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力艳·阿布都热依木
摘要: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特别是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日新月异的,但是很多改革却脱离了语文教学的规律,脱离了学生个性发展的规律。就拿小学语文改革来说,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克服教师讲的多、学生说的少的弊端,教师不再“满堂灌”,但是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满堂问”,问得多问的学生无所适从,问题的设计又偏怪难,走进了小学语文改革的死胡同。既要克服过去教学的教师主角观念,又要发挥教师导演角色,是摆在我们前面的一个导向性问题。
关键词:“满堂灌”;“满堂问”;整合和改革
我作为一名教师,处在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今天,知识经济突飞猛进,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全球化浪潮汹涌而至,知识的生产与创造正日益成为社会的核心生产部门和发展的动力机制。作为知识传播和人类文明火炬传递者的教师,可以说是身逢其时,要责无旁贷地投入到教育创新的大潮中,投入到民族复兴的事业中,解放思想,大胆开拓,做教育改革的先锋。
“满堂灌”没有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上,没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明白了原因,就大胆将课堂得便主动权交给学生采取了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以能提问题为荣”学生在课堂上逐渐养成爱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使他们争相提出各种不明白的问题,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刚开始是由我来解答,到后来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回答,对一些较难的问题,则由我和学生共同解决。
正是由于这种“满堂问”的教学,使学生有着强烈的好胜心,好胜心强,创造欲望也更强烈,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学生从错误中学习,增强战胜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而了解研究和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并能坚持自己的观点积极验证自己的想法。
满堂问的弊端日益显现,甚至走向了死胡同,给学生错误的导向和知识。有的老师问在教学毛泽东诗词《送瘟神》“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就提了以下几个奇怪的问题:“春风杨柳多少条?”学生答:“万千条”“六亿神洲怎么摇?”学生答:“尽舜尧。”这些没有任何意义的提问,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语文教学从“满堂灌”的极端走向了“满堂问”的极端,让学生绞尽脑汁想出一些无任何意义的答案,没有任何启发作用,也不能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陷入教条的泥潭无法自拔。
学生天生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发现的探究天性,这种天性作为一支未被点燃的蜡烛而存在只有教师在课堂中招数多变,出其不意,以此点燃学生探究天性这支蜡烛,才能使其发光发亮,唤醒学生探究文本,解读字词句段,入文索情的情趣。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互动质疑,符合学生之间以交流为快乐、以探讨为好奇的心理特点。所提的问题中根据自己所关注的信息、情感需要自主选择问题,探究问题,这样会使学生探究问题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明确化、个性化,使学生探究阅读的兴趣倍加浓烈,探究阅读的层次和空间更加深广,不但能创设教学中学生情绪的共鸣效应,而且还会让学生体会到自主选择的愉悦感和独立探究、凸现自我的成就感,从而立起“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韧性探究情志,变被动的“要我读”为主动的“我要读”,变机械化的完成任务的学习为个性化的互比式学习,达到学习的“情融融、志踌踌”的效果。
学生的思维之舟由自由确定的探究目标引入航道后,阅读便进入了感悟体验的实质性阶段,既敏锐地捕捉信息,联系旧知识,又结合文境循序探寻,体味文句蕴涵的跳荡的情感,在大脑中变平面文字为立体的形象、美妙的意境、鲜活的动感画面。新旧教学模式要完成科学的“接轨”,才能推陈出新,旧瓶子装新酒,让语文教学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
诚然,“满堂问”以读为本的探究性教学除了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究热情外,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自己的仪表美、板书美、语言美和自己高尚的情感,使学生获得鲜明而亲切的心里感受,使教与学产生共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满堂问”万万要不得,一节课要科学合理的设计一些问题,不能一味地询问知识性的问题,考查学生记忆和知识储存。要设计富有启发性问题,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产生“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教师的提问要启发出学生更多的问题,启发学生自我质疑,同时学生间相互发问,相互探讨答疑,学生才能正真的调动起来,小学语文的课堂才能活起来,学生探讨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还是要主动地讲解,科学合理的“灌一灌”也是很有必要的,针对不同的对象和时段,采用“大水漫灌”、“小水滴管”,有一些酣畅淋漓,也有一些润物细无声,让语文教学课堂活起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