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是一门课程理念、性质、内容等最直观的呈现,教材研究有助我们深入地解读这门课程的理念与性质。本文选取人教版教材,从教材编制依据出发,通过对教材内容、呈现方式两方面的分析与思考,希望对一线的品德科教师在教材理解上有一定助益。
【关键词】教材 品德与社会 分析 展望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0-0071-02
课程改革发展已逾十载,《品德与社会》作为此轮课改中全新的一门课程已在全国各地课堂教学中展开,这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为核心,为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而设立的综合活动课程。在德育需要凸显的课程改革中,《品德与社会》这门课能否适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呢?教材研究为深入了解这门综合课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一、教材编制的依据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提出:“教材改革应当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究知识发生與发展,同时也应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应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需求;教材内容主旨应当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试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1]并且,《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明“教材编写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要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要整合各相关学科知识内容;要注意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入。”[2]同时,教材编订应以“面向儿童、生活、社会”的新教材观为指导。
二、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内容是教材的躯体,是教育思想的载体。这一综合课内容在选择和建构上具有一定难度,“社会科课程不是依据某一学科体系建构的,而是对多个学科领域内容的整合、融合儿童生活经验建构的综合课程,在总体内容范畴上具有明显的非学科特征。”[3]
(1)内容取材
从取材方面看,人教版教材内容根据品德与社会的内容标准,以“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 六个主题为主线编制。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主要选取儿童故事、历史故事、革命英雄故事、名人故事、儿歌等。重视对学生良好社会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社会公德感的引导,同时还渗透了公民教育、爱国主义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我国德育的总目标。然而,社会学科所能包含内容之多,学生的教育背景差异,都给取材增加了难度。
(2)内容编排
内容编排是内容呈现的骨骼,课程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要求教材内容在组成上丰富多彩,包含从校园学习到社会生活的多种基本行为规范。每一册教材内容随学生年龄增长,呈螺旋型逐渐加深,要求逐步提高。但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系统性稍显不足,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并不突出;且一些内容存在重复的现象, 未能表现出明显的层次递进。
2.呈现方式
新版教材呈现形式活泼多样,图文使用更加符合儿童心理。相比前版教材,语言文字符号相对减少,视觉符号大量增加。内容呈现随着年级的增长,文字比例逐渐增加,图片比例相应减少。
(1)文字系统的呈现
文字系统是教材知识性和思想性的体现,包括标题、主题、旁白、提示以及资料性文字等多种文字形式。教材大多使用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儿童语言,文体选用小故事、记叙文和简单的说明文,文章字数较少。在高年级设置“瞭望台”,这一部分文章字数最多,并带有开放性问题,目的在于提升学生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2)图像系统的呈现
图像系统是对文字描述最有力的补充,教材交替使用卡通图片与照片,生动展示学生生活、各种学习场景、社会生活、诸多社会现象等。遵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设置了多个卡通人物,提供了众多鲜活的照片资料,充分发挥图像对儿童视觉的冲击,有效培养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观察和探究能力。此外,还运用了地图、示意图、各类图表等图片类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思考与展望
1.内容选取应更突出地域差异和用材深度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是目前面向全国并且使用率最高的一版品德教材,由于使用者生活区域不同,所经历的现实生活也有极大的不同。人教版教材在内容的选取上需兼顾到受教育者的地域差异,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教科书的编写要兼顾不同地区的情况。人教版的使用者有很大一部分为农村同学,但是纵观整套教材,针对农村文化的内容很少。如何调整教材中农村文化内容所占比例?呈现怎样的农村文化内容?需要得到研究和落实。并且,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其内容包含广博使得人教版教科书在编写时难免顾此失彼。知识的广度无可厚非得到重视,但对一些内容的讲解不够深刻。例如:对于传统节日的讲解,教材仅停留于向学生介绍节日的概况,但是节日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学生品德学习的重要材料,这些都需要在教材编制时进行进一步挖掘。我们对于祖国传统道德的继承,把发扬民族美德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用于服务现实这一点还做得相当不够。[4]这些都是今后教材编写需要思考的问题。
2.图片运用类别比例应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
图像同文字一样,是学生学习的有利资源。 图像系统大量运用是新课标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突出特点之一,达到了图文并茂的良好效果,给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图片的应用,包括源于真实生活的照片或者经加工的照片,但这版教材中出现最多的乃是卡通图片。照片具有真实、直观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事件、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究的能力。卡通图片的趣味性更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拉近学生与书本距离方面效果显著。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思维能力的增强,大量的卡通图片可能将拉远学生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通过统计发现教材到了4年级卡通图片依然占有约71%的比重。希望在今后的教材编订中照片与卡通图片的比例会做出一些调整;这一比例如何分配才最适合学生的发展,希望得到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M].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沈晓敏.社会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09.
[4] 冯文全.德育原理[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128-137.
作者简介:陈美君(1993-),女,汉族,四川雅安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