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发布,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培养一支能紧跟时代形势、适应学生变化的教師队伍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师;双师型辅导员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发布,为我国未来职业教育规划出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其中,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影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质量的关键。随着国家对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视和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队伍建设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必然会影响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的教师队伍现状——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管理系为例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秘书长单位,建设部确定的“中德合作中西部地区建设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教育部确定的 “国家建筑技能紧缺人才培训基地”,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国家职业教育建筑技术实训基地、物流管理实训基地”,学院现有专业设置以土建大类为主,兼顾交通运输、能源动力与材料、装备制造等专业大类。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其中在国有大型企业就业率保持在4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达95%以上,取得了“高质量、高就业、高成才”的人才培养效果。学校在六十年的办学期间,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与进步,但学校在大踏步前进的同时,也遭遇了不少发展瓶颈。
(一)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截止至2017年6月,学院全日制学生17379人,继续教育学生3930余人。而与之相对应的教职工仅有1269人(数据来源于四川建院官网),师生比仅为5.96%,远远低于教育部规定的7.1%。而该院工程管理系,现有学生2020人,而仅有教职工72人,师生比更是低于全院比例。由于学院以土建大类为主,工程管理系的教师除了承担本系两千多名学生的工程管理类课程之外,还要承担全院其它兄弟院系所开设的工程管理类的基础课程。因此,专业教师超工作量现象非常之严重。如2013年,某青年教师一人承担了10个行政班约460多人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给教师的身心造成极大的压力。不仅专业课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公共类课程也面临同样问题,体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基础学科排课困难,专职教师几乎全部满工作量。
随着全国城镇建设的发展,作为国家建筑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四川建院每年向社会输送约5000名毕业生,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众所周知,大批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等高水平人才在毕业之后,选择进入行业承担项目或承包工程,极少有人愿意进入高职院校当老师。仍然以工程管理系为例,从2012至2017年,虽然引进了15名专业教师,但仍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二)“双师型”专业教师缺乏。
目前学界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已经基本上达成了一致,即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1]目前,高职专业教师履历构成一般有四种情况:第一类是学校建设发展过程中年龄较大的功臣型资深教师,这一类教师既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又有实践动手能力,并且长期从事某一特定专业领域的研究教学,这种专家学者型教师不仅在高职院校是凤毛麟角,就是在全行业也是屈指可数;第二类是在学校中专时期任教,学校发展之后仍然工作在第一线的老教师,这类教师一般实践经验和职业教育经验都很丰富,但是理论深度和学历还有待提升,在这类教师中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没有取得教师资格证;第三类是学校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花大力气引进的即有学历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他们基本上都是一批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第四类是学校扩招之后为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引进的一大批硕士研究生,这些教师一般都是直接从本科高校毕业之后即进入高职任教,优势是学历高、理论功底扎实,但是短板是没有企业一线的工程实践能力,加之没有受过系统的师范技能训练,仅靠入职前短短数十天的岗位培训和学校零零星星的职业能力培训,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九零后大学生的需求。
众所周知,高职学校学生培养的第一目标就是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上述四类教师中,只有第一类和第三类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这两类教师既有行业相关的各类技师或高级技师资格证,也有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各种教学经验和理论,还有土建行业相关实际操作能力,既能教给学生理论知识,又能教授学生实践经验。但这两类教师的不足之处在于,专家学者型教师本来就稀少,加之大部分已届退休年龄;骨干类教师是经过学校长期培养而来,而这个培养周期又相对较长,不能满足现阶段学校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第二类教师的不足之处在于,虽然从业很多年,有丰富的实践操作能力,但理论水平相对跟不上,这类教师应称之为技能型教师。第四类青年教师的短板在于理论功底较强而实践操作能力较弱,加之没有受过系统的师范技能训练,师范能力较弱,这类教师应称之为学历型教师。这两类教师都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仍以四川建院为例,在所有1160位教职员工中,仅有双师素质教师331人,不足三分之一,双师型教师仍然严重缺乏。
(三)“双师型”辅导员稀少。
“双师型”辅导员是近年来基于“双师型”教师讨论而更进一步探索出来的一个概念。教育部2006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中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因此,有学者认为“‘双师型辅导员首先必须具务高校教师资格,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必须具备指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某种专业职业资格。”[1]但在实际工作中,“双师型”辅导员人才比之“双师型”专业教师更为稀少。虽然国家相关文件明确规定了辅导员的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但在实际工作中,对这种双重身份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职业界定。辅导员往往承担着安全教育、党团建设、日常管理、学习管理、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社会实践指导等等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换句话讲,就是课堂内的事情归专业教师,一出教室门,所有的事情就都是辅导员的工作。辅导员不是全能人,多手抓的局面严重阻碍了辅导员成为“双师”型辅导员,这也直接导致了辅导员最本职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缺位。加之辅导员队伍自身的学历结构和教育背景并不能完全和所带学生专业相吻合,这也成为阻碍辅导员成为“双师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endprint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着力引进高水平人才。
引進人才补充教师队伍不仅是长期的战略性任务,也是高职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途径。高职学院在从高等学校引进优秀毕业生的同时,也应该建立健全对这些新进教师的“教、学、传、帮、带”,着重对其进行师范技能的训练,并创造条件对其进行实践技能方面的培养和锻炼,使之尽快成为转变角色,成为合格的专业教师。同时应该加大从企业一线引进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同时学校也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界人才来学校工作。有学者认为,对从高校新引进的毕业生可以更重视学历情况,但对从企业一线引进的技术骨干应更重视他们的实践能力,如他们工作中的业绩、工程系列的技术职称等。[2]对不同渠道引进的人才应施行相对应的管理和考核模式,对这些从企业引进的技术骨干在上岗前进行相应的教师培训。使他们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这样他们既可以作专业实践课的教师,又可以作专业理论课的教师,也使之成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从高校引进的优秀毕业生和从企业引进的技术骨干,这两类人群可以经常交流经验,形成一个良性的教学相长互相促进的氛围。
(二)建立长效学习机制,注重师德培养。
对于前文分析的高职院校四类教师,应建立一个长效的学习机制,形成学习型的教师队伍,对于第一类专家学者型教师,可以请其继续发挥余热,利用其在行业内的地位和影响,广泛开展传帮带活动,带动另外几类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继续迈进。对于第二类技能型教师,应着重加强其理论学习。对于第四类青年教师,在加强其师范技能训练的同地,也应建立科学的教师实践管理机制,鼓励新进教师向老教师学习的同时,积极到相应的行业和岗位进行顶岗锻炼。
同时,学校在对教师职业技能进行培训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加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不能忘记对教师师德的培养。要根据《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所有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对所有教师划定“红七条”并严格监管,提高教师门槛的准入和健全退出机制。
(三)加强“双师”型辅导员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双师型”辅导员问题的提出,是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创新理念,也是新形势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际需要。这种“双师型”辅导员,首先要成为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的双重身份中的“教师”身份,必须具备高校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传道授业的职业素养;其次还必须成为双重身份中的“干部”身份,变身为高职院校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生日常管教育和管理的骨干;再次,辅导员还必须从管理者角度转变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变身成为学生“解惑、服务”的生活导师[3]。这就要求“双师”型辅导员不仅要有相关学科专业背景,也要求辅导员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同时具备指导学生成长的专业某种专业执业资格,如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等。
鉴于当前九零后甚至零零后高职学生学业发展和思想发展的特点,传统教育辅导方法实行难度越来越大,而效果也越来越不明显,因此,培养“双师型”辅导员,能更好的实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服务的目的,增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有学者认为,应当从提高辅导员准入门槛、强化辅导员职业能力、构建辅导员专业学科体系等方面来实现“双师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总之,“双师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必须建立一种长效的培养机制,同时还必须结合不同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走特色化之路。
参考文献:
[1]谢红霞.高校“双师型”辅导员队伍建设述评[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2):154-156.
[2]郭阳明,郭雪丹.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5):67-68.
[3]王国忠.高职院校“双师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94-95.
作者简介:赵剑莉(1984年——),女,汉族,山西吕梁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专职辅导员,助教,历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高校学生党建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