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象图式是人类与世界主客观互动体验中形成的在意识中反复出现的有直接意义的结构,表现为空间动觉、完型感知、心理意象等,是人的认知方式、能力和抽象思维的基础。意象图式理论的研究成果贴近语言形成的自然过程,可以应用于并促进语言认知教学。
关键词:意象图式;认知;教学实践
引言
意象图式 (Image Schema) 是人与客观世界交互体验后得到的常规性的长期储存于记忆里的认知样式,具有非命题性、意象性、抽象性、无意识性,可以类推地建构身体体验,也可以通过隐喻来建构非身体经验、无限的CM、范畴、概念和意义,这一概念是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hnson,1987)将心理学术语“意象”和“图示”结合并引入到认知语言学中以为整个概念系统提供了体验基础,该理论已经发展为认知语言学的支柱性理论之一。认知语言学的有关意象图示的研究理论和成果不断深入,逐步形成一定的合理独特的研究方法和体系,符合自然语言习得过程,具有极大的解释力,并具有语言教学的应用意义。
一、意象图式的形成及特征
根据认知语言学,意象图式是人与客观世界互动体验中获得的。首先,人认识世界初始阶段在头脑中经历感觉、知觉,表象的呈递进关系的意象形成。感觉就是指我们用感官眼耳口鼻等器官可以直接感觉到的事物个别属性的映像(Reflection),即“反映”,是一个独立于意识的客观现实存在,尽管认知语言学传统经典理论,但所有想象行为基本可以约看成是对只能在感知中自身展示的原本之“映像”或“反映,因而在某种程度上都只是对原本的“摹写”或关于原本的“图像”,而非原本本身。人类意识有能力反映这个现实。而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对象的各种属性的总体反映是比感觉更复杂的认识形式,是感觉的总和,即知觉。在没有客观事物的情况下,留在头脑中的印象,通过想象唤起对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的心智表征就是表象(心象、心智图像)(Mental Image)近约于意象。经过人类的意识加工而得到的产物,具象和从多种事物提取出来的共通的,相同的属性,抽象与典型的意象存在区别。具象是指与现实可视对象从大致相似到极为相似的形态。抽象是指大幅度偏离或者完全抛弃现实可视对象的外观的一种形态,是从自然形态提炼、变化出来的形象或形态。抽象注重对事物本质、类型及内在真实的认识和表现,是对可视客观形象的感知,是从具象中抽离出来的精神载体。意象,也可以理解为以人的感情和文化等主观因素来掺入客观现实,对客观现实进行有取舍的改造,保留一定形态,却又明显有人为的无意、有意和刻意的因素,最终而形成形态。除这种图解性表象外,心理意象具有象征意义,或许代表一种直觉。在意识或潜意思活动中,人也使用意象符号构建心理现实。其次,图式(Schema)指的是人把经验和信息加工组织成可以较长存在于记忆中的认知结构。18世纪的康德认为意象图式是连接感知和概念的纽带。英国心理学家巴莱特(F.Bartlett)研究出人的记忆能够把各种信息和经验组成认知结构,新的经验可以通过对比而被理解。上世纪3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再次使用图式理论论述发生心理学和建构论,认为图式源于劳作,多次活动的体验逐步抽象而形成图式,主客体的互动产生认识,通过自我调节,客体被同化到主体的图式中,或主体调节图式或建立新图式。当代的著名的学者和语言学家如鲁姆哈特、菲尔莫尔、兰盖克、泰勒、和塔尔米等在不同程度上运用和发展了图式理论。而且,上世纪80年代,莱考夫和约翰逊将意象和图式结合成“意象图式”(Image Schema),基于体验哲学思想,阐述了意象图示的体验、想象、抽象、心智、动态性等特征以及其在建构范畴、概念、理解隐喻、意义和推理等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意象圖式本质理论延伸
意象图式是人与客观世界体验后得到的常规性的长期储存于记忆里的认知样式,具有非命题性、意象性、抽象性、无意识性,可以类推地建构身体体验,也可以通过隐喻来建构非身体经验、无限的CM、范畴、概念和意义,这各环节程序可描述为“感觉到知觉到表象”。这个环节也可以解释意识是如何在感知物质世界过程中形成的唯物主义。基本的意象图式延伸的一条路线是意象图式(或通过隐喻、转喻,命题、判断推理等CM、ICM)形成原型范畴,再进入到概念、意义;另一条路线是意象图式形成认知模型CM并组合成理想认知模型ICM或ECM或心智空间或框架解释语义和句法构造,也可变成原型范畴,进入到概念、意义。在意象图式基础上,范畴化而建立的范畴及概念化而建立的概念与意义三位一体基本同时形成,均借助的认知策略(或称认知形式,认知工具)有体验,意象图式,范畴化、概念化、认知模型、隐喻转喻、识解、激活和关联。而继表象-意义-语义的认知环节却是将源于意象图式的(范畴、概念)意义以语言符号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词语。认知语言学主张用概念、CM的一个成分、包含很多概念或CM的概念结构和ICM来描写概念结构和意义系统,所以,始于体验的意象图式,基于范畴、概念和意义的词语的得以解读,也有助于认识客观和主观世界,以及参照语境,说话人按交际需要和具体场景发出话语含义,同样,听话人运用ICM结合具体场景来获得说话人的话语含义和交际意图。
三、意象图式在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在英语词汇尤其多义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刻意将意象图式理论中有关意象图式在词汇语义范畴对应的范畴、概念、意义形成过程及功用向学生逐一加以介绍,从认知角度对词汇语义链的形成现象做较全面、深刻地讲解,教会学生寻找词汇的原型意象图式或意义,引进隐喻,换喻和认知模型等认知方式,使学生进行操作实践来分析词汇如何从原型英语词义一步步引申为多种语义义项和关系。培养学生在记忆多义词时要基本理解各个义项的大体引申关系,至少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反推具体义项的能力。从空间动觉意象图式联系其他动觉意象图式模型寻找相似点和不同点来建立或理解多义词的不同层面的同义词和反义词或之间的关系。利用意象图式原型意义结合具体认知域加语境来理解和确定多义词在实际话语或书面文本中的具体语义。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2]林书武;《隐喻与象似性》简介[J];当代语言学;1995年03期
[3]崔希亮;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05期
[4]罗瑞球;隐喻与大学英语教学[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作者简介:杨仲韬,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认知语言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