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研究

2017-09-13 10:57吕正枚
魅力中国 2017年31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农村小学

吕正枚

摘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实施是基于我国农村地区生源减少以及追求良好教育效益的必然选择。本文以湖北省长阳土家族县为例,对其布局调整的方式与过程进行了描述,并就其布局调整的效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发现该政策实施后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了学校的规模效益,但是它也损害了教育的公平性。

关键词: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教育公平

一、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过程

长阳县在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过程中,本着“确保入学率不降低,确保辍学率不上长,确保群众负担不增加”的原则,通过以一所完全小学最大服务半径为25 公里、约服务5000 人口大致的方针,调整小学校点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减少小学校点数量,扩大校均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投资效益,逐步实现“联村办小学”。[1]而长阳县在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过程中许多地方一样采用的是“撤点并校”的形式, 其中“点”是“教学点”,多设在学龄儿童较少、地方偏远且交通不便的村子里,从而保证四年级以下的学生拥有学习的场所;“校”是“完小”,一般设在一到六年级学龄儿童较多的村子里,方便他们上学。“撤点并校”简单点说就是改变传统“一村一校”的布局形式,对相互临近的小学进行资源的撤并,从而提高民族地区农村教育资源的利用率。长阳县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从2001年开始,到今年已经有15年,在这十五年中其布局调整工作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初始期:追求效率,忽略公平。

政策初始期(2001年—2005年):在“追求效率”的价值观的指导下,在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和“全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政策的共同推动下,这一时期是长阳县农村小学布局调整速度最快的时期,五年间长阳县的小学校点总数由2001年初的339所(处)减少到2005年末的85所(处),短短的五年时间就减少了254所(处),其中农村小学校点减少了236所(处)。2005年末,长阳县农村地区仅有58所小学和6个教学点。[2]而这一时期一味的追求教育资源重新布局注重效率,忽视了部分学生的合法权益,损害了教育的公平性。

(二)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反思期:效率优先,初涉公平。

政策转型期(2006年—2010年):第一阶段布局调整后所带来的不良的效果在这一阶段开始大量出现,社会上对于农村小学的布局调整的反对声音也是越来越大,布局调整的速度明显放缓,在这一阶段长阳县的农村小学校点总数由2006年初的64所(处)减少到2010年末的45所(处),总共减少了19所(处)。为了保证学生在校身心健康成长以及为了更好的应对社会上的压力,政府部门开始反思这一政策并逐渐对这一政策开始调整和转型,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切实解决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中小学生上学远问题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这两项通知中涉及教育公平的内容逐渐被提及如“保留必要的教学点”、“撤点并校要慎重”、“防止过度调整造成学生上学难”等。长阳县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也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如它不仅保留了6个教学点,还创建了31所农村寄宿制合格小学。农村小学寄宿生人数占农村小学生总数的70%。[3]

(三)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政策转型期:效率优先,注重人文关怀。

政策成熟期(2011年—2015年):在总结了之前经验的基础上这一时期政策不断完善,慢慢走向成熟,成熟的标志有两个一是承认有些地方在学校撤并过程中确实存在问题,正视错误并决心改正,如2012 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就是对前十一年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错。第二是注重人文关怀,政策开始重新关注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基层利益相关者,如学生、家长、老师等。长阳县在这五年间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修建和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上,确保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在校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因此这一时期农村小学校点的撤并数量也是大大减少,五年间仅撤并了7所农村小学,同时又另外保留了8个教学点。

二、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带来的问题

众所周知,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初衷是整合、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期望在提高教学效益的过程中进一步维护教育公平,保证每一个小孩都能得到较好的教育资源。但是这样一个利国利民的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没有进一步维护教育公平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还损害了教育的公平性。而什么是教育公平?瑞典著名的教育家胡森曾将教育公平在三个不同时期进行了界定:(1)起点公平论,指入学机会公平;(2)过程公平论,指教育条件公平;(3)结果公平论,强调学业成功机会公平。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如何造成教育不公,下面将从这三个点来进行分析:

(一)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导致教育起点不公。

教育起点公平指的是适龄儿童不受性别、民族、种族、出生、经济地位、居住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均应享有平等的就学权利和义务。[4]虽然教育起点的公平很难用客观的指标去直接的衡量,但是教育起点的不公平却很容易确认。

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后,在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和上学距离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得一些学生平等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利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带来了一系列教育起点不公平的问题,其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学生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距离变远。

长阳县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主要以人口分布密度和交通便利程度为依据,以一所完小约服务5000人,服务半径最大为25公里为原则,在人口分布密度较高的一个或多个村庄设立一所完小。同时,在山大人稀和地方偏远的地方设初小和教学点。然而对于如何重新布局教学点和初小并没有一个可供量化的标准,因此在布局调整的过程中大量的初小和教学点在没有进行调研取证合理分析的情况下被撤并,强制性的改变了学生上学的物理距离,使得众多学生被迫离开自家附近的学校,到几公里甚至是十几公里以外的学校上学,家校之间的距離大大增加。“就近入学”的原则对于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而言成了一个口号而已。与此同时,一些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家校之间物理距离的增加对于小孩来说不仅仅意味着上学时间、难度、成本、安全等不良因素的增加,同时也还意味着小孩心理距离的增加,如人际关系、社会交往等等。由此会加重学生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从而对教育起点公平产生负面影响。endprint

其次,家庭经济负担增加。

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后,部分学生上学距离增加,而这种家校之间物理距离的增加使得他们面临着新的上学方式的选择:在校寄读、走读、陪读、托教。但是除了少数经济条件较好和居住条件便利的家庭选择陪读、走读和托教外,多数家离学校较远的学生都只能选择在学校寄宿。而目前长阳县一些乡镇学校为了方便管理,无论家庭居住条件多方便,学生都必须在学校寄宿,不允许走读和陪读。无论选择哪一种方式去上学,对学生家庭而言都意味着经济负担的增加或是家长时间成本的增加,例如学生上学方式由走读改变为住读,必然会增加住宿费和用餐费。因此家校物理距离的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也会相应增加。而一般情况下,经济因素往往是影响学生辍学或失学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导致教育过程不公。

教育过程的公平指的是国家和政府给每位适龄儿童提供相对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而教育过程的公平性很多都是受人为控制和影响的。在长阳县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过程中,教育过程不公现象是最为突出的,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班级规模过大。

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采用合并的方式把几所校舍规模小、办学效益差的小学校合并到条件较好的学校。这样虽然教育规模扩大了,但是学生的人数也增加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 很多学校没有新建教室,只是增加各班的学生人数,导致班额规模超大, 尤其是一些中心学校,班级规模就更大了。与此同时,学校的住宿和后勤配套设施没有同步跟上,这样不仅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对教学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有关班级规模和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国外学者很早就进行研究,代表人物有格拉斯和史密斯、罗宾逊和怀特本斯,他们得出的研究结论是(1)减少班级规模可以提高学生成绩;(2)能够有效进行教学的班级规模是在20人以下;(3)小规模班级对于低年级学生更能有效提高阅读和数学;(4)处于不利经济地位和少数民族学生在小规模班级中的表现更好。

其次,优秀教师的流失。

长阳县在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过程中,重点放在如何把学生集中在一起上,而对一些教师的切身利益欠缺考虑和照顾。所以部分年轻的教师或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或是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比如由于布局调整使得教师编制指标减少,进入公办编制的机会渺茫;或是布局调整后归属感的缺失,他们大都会选择工资高福利好的城镇学校,有的甚至退出教师编制,进入待遇优厚的民办学校或是直接选择福利待遇更好的其他行业。师资力量对基础教育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村小学中优秀教师的流失对当地的教育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和打击,它也使得教育过程的不公更加突出。

(三)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导致教育结果不公。

教育结果的公平指的是每个学生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一位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教育质量公平、学习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以及目标层面上的平等等等。教育结果作为教育过程靠后的部分,它的不公是由教育起点不公和教育过程不公所直接导致的。而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布局的调整过程中存在教育起点和过程的不公,必然会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公,其教育结果的不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部分寄宿制学生的成绩下降。

在长阳县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后大部分学生都需要开始寄宿生活,寄宿后离开了父母,少了父母的监管,而小孩年纪又小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因此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就会逐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最后成绩也就慢慢下降。另外,学校布局调整后班级规模变大,一个教师要教的课多了,要管理的学生多了,学生数量远超过老师数量的数十倍,因此老师就无法很好去照顾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而对于一些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的学生来说,学习效果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学习成绩也会有一定的下降。

其次,城乡之间教育更加不平衡。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长期存在,城乡在医疗、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差别都比较明显,城乡教育方面更是如此。而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部分优秀的教师离开了农村学校选择了城镇学校,人才的流失使得农村小学与城镇小学的之间教育质量差距越来越大。另外,布局调整后很多学生不得不去寄宿,因此部分家长在衡量了经济成本和教育资源后,选择了将孩子送到城市学校就读,这样农村学生不断流入城市,城乡学校日益分化。

注释:

[1]张先勇,张永红,方光斌,聂春.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困境和对策----长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调查[J].湖北社会主义学报,2006(02):56.

[2]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关于少数民族教育情况的汇报[Z].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2005- 12- 15.

[3]关于印发《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2009年-2014年)》的通知[EB/OL].http://www.cy-edu.net/uploadnews/132074626217888.php?id=20245,2011-11-05/2014-5-2.

[4]贾勇宏,曾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教育起点公平的负面影响——基于全国9省(区)的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5):143-153.

参考文献:

[1]范先佐.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背景、目的、方式、成效、问题及对策——基于中西部地区6省区38个县市177个乡镇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9( 8):18-27.

[2]贾勇宏,曾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教育起点公平的负面影响——基于全国9省(区)的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5):143-153.

[3]汪冬梅.十年农村地区中小学撤点并校: 审视与反思[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2009(05):13-18.

[4]张先勇,张永红,方光斌,聂春.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困境和对策----长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调查[J].湖北社会主义学报,2006(02):56-60.

[5]李盼强,曾尔琴,杨国辉.公平与效益的博弈———关于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调查与反思[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08):104-108.

[6]方亮,刘银.农村小学“撤点并校”的成效与困境分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36-41.

[7]薛正斌,刘新科.偏远农村地区学校布局调整对教育公平的影响[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07):1-4.

[8]高學贵.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效应及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1,(5).

[9]邬志辉.中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标准问题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10]雷万鹏,张婧梅.学校布局调整应回归教育本位——对学校撤并标准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3).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农村小学
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探讨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孝道”和“公平”观念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湘西州农村小学“营养餐”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