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淑芳
(东阿县人民医院,山东 聊城 252200)
探讨重型颅脑出血患者术后护理风险管理中颅内压监测的应用价值
卓淑芳
(东阿县人民医院,山东 聊城 252200)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出血患者术后护理风险管理中颅内压(ICP)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术后行ICP监护的重型颅脑出血患者30例列为观察组,将未行ICP监护的患者30例列为对照组。采用颅内压监护仪行ICP检测,甘露醇快速静滴(频次Q6 h或Q8 h),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行血浆渗透压监测,分析术后临床特征,采用GOS预后评分表统计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术后3~5 d ICP处于高峰期的患者有24例(80.0%),3例死亡(50.0%),另3例植物生存(50.0%)。一周内除部分于术后第2~4 d呈轻度高血钠外,其余基本正常。高血钠患者术后第二周血钠呈下降趋势,于第8~12 d呈低血钠,补钠后,第14 d恢复正常。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z=2.168)。结论 在重型颅脑出血患者术后行ICP监测,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并有效判断ICP变化,对护理风险预防十分有利,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重症颅脑出血;ICP;ICP变化规律;血钠变化规律;GOS预后评分表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亦称脑压,具体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上所产生的压力,在颅内占位性病变、自发性脑出血、颅脑创伤中明显可见ICP升高。据神经外科临床研究认为ICP监测可改善预后,但由于尚无可靠的数据支撑而无法证实[1]。本文现分别选取行ICP监护的重型颅脑出血患者30例和未行ICP监护的重型颅脑出血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作对照试验,以进一步阐释ICP监测与重型颅脑出血患者术后的关系。详细研究过程如下。
1.1 一般资料
从2010年6月~2011年12月神经外科病理库中筛选30例术后行ICP监护的重型颅脑出血患者列为观察组,从2010年1月~2011年12月病理库中筛选未行ICP监护的患者30例列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GCS评分(3~8分)。②无手术禁忌症,行开颅手术。排除标准:①脑出血因动脉瘤所致。③伴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损害。④出血前长期使用阿斯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华法令等抗凝药物者。
1.3 方法
针对观察组患者术后采用颅内压监护仪(型号:Codman;生产企业:美国强生)行ICP检测,若检测值>20mmHg,首先确认颅内无明显占位,然后行甘露醇(通用名称:甘露醇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7021265;生产企业:华仁药业有限公司)快速静滴(频次Q6 h或Q8 h),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Beekmanex;产地:美国)行血浆渗透压监测,1次/d,直至≥320 mmol/L停药。
1.4 观察指标
包括:(1)术后临床特征:脑出血术后一周ICP变化规律以及脑出血术后二周钠变化规律。(2)采用GOS预后评分表统计患者预后情况,其中1分表示术后死亡;2分表示植物生存;3分表示重度残疾,意识清晰,但日常生活需要他人照料;4分表示轻度残疾,可独立生活,可在他人协助下工作;5分表示恢复良好,日常生活正常,但伴有轻度缺陷[2]。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术后临床特征
术后一周ICP变化规律:依据ICP变化曲线图,判断3~5dICP处于高峰期的患者有24例(80.0%);5 d后ICP有所回落,基本等同于脑水肿变化规律。但ICP忽高忽低患者有6例(20%),可高达74 mmHg,随访结果显示6例中有3例死亡(50.0%),另3例植物生存(50.0%)。
术后二周血钠变化规律:一周内除部分于术后第2~4 d呈轻度高血钠外,其余基本正常。高血钠患者术后第二周血钠呈下降趋势,于第8~12 d呈低血钠,补钠后,第14 d恢复正常。
2.3 GOS预后评分
术后3个月时采用GOS标准评价疗效,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z=2.168)。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三个月GOS预后评分
现代医疗业的发展在国内外差异明显,以颅脑出血ICP使用情况为例,发到国家达到70%,但国内比例较低。其中有部分专家认为ICP监测效果显著,数据显示未采用ICP监测的患者预后效果较差,且有高达50%的病死率[3]。而Becker进一步指出采用ICP监护后患者的而死亡率降低30%。国内的研究成果也对此予以了报道,其中黄焱等人在研究中明确50例行CIP患者,可实时监测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情况,对颅内继发性病变可作出预判,有效降低了治疗风险,死亡率大大降低,大多数患者治愈出院[4]。
开展颅内压实时监测,可为临床提供客观数据,以确保颅内压监测结果更准确、更科学,有效杜绝了评估误差。另外,按照颅内压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甘露醇用药量降低了用药过渡造成的并发症发生率。开展颅内压实时监测可促进病房护理工作的有序进行,过去由于无ICP监护,监护病房的护士对神经外科的危重患者术后护理工作充满畏惧感,对脑疝无法做出预判,手持手电筒频繁的照瞳孔,无用工作量加大。但开展ICP监护后,透过监护仪屏幕便可随时掌握颅内压变化情况,便于及时上报风险和做出应对措施。
在本文试验中,经ICP监护后,3~5 dICP处于高峰期的患者有24例(80.0%);5 d后ICP有所回落,基本等同于脑水肿变化规律。其中仅3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为ICP曲线混乱,ICP最高值>40 mmHg。由此可知术后一周ICP变化直接影响预后。观察术后二周血钠变化规律:一周内除部分于术后第2~4 d呈轻度高血钠外,其余基本正常。高血钠患者术后第二周血钠呈下降趋势,但补钠后,第14 d恢复正常。由此可见,及时补充血钠水平,一方面可预防低血钠,另一方面可显著缓解脑水肿症状,促进健康恢复[5]。
本文试验中观察组甘露醇的使用率为66%(20/30),其中10例患者连续使用一周后停药,5例至术后第9 d停药,其余患者术后第14 d停药。相反对照组甘露醇使用率达到100%。由此可见观察组经ICP监护后甘露醇使用率大大降低。临床医学上将甘露醇注射液用于降低血压和脑部疾病抢救,当甘露醇进入机体后可迅速提升血浆渗透压,促进组织脱水,从而达到降低ICP的目的[6]。但甘露醇注射液可造成水和电解质紊乱,大量静滴后可导致甘露醇聚集,并造成血容量急剧增加,继而引起心力衰竭和低血钠症[7]。对照组由于未行ICP监护,ICP高低仅根据颅脑CT检查结果和双侧瞳孔变化情况加以判断,判断依据不足,误诊情况多见。
综上所述,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z=2.168)。因此,在重型颅脑出血患者术后行ICP监测,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并有效判断ICP变化,对护理风险预防十分有利,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1] 曾上飞,吴 惺,娄晓辉,等.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1,(10):1844-1845.
[2] 习 望,姚志刚,孙晓立,等.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2011,(10):1020-1021.
[3] 江基尧,主编.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M].第三版.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6)44.
[4] 黄 焱.重型颅脑外伤行有创颅内压监测的应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8):578-579.
[5] Shaf S,Diaz-Arrastia R,Madden C,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in brain-injury patients is associated with worsening of survival[J].J Trauma. 2008,64(2):335-340.
[6] Eriksson EA,Barletta JF,Figueroa BE,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and ICP are not surrogates for brain tissue oxygenation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J].Clin Neurophysiol,2011,18.
[7] Lobato RD,Alen JF,Perez-Nuñez A,Value of serial CT scaning and intracramial mass effect in severe head injury patients showing lesions type I-IIin the initial CT scan[J].Neurocirugia (Astur).2005,16(3):217-234.
本文编辑:吴宏艳
R651.1+5
B
ISSN.2096-2479.2017.19.1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