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成就大家
——访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刘可钦

2017-09-14 07:35盛颖霞
未来教育家 2017年7期
关键词:学校老师教师

本刊记者 盛颖霞

大家成就大家
——访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刘可钦

本刊记者 盛颖霞

DEVELOP UNDER THE SPOTLIGHT

《未来教育家》:您认为,一所好的学校需要一支什么样的教师队伍,三小又是怎样评价教师的?

刘可钦:习主席号召全国教师做“四有”好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我认为最难得的就是仁爱之心,教师不仅要有仁爱之心,而且仁爱之心必须通过专业方式表达,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心、责任心。这种表达能力就需要教师的专业性,教师要懂孩子,了解孩子成长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还要懂得沟通的艺术。这样的一支教师队伍可以说就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队伍。教师的专业性具体来讲,应该体现出开放性、包容性和支持性。

首先是开放性。开放意味着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乐意接受新事物,能和儿童在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第二是包容性。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同一个孩子在不同时期也是不一样的。作为教师,要尊重和珍视孩子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从内心接受这种差异性,珍视这种差异性带来的多样性,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

第三是支持性。教师要不断地提供支持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有专业的理想和专业的支持和支撑,教师才能够不动声色地给孩子创造一个个成长的机会,让孩子觉得“我愿意”“我想试一试”“我还想再来一遍”……教师要欣赏孩子青涩的美,而不是把孩子打造成一个很完美的、经过包装的“产品”,要能够看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粗糙到平滑,由稚嫩到成熟,并在整个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什么叫成长呢?克服困难就是成长,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就是成长了。所以,一个好学校就是一个有着充分成长机会的博物馆,而教师就是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的那个人,一个好老师就是一门好课程。

仁爱之心,是对人的欣赏、关注,教师要用专业的知识去认识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规律和特点,需要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知识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有实践的能力。学校的领导者也要在力所能及的地方,给予教师一些要求、倡导和帮助,让教师朝着更专业的方向成长。

说到对教师的考量,其实是特别难的一件事。“大家三小”,每位教师都是我们的家人,好比两口子过日子,爱不爱,有多爱,爱几分,都无法衡量,所以考量的标准没有一把刻度清晰的尺子。习主席强调:“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从师生关系来讲,做学生的引路人,首先教师要有上进心;第二是要友善,友善才能善于与人沟通,有的人踩着别人上进,那不行,是不是上进,别人可以看得到,是不是友善,别人也可以感受得到;第三是跨界,愿意接受新事物,敢于在专业外的领域尝试。具备了这三个特点的教师肯定就不会差,我们的教师在论坛里也一直在探讨“好老师+”的话题,不同的时代会赋予“好教师”不同的标准和使命。

《未来教育家》:五年前,学校是出于什么样的设想开设了“年度发展论坛”?出于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哪些方面素养提升的期望?

刘可钦:“年度发展论坛”不是我们的创新,也不独特,很多学校都有。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很多,当初开设论坛,是希望论坛为我们的教师成长提供一些助力。

第一,建立连接。就是每个教师要在论坛上分享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想法,其他教师就能听到“我家里的事”,就是“你的事”和“我家里的事”,让“家人”之间建立起一种连接,不然话每个教师就是一个散乱的点,点与点之间没有连接,我们需要把这些点的触角延展起来,点和点之间再建立一些沟通。我们称这样的连接是“讲我的事,了解我家的事”。

其次,让教师们知道我们的学校发展方向。通过每年不同主题的设定可以看出来,我们每年的主题有发展有调整也有传承。这几年坚持的主题,例如,有问题有互动的教与学、班组群、“好老师+”、家校合作等。每年少则八个多到十二个,这些主题都是围绕学校当年的大事和亟待解决的工作拟定的。所以,要让教师们了解“我的事”“我家的事”,同时还要知道“我们未来要走向哪里”,我们一同去创造的这个过程。

第三,在论坛中请来“第三只眼”,带我们看看“邻家”的做法。很多论坛有专家点评,但我们要的不止是点评,一定是“第三只眼”,也就是专家视角。就是想让教师知道,同一问题别人怎么看,还有没有别的想法。一个好的老师、仁爱之心很强的老师,绝对不会局限于对错之分、黑白之分、该做不该做之分,他明白现实中面临很多问题是在中间地带,不能用二元对立的思维。刚才提到好教师要有包容性,包容性就需要了解同样的事情还能怎么做,别人怎么做,我为什么这么做等,这样有助于教育心智的成熟。所以,“第三只眼”担任的是这个角色——和教师一起探究教育的价值在哪里,同样的事情其他的学校又是怎么做的。

第四,实现信息流动,信息不流动就不能产生价值,我们通过举办论坛实现信息流动。为了实现信息分享的最大化,我们还要求一个论坛里同一个组里的教师不能超过三人,鼓励老师尽可能分散在不同的论坛里,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当然,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搭建一个平台,教师是一个专业性的职业,教师们应该有发表自己教育观点的平台。

《未来教育家》:一般来说,教师是非常擅长表达的人,并且深谙沟通的艺术,您是怎么想到要让教师们在论坛中去“学会分享”“学会讲故事”的呢?

刘可钦:从教师上课和学生沟通、和家长交流来看似乎是这样的,但我们想要的表达能力是一种更专业的能力。比如,以前我们一般会让教师一学期交一篇论文,很多教师写的文章可以说是“头大尾大中间干”,“头”很大,上至中央文件、下至各种名家的学说学派,中间的内容很容易概念化,动辄就是什么化、什么性,比如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等,最后就是孩子们经过这个就突然变得怎样怎样,等等。其实这是一种八股文,这种八股文让老师鲜活的、学术实践的语言缺少灵动,真正的学术实践的精彩被这种套路所禁锢,这样的文章可读性差,教师们写得也痛苦。

再比如,有一次论坛上有个团队一开始的主题叫做《团队合作 共同发展》,这其实是一个口号,不是一个故事。听完以后,我觉得他们的故事其实特别好,所以我建议他们换一个更有吸引力的主题,后来他们改成了《你是我的“掌中宝”》,这样别人就愿意听,故事讲述得灵动起来了,并且去掉了冠冕的大帽子,直奔主题。

其实一线的教学实践案例特别鲜活,可以说每位教师都有影响终身的教育故事,但是很多教师的故事只是私下里说,没有机会登大雅之堂。所以,我觉得教师要会讲自己的故事,把教学实践中鲜活的故事讲出来,越是原汁原味越可贵,再讲一讲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知道故事的价值是什么就可以了。在“说故事”的过程中,教师们的教育理念会慢慢地形成,不断地打散、聚拢、提升。

《未来教育家》:三小一向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经常会请专家到校讲课,也经常派教师们外出学习,您认为对于教师个人成长而言,“年度发展论坛”与其他形式的培训、学习相比有哪些优势?

刘可钦:“大家三小”年度发展论坛与其他培训其实是优势互补的关系。论坛最大的特点是让教师做主角,教师是“聚光灯下拿麦克风的人”,教师的故事是这场学术分享中的主菜。这样一来教师就要考虑用什么方式呈现,故事讲述的顺序如何安排?如果说听课是将别人的观点装进大脑,那么作为分享者则是要把大脑里的东西表达出来,与别人平等地对话、交流,与别人的观点碰撞后再整合、再装进自己的大脑。主动性不同,不再是“你讲我听,你做我学”的关系,这是论坛最大的优势。教师听课学习时是一个客人,是被动的听者,而论坛上,分享者是主人,教师变成一个论坛主人的时候,就要考虑分享什么、怎么分享,今年怎么分享、明年怎么分享。分享者是聚光灯下拿着麦克风的那个人,和纯粹的听众大脑打开的维度是不一样的。站在聚光灯下,手拿麦克风的时候,讲的每一句话都要负责,并且讲的每一个句话都是从亲身实践成果中提炼的、属于自己的“教育金句”,这种成就感和获得感是听讲座所无法得到的。另一方面,落实情况也不同,教师分享的教育故事可能是偶然发生的,通过梳理和分享,再回到教育现场之后,这种偶然的故事就会“再次发生”,当“偶然发生”的事情断断续续的点多了,连起来就是“必然发生”了。所以,站在聚光灯下和坐在观众席上的体验是决然不同的。

《未来教育家》:教师们平时的工作都是非常辛苦的,论坛如何做到让教师们乐于参与?

刘可钦:其实他们也没有做得很开心,毕竟,上台前要准备很多东西,上台也会很紧张。但是我不主张教师们过早地去准备一些固定的内容,因为我们要求的就是找这一学期发生的事。只要平时留意,论坛开始前找一两个感触深刻的教学故事,用两三天的时间整理就行了。这里还要强调学校的文化——欣赏、包容,我们不能等每个人都练习得那么好。很多老师一开始讲的可能比较枯燥,概念多,有的老师紧张或者念稿子,致性,对于教师的教学实践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我们崇尚“有问题有互动”的课堂,论坛也一样,发言者就是老师,听众都是边听边思考、质疑的“学生”。在课堂上,教师会面对不同的学生,论坛上的听众也会提很多意见、观点,论坛其实就是平常课堂的缩影。我们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和孩子互动、对话,不要单向交流,要多维交流。如果教师的工作状态是非要听校长说,非要听哪位专家说,端正地坐在那儿听报告,那教师回到课堂上怎么会发生灵动的教学呢?

第三,减少行政干预,论坛是教师自主的“坛子”。我还记得第一届论坛,老师们分布在12个分论坛里,我们的干部也非常认真,他们担心老师报了名不去,说:“论坛很分散,到时候老师不去怎么办?”我说:“不去就不去呗,别太担心,顶多就是不去嘛。”事实上,300多个老师只有两个没有去。其实,老师们都有渴望成长的强烈意愿。

现在我们的论坛参与制度是教师们先预报名,论坛开始的时候签到,但这不是为了检查老师是否到场,而是为了统计老师们对什么主题的论坛更感兴趣,是为教师们服务,也是为学校发展服务。之前我们会因为有的论坛报名的教师特别多而劝说一部分教师分散到其他论坛,现在不会了,我们要在论坛中减少行政干预,报名人数多的论坛调整到大的会场,让论坛更客观地体现教师们兴趣,因为我们是“大家三小”,“家人”的感受才是重要的,有了“家人”的主动努力才有“家”的发展。

《未来教育家》:目前,论坛的发展、教师的成长是否达到了您的预期,对论坛将来的发展还有哪些期望?

刘可钦:首先,从教师的参与程度上和论坛主题的发展上看已经达到了我们的预期。三小这么大的学校,教师队伍也是非常庞大,五年来我们举办了47个论坛,包含193个话题,288人次参与。每年的主题设计,有保留有更替,比如没关系,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

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让教师更乐于参与的方法。第一,让论坛的主题更有趣,让教师作为“明星”。从一开始,我们让教师讲的内容尽量是日常工作中的故事;我们还会有其他教师帮助演讲教师做一些梳理,比如设置论坛的坛主、学术秘书等,很多教师演讲后都能形成一篇学术文章;有时候我们也会把对教师的帮助前置,主动发现一些教师工作中的亮点,请校内外的专家帮助教师深挖、提升,让教师感受到站在论坛上分享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一个既有提升又有压力的学习机会。总之,让教师站在聚光灯下在论坛发言感觉到骄傲,会有很多人为发言教师服务,我们都是发言教师的“经纪人”,而发言教师在上台之前就被我们看作是明星,是“小宇宙”,很多人围着他们转,为他们服务,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论坛让教师得到真正实在的成长,而不是为了表演给谁看、证明给谁看。

第二,我们的论坛和课堂保持了一我们一开始设计了一个读书的主题,这是因为读书和教师的日常工作生活很贴近,教师们比较有话讲,但是后来随着教师们的成长,已经不再满足于读书内容的交流,而是有了更多专业的交流愿望,这个主题就被替换掉了。所以,从教师参与的数量上和主题的设计上,都达到了我们预期的设想。

教师的成长也朝着我们的预期发展。过去,教师们更多是关注课堂教学、专注于教研,课程意识、经验分享意识相对薄弱,现在更多地着眼于课程建设和对“3.0学校”建设的参与,论坛的发展与学校的整体发展有了非常协调的一致性,每个论坛就像是个迷你版的学校,包含了学校发展的一个点、一个方向。为什么是一个点呢?我并不主张一年一个主题,比如今年做“课堂质量提升年”,明年又是“家校合作改进年”,这就像让人一年都吃大米再一年都吃海鲜,那成吗?一个学校也是这样,得是多维度的共同推进,我们的教师有“校长思维”,不仅关心自己的学科自己的班级,更把自己放在一个共同治理学校的高度,大家共同参与学校的治理和运行。

论坛在很多方面甚至是超越了预期的。比如,教师们很喜欢分享的理念,他们还自发地将分享者设计了层次,有分享者、分享达人和分享家,让论坛、演讲这样严肃、枯燥的事情在形式上变得活泼、可爱起来,变得让教师们参与起来少了一些压力,又那么有仪式感,这是超出我的预期的。

将来,我希望论坛的规模可以再小一点,就像上课似的,二三十人就行了,“坛子”可以开得再多一点。另外我还希望更多校外的人参与进来,不只是专家来做“第三只眼”,同行也过来,把我们的“大家论坛”做成学术交流大集。还有一种期望,我希望将论坛变成教师的成果发布会,将来教师可能不再满足于分享教育故事,而是将自己形成的教育思想、教育观点、教学方法在论坛上发布。比如我们学校有位老师开发了一个课程《打开的音乐课》,研究通过音乐打开身体、打开心智,经过不断实践、不断成熟就能形成成果。所以,对于这样的成果,我也希望有教师的专有论坛,就像是给教师开的专栏,让教师的教育实践思路不断生长,持续提升,最终形成成熟的,并且是贴着教师专有标签的“大家三小”的共同成果。

《未来教育家》:论坛走过五年,经过了从开始的分享故事到现在教师科研成果的跨越,论坛对教师哪些方面的素养养成有帮助?对于教师个人成长路径和教师队伍建设而言有哪些启示?

刘可钦:首先是我们教师表达的语言变得美了。这个美是指更具专业性了,这个专业性不是一个个学术名词的堆砌,而是一种鲜活的、实践的、带着感情的,属于每位教师自己独有的话语体系的表达,其实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话语方式,但是这个话语体系可能开始并不稳定,一会儿说自由,一会儿说幸福,一会儿又说自主,一会儿又说和谐,由于没有真正消化内化成自己的思想,这些理念不见得能够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其次是表达的形式更加多样、精准了,比如在演讲中要用哪些证据,用哪些图片支持,都更加严谨、高效、精准了,教师们追求用美的形式表达,语言经过锤炼、PPT制作也越来越精良;教师之间的合作更多、更密切了 。

第三,形成了共同的话语体系,而共同的话语体系蕴含着共同价值观。如果一所学校每位教师都很积极却没有一个主线,就好像每个人都在用劲,但用力的方向不一致,就形不成这所学校的共有成果和共同的价值。论坛走了这些年,我们逐步形成了属于“大家三小”的共同话语体系,虽然每个人做的事不同,但是都是往“大家”这个河流里注入自己的水,“大家”水系就会变得很丰盈,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反过来,每个“家人”都可以取得这里的水滋养自己,这不正是我们的“大家三小”文化吗?这儿的水是流动的,有每位“家人”的贡献。这个“水系”又是大家的,教师的分享都是从这里“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每位“家人”还会给这“水系”里再注入自己的智慧,这样就形成了“大家三小”共有的学校知识成果、共同的智慧,形成“大家三小”共同的价值观和一致的、坚定的教育信念。

猜你喜欢
学校老师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学校推介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圆我教师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