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四个关键词

2017-09-14 07:35李赠华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共乐小学校长
未来教育家 2017年7期
关键词:编程素养教育

李赠华/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共乐小学校长

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四个关键词

李赠华/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共乐小学校长

最近,我在地铁橱窗上看到这样一则广告:全世界都在惩罚不改变的人!言意昭然!未来已来!改变,是时代发展永恒不变的法则!

我们,这一群从工业时代或信息时代走来的教师,注定要走向未来——智能时代,我们必须改变!首先从身份或角色上要“知趣”地顺应蜕变。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可以高高在上,那是因为我们拥有资源、知识、阅历、平台等诸多优势,我们面对的是“近乎一张白纸”的教育对象。但是,从现在起,更别说未来,教师不再拥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因为哪怕是刚入学的小朋友,也不一定会在资源、知识、阅历等方面输给老师。教师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一种转变:面对一群数字时代、智能时代的“原住民”,我们只是一群“移民”,必须主动、积极、心平气和地成为新时代的追赶者和适应者。

稍有些年岁的教师大概都还记得这样一个事实:全国上下各行各业刚开始使用电脑的那段岁月,去一些服务窗口办事,运气好些,遇到年轻的办事员,办起来是很顺利的;运气不好,碰上一位年纪大些的办事员,那就得耐心等待他在键盘上一个一个找,或者向同事一点一点地询问。这当中,谁更像老师?谁更像一位适应者、追赶者?长江后浪推前浪,明天、未来,永远更属于年轻一代!“前浪”们只有不断改变。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核心素养培育要成为未来学生的行走方式,第一要务必定是提升未来教师的核心素养,这是学生核心素养实现落地的根本保障。对照《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结合时代发展趋势,未来教师专业发展应关注四个关键词。

大数据

每年开春,美国新媒体联盟的地平线报告总会如期而至。地平线报告关注技术与教育的结合,预测短期(1年内)、中期(2~3年内)、长期(4~5年内)三个时间段里哪些关键技术会对教育产生影响。

地平线报告为何受到全球各行各业的高度关注?原因在于它是一种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分析,具有强大的权威性。

基于大数据,2009年,互联网巨头谷歌的数据报告,在几周前就对甲型H1N1流感爆发作出成功预测,为美国和世界公共卫生组织的官员羸得了宝贵的时间,成功遏制了流感的大面积蔓延。

基于大数据,我们身边更多的科技成果不断地融入生活、学习、工作,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斐然。

反观人类教育的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无可批驳的。但是,站在互联网风口上反思我们的教育,问题同样赫然在目。以大数据思维来审视,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教育流失最为严重的,不是理念,不是人才,而是庞大的数据,关乎一个个鲜活生命成长的真实的庞大的数据。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每个学期末评价学生,我们手中到底有多少关于每个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数据?没有这些数据,我们又何谈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造成这种教育数据流失的原因非常复杂,有体制方面的,有机制方面的,有理念方面的,有操作方面的,等等。但是,无论如何,未来教育一定会越来越倚重大数据。

事实上,很多未来学校、未来教育的探索者们已经先行一步了。美国Altschool就是其中之一。“Altschool通过各种方式收集每个孩子的原始数据。比如,网站的登录报名需要提交孩子的原始数据,在Altschool像厂房一样的大教室里,我们会发现吊有很多摄像头,以便能够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对孩子们进行观察、评估,形成原始数据,并根据数据设计出最初的教育方案。然后,根据孩子的学习过程形成的反馈数据,对教育方案进行调整、优化,实现个性化教学。因为缩短了原有的反馈信息收集的时间、提升了数据积累的量级,因而能更快输出学生的需求样本,成为Altschool的模型基础。”

也就是说,运用平台或工具,收集、分析、反馈学生成长中的各种数据,一定会成为未来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教育素养。基于以上思考,目前我们学校正在建设“成长侧”学生成长云平台,并着手为每个学生制作二维码标识,用于评价、激励学生的日常素养培养,也用于培育教师的数据意识与素养。

编程

为了使计算机能够理解人类的意图,人类必须将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手段通过计算机能够理解的形式告诉计算机,从而使计算机能够根据人的指令一步一步去工作,完成某种特定的任务。这种人与计算机之间交流的过程就是编程。事实上,编程具有更广泛的意义,自古以来,它就是我们最重要的一项基本能力。它与我们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息息相关。人类给计算机编程,不正是大脑先行编程吗?我们要完成稍复杂的一件事情,先完成什么,再完成什么,就是我们对大脑发出指令的编程过程。人们常说的统筹安排,事实上就是最好的编程。

对于教师而言,课程的开发、建设、实施、评价,对教育教学活动的优化、重构,就是编程。未来教育,必定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精准化,必定要为每个学生提供专属于他们个人的教育服务,要让每位学生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课程体系,这将极大挑战教师的编程素养。

编程要立足体验。据《腾讯传》中介绍,腾讯公司之所以能走到今天,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马化腾和他的团队,把用户体验摆在了第一位。用户体验后认定什么是受欢迎的,他们就花大力气去研究什么,并努力做到最好;用户体验后认定怎样用才喜欢,他们就全力以赴、千方百计去满足用户需求。马化腾先生不仅特别强调所有产品推出去,开发的团队必须成为用户至少体验三个月以上,更是要求自己当好每个产品的忠实用户,完整体验。他的一项致胜“法宝”:产品经理必须当最挑剔的用户,并站在用户的角度体验产品三个月,这样,所有的问题一定可以找到解决的突破口。同样的道理,教师的编程项目,一定要基于学生(用户)体验,只有他们认可的、喜欢的,才是真正成功的编程。只有这样,教师的课程才能打破这种“指定式课程”,转向“选择式课程”,变“命令你学”为“服务你学”。

编程还要追求至简。大道至简。此话意义深远!最近在宝安区信息技术课程研讨会上,大家同样对十多年来一直存在的“白板无奈”现象深感无奈:十多年过去了,功能强大的电子白板,老师们仍然只当作“一张展示屏”来用。原因到底在哪?在于它的“强大”,强大的背后是复杂,复杂之后就是不好操作,进而不想去用。为什么“展示屏”功能还在?因为简单,一键启动即可使用。事实上,很多成功的人,都极力推崇至简主义。对于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来说,只要能用一个按钮来实现的程序,他绝对不会用两个按钮。马化腾领导的腾讯公司同样追求至简文化,他曾担心微信“摇一摇”功能上线后有竞争对手来模仿,开发者张小龙对他说:“我们做到了什么都没有,别人要超过我们总要加东西吧,他一加,就无法超过我们了。”可见,在“课程即产品”的未来教育中,教师的编程,必须追求“至简”。

共享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关于“共享”是这样论述的:“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全会的决策一出,“共享”迅速走上社会前台。自媒体早就催生了资讯漫天共享。随着滴滴打车、共享单车等公共服务诞生后,自行车也不用买了,出门行走,随处可见共享单车;私家车也可以不用开了,共享汽车也已在大中城市高调面市。我们不经意间生活在了共享时代之中。共享,给我们带来无比的快捷与方便。它,代表一个潮流,引领一种趋势,必将成就一种生命态度和社会品位。

然而,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似乎距离共享还很遥远。绝大多数时间都只是教师一个人在战斗!一个教师“主宰”一个班级、一门学科,打开门有所谓的集体备课、合作研讨,但关起门来,说到底只是教师一个人说了算,无论学生爱不爱听,也只能听这个老师的课。试想想,这种局面,难道与学生的学习疲劳、教师的职业倦怠没有一点关系吗?

过去,也许是限于技术,囿于资源,很难改变这种局面。但是今天,时代赋予我们创新的大气候,给予我们丰富的平台和资源,我们必须努力打破这种局面。比如,语文学科教学,一位理性思维强的教师可以与另一位感性思维强的教师合作,分别承担相对应的教学任务。又如,一位总是讲不透数学应用题的教师,可以把其他教师的应用题微课资源用来教学。再如,运用更加先进的教育技术,我们已经实现了跨境学习。借助网络,从未体验过下雪的南方的孩子完全可以实现与北方的孩子同步学习。借助科技,国内很多学校早已常态化组织教师与国外教育同仁开展实时同步教学,共享教学智慧。而代表最先进教育技术的美国Altschool,更是让教育教学无时不在共享中进行。

美国报告《教学2030:我们必须为学生和公立学校做些什么?——现在与未来》(以下简称《教学2030》)指出:2030年的教师职业结构,应该是格子状的“晶格”(lattice),而不是阶层性的“梯子”(ladder)。教师不是从头努力向上攀登,而是各司其职,发挥特长,与其他教师合作,比如创造稳定的、环环相扣的6~8人一组的教学团队,包括专家型教师、普通教师、新教师等,以合作的方式为学生及其家庭教育服务,支持全方位教学,改进教学绩效。

共享教育,对于教师而言,一要成为内容生产者,做一名“有料”的能分享之人,二要成为规则缔结者,做一名“有品”的会共享之人。

融合

2015年3月,习近平主席第一次明确提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1月,中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习近平主席亲自任主任。可以预见,融合,将是未来最具潜力的发展智慧。

融合,字面上理解,指熔成或如熔化那样融为一体。作为一种发展策略,我个人理解,实质上就是打通看似矛盾体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壁垒,让双方合二为一,形成强大的共同体。

未来教育,基于互联网+,基于科技技术,同样可以打破很多壁垒,实现优质的教育融合。

学科融合。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内容的不断立体化,未来学习将越来越淡出学科单一化、教师单一化、空间一极化,从而走向学习主题化、教学团队化和时空立体化。时下流行的STEM教育,就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趋势。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科学在于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技术和工程则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世界、实现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利用、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数学则作为技术与工程学科的基础工具。由此可见,学习、生活中发生的大多数问题需要应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来共同解决。

空间融合。可视化学习、泛在学习、线上学习,基于AR、VR技术的学习,正在不断打破过去学习空间的壁垒,让学习变得越来越多维起来。美国《教学2030》指出:“随着网络空间继续扩大,虚拟世界与实体世界的‘墙’终将倒塌。未来最佳的公立教育模式是虚拟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的完美结合,使学生成为健康、明智和有谋略的公民。人际密切互动的实体学校、提供高分化与个性化在线课程的混合型课堂以及重视全球互动或古典教学或专门提供真实世界学习经验的学校将同时并存,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选择。”

资源融合。从现在直至未来,教育将不缺资源。作为政府,已从政策层面鼓励社会资源进入学校,服务教育;作为家长,也越来越积极地将个人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输送到学校,协助学校管理,参与活动,甚至承担课程;作为教师,能否有效选择、组织、融合庞大的资源“为我所用”,将是我们在未来教育事业上一条全新的起跑线!

总之,明天的教育工作必将不断“自我再定位”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作为教师,其职业道德、职业使命、职业功能也将不断衍变,我们唯有勇于改变,才能在时代的潮头立于不败之地!

猜你喜欢
编程素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编程,是一种态度
元征X-431实测:奔驰发动机编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编程小能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纺织机上诞生的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