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学强
内容摘要:不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很多,本文主要阐述了阅读教学特别是中学以上的名著阅读要注意的四个环节。
关键词:阅读策略 文本结构 作品主体 教师素养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育教学日新月异,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中外名著很有颜值地进入中小学教材,成为一大亮点。各级各类学校开设名著阅读课让学生们大开眼界,激活了学生思维,真正成了阅读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对名著的解读不再是一言堂,学生的质疑问难不再是一元化,而是多元叠加,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阅读教学中,对名著的阅读谈几点看法。
一.初读知其意
初读对于不同年级要求不一样,基础教育重在字词和了解大意。对于中学以上的学生,初读首先了解大意,把握整体,总览全局,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爱好为目的,初读放在开头,让学生捕捉大量的信息,以满足学生阅读求知的欲望,让阅读快感在心灵得以勃发。为细读文本奠定基础。如果首先细读或精读,即不符合认知规律,对文本的认识也是粗浅的,学生的思維也受到局限,不能发散思维,对文本的解读和领悟也是片面的,单一的。因此,首先初读非常重要,但初读不是走马观花,一目十行的浏览,而是要从文本的外延着手,一是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和作者同时代的作家群体;二是了解作者的家庭背景和创作背景;三是了解文本的整体框架;四是了解文本的风格。在指导学生初读时,要求学生做到态度认真,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初读的目的。
二.细读知其根
首先要明确细读的作用:特别是名著阅读,细读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最根本的一个步骤,只有细读才能从根本上为挖掘文本内涵,才能把握文本的复杂结构,才能更深刻理解文本的精妙之处。细读主要抓住这几方面:一是选择细读的文本材料和内容,明确阅读的目的。对于中学以上的学生,阅读的材料不可能都是名著名篇,阅读时加以选择,要求通过对一篇课文或材料的细嚼慢咽,要对一部名著的有个大概的了解,这就是阅读的目的。二是让学生阅读时在动脑的基础上要动手做笔记,要求理清文本的人物关系,对人物形象有个初步的认识(小说类的名著)。三是针对文本的特点提出富有创新性和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以便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三.研读知其魂
研读是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人物关系,作品风格,时代背景等的前提下,对作品进行深层分析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深度的阅读快感。领悟情深处悲悲切切,手舞足蹈,痛哭流涕,身心愉悦,达到回归到作品本元的目的。对学生来说研读要超越原有的思维和心灵,进入到阅读的境界中,让灵魂超脱,情感升发;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同时代和跨时代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还要知道作品对现实的功用性及影响性;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书写自己的感受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每一部名著都有他精髓和灵魂,只有细细的研读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文本的内容,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作品只有作者自己知道写作的目的和动机,后人若不细细的综合研读理解,分析思考,揣摩品味,对作品的理解都是肤浅的。因此指导阅读首先教师自身的素养是关键,这里所说的“素养”是指教师要具备的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过硬的专业知识,包括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系统性的掌握;其次要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敏锐性、创造性都要独特;教师素养更重要教师要要良好的人格魅力,不是说从名牌高校出来素养就高,学富五车学识就丰厚,关键是教师自身要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精神。只有这样教师自身对文本的理解才透彻,对文本的把握才准确。二是对学生的要求起点要高;三是教师角色要转换: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利用学习资源和学生共同探讨作品中有价值的东西,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体验感悟作品中人生价值,社会生活。四是根据不同的作品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暮仿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习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五是用发展的观念评判学生探究的结果;六是要求学生对作品艺术、结构、价值、线索、主体的解读要多元,只有这样才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四.读写知其效
阅读是写的前提,写是阅读的呈现,是语言的内化,读写结合是思维的碰撞,是情感的升发,是对文本内容消化和吸收;写法是对文本样式的模仿和创造,也是对生活的记忆的激活。读写结合,写是对文本的扣问,是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在读中去写才能进入作品的语境,激活想象的空间。每部作品或者每篇课文、材料都是读写结合的载体,是丰富学生语言的语言的范文,也是学习和表达的样式。阅读中学习如何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让写作发生质的变化。读写结合要注意:首先从片段开始,逐步过渡到整篇作品的写作,低起点,缓台阶,慢提升,循序渐进。
总之,阅读名著,名篇,经典的方法各有千秋,教学中要根据具体的文本,因材施教。让莘莘学子们在学习现代知识的同时,淌在具有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静下心来品读名著经典,让先进的文化精髓流进他们的血液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