鏊曾在此筑真适园,规模宏大,人习呼为大园,园早废;庙渎村,在庙山之麓,新苗之东南,今遗址无存,庙、堂均废,惟戏台犹存;施巷村,村旁有河名施巷河,上有石桥称施巷桥及施公桥;金塔村,又名金塔河,明初金氏迁来村中,为村中大族,为镇风水,在村前造过一座三层六角形青石塔,俗呼金塔,村亦因此得名,塔早废;牌楼巷,乃明代云南按察副使贺元忠故里,本有绣衣坊一座,村人习称之为御史牌楼,村因此得名;石前村,本名宅前村,原来村址在米商黄万秋的宅前,而得宅前村之名,以后转化为石前村[3]。
如金庭镇的马村,因古时有道观马城宫而得名;天王门口,因原有天王寺而得名;钱坟头,因原有五代吴越时钱姓古墓而得名;牌楼头,因有明代御史(郑准)牌楼而得名[2]。
3.1.4 因村落发展变迁而消失
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使得现在的城市焕然一新,然而发展的代价也很多,譬如因村落发展变迁而消失的地名。生产方式的改变、村落建筑风貌的改变、行政区划的改变、交通方式的改变等等,都会造成村落古地名的消失。
如东山镇的葛家渎,也称葛家渡,原是东山的一个古渡口;禾家湾,村民多姓吴,本称吴家湾,因村里以种植水稻为主,吴与和音相近,日后便有了禾家湾之称;三角栈,本名三角尖,因村位于石鹤、吴巷、花园弄三村交会处,似三角之尖端,故得此名;朱茂村,相传明末清初,有朱姓兄弟俩从外地迁来定居。初称该处为朱家场,后来村边开了一条港,人们便改称朱家港,至今村中仍多姓朱,解放后取茂盛之意名朱茂村;港东村,因村坐落在潦里港的东面,故又称潦里港东村;下大坟,村址本系大姓坟墓,当年墓上有石人石兽,近数十年来坟址形成村落,人们即以下大坟称之[3]。
如金庭镇的二图里,因古时属吴县第三十二都第二图而得名;大埠里,因其地原为大兵船埠头而称;大浜,也称周家浜,村南有条通往前山和可出太湖的河浜[2]。
3.1.5 因人口流动而消失
古时人们往往是同一姓氏聚居,形成一个村落,但随着经济发展,商业的出现,人口开始流动。尤其是到了改革开放之后,人口流动现象加剧,导致村落里不再是同一姓氏的人口占大多数,曾经因同一姓氏人口聚居而命名的村名也因此消失。
如东山镇的马家底,居处多马姓而得名,也称作马家堤或马家弄;秦家涧沿,又名新西村,简呼涧沿上,村中原有涧,涧边多居秦姓,皆有编织竹器技艺,世代相传,村以姓为名;曹坞村,相传明朝中期,有曹姓兄弟两人,首先居此山坞,嗣后,子孙渐多,遂成为曹坞;俞坞村,俞坞下村、俞坞上村合称为俞坞村,清初有俞姓携族首先居于此而得名,俞坞为东山大坞,坞中有坞,而俞坞上村又名墙里,俞坞下村名蒋家底;周湾,昔日多周姓而得名[3]。
如金庭镇的金村,位于西山岛东北部,与元山村相邻,原属金庭乡,境内为金村自然村,因居民多数姓金而得名;南徐,因旧时居民多姓徐且在徐氏大宅之南而得名;周家上头,因居民多姓周而得名,相传为甪里先生周术的后代,后名周家村[2]。
3.1.6 因其他原因而消失
村名消失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分为以上的五种原因。还有很多村名因村落合并而消失,但其中很多地名是蕴含一定的文化渊源的,其消失令人惋惜。
如东山镇的井盘头,庙场头,新村(南),新村(北),东横头,施家山,杨家湾,杨湾,杨湾湖沙洋,陆巷蒋湾等[3];金庭镇的小桥头,里鱼池,戚家场,马村桥,沈家场,上横路,西头巷,镇渎桥,张巷,蔡巷,小明湾,黄家堡,养马桥,社坛,汇里,陈家桥,菉葭河,诸家河,葆旺,五家弄,祝家桥,小庙头,基角廊,岭西,塔头,白果树头,石皮路,苏家上头,沙皮上,曹家底,南河头,柯家村,前河,石井头,陈巷,西涵头,涵头,东湾,夏泾,西上,中段,东上等[2]。
地名研究对研究地方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有很重要的价值,为很多研究领域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当前,针对我国大量存在的地名不规范现象,国务院以及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措施,李立国指出,将重点清理整治居民区、建筑、道路、桥梁等的不规范地名,遵循地名命名和地名演化规律,避免大量地名文化遗产的消失[1]。
太湖流域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文化,对于该区域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则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地名的保护涉及自然地貌、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文化典故、自然景观、历史建筑等等多方面,首先地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被保护,其次地名通常源于当地的特色,对地名的保护也是保护当地文脉的一种方式。对于一些历史情况不明的区域,可以通过地名对其进行研究。
[1]张维.民政部部长出席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暨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视频会议并讲话 [EB/OL].2016-3-22. http∶//www.gov.cn/xinwen/2016-03/22/content_5056407.htm
[2]苏州市吴中区西山镇志编纂委员会.西山镇志[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6.
[3]《东山镇志》编纂委员会.东山镇志[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7.
[4]李铭皖.苏州府志[M].苏州:江苏书局,清光绪九年(1883).
[5]吴郁芬,哈丹朝鲁,孙越峰,李红玉.中国地名通名集解[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3-6.
[6]周汝英.中国古代地理方位标志法探索[J].史学月刊,1998(3):16-20.
[7]陶冉.长春市地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8]段光辉,陈姣.湖南政区地名妙趣横生令人欣赏[J].中国地名,2012∶38-39.
[9]梁艳.山水视角下的古城赣州地名文化[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5.4(36-4):80-82.
[10]黄伟 .地名文化与传承 [J].中国地名,2014(12)∶41-43.
[11]贺义宏.六安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4-6.(30-3):6-10 .
[12]韩柳彦,贾文毓.四川省乡镇地名的语源类型与地理环境要素[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5,6(29):77-78.
责任编辑:王凌宇
We study a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protection of place-naming of villages and small towns in Taihu Lake drainage area.Relations between natural factors and humanity factors of those placenames are been teased by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have been a close relation between place-names ,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historic culture. SO, cultural heritage of place-names in Taihu Lake drainage area need to be concerned and protected.
a study of place-names ; Taihu Lake drainage area ; JinTing town ; DongShan town
K927
A
1674-4144(2017)-09-54(7)
凌晶晶,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
唐晓岚,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通讯作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3S技术的太湖风景名胜区中村落景观特色研究” (编号:31270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