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国+刘思阳
内容摘要:汤显祖的戏剧作品中,以《牡丹亭》最为著名,他本人也十分得意,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明朝人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本文研究了汤显祖《牡丹亭》的“还魂”的真与假以及“还魂”后的创作问题。
关键词:创作思想 还魂 “真与假” 创作技巧
一.还魂的真与假
《牡丹亭》故事最虚幻的地方,在于回生、还魂。对此,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作了解释:“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武都守李仲文,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收拷柳生,亦如汉唯阳王收拷谈生也。”《牡丹亭》记述杜太守事迹的故事,模仿了晋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女恋爱的传说。我稍加改动而写成了这个剧本。至于杜太守拘押拷打柳梦梅,也就象汉代睢阳王拘押拷打谈生了。他希望说清楚杜丽娘故事的依据,打消观众对虚幻情节的怀疑并且让观众相信,他笔下的“虚”,其实是“实”的、真的。当然,回生故事是常有的,绝非虚妄。
《牡丹亭》的第二十三出是《冥判》,作者之所以安排这出戏,从情节发展上看,他是要说明杜丽娘还魂是合情合理的。合情,是指对她行为的同情;合理,是指她的行为是前生注定了的,因而是可以得到阴间判官宽恕的。阴间的鬼犯了错也会受到惩罚,如:花间四友被罚往卵生。那为什么杜丽娘没有呢?因为她“犯及梦中之罪”,而且“婚姻簿”上注定:她和新科状元柳梦梅,“前系幽欢,后为明配”,所以,判官们才把她放出了枉死城。阴间判官把杜丽娘放出了枉死城,这大大加强了杜丽娘行动的合法性,加强了这神秘故事的合理性。这时的观众也会相信,既然是前生注定,那么,还魂的出现,便不容置疑。
从情理上讲,人们不相信杜丽娘还魂是可能的,但是人们还是接受了。人们接受的是“情”的真。这涉及到的是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关系的问题。生活中,一个人死了就是死了,他不可能死了三年又突然活过来了。但是艺术创作可以,艺术创作可以借助想象和联想。《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梦而死”、“死而生”的离奇情节由于感情真挚并与读者心心相印,人们就会从心心理倾向上忽略其他而“以假为真”。可见,文学求真的价值取向是在假定性情境的创造中实现的,而假定性情境的创造归根到底又基于一个真字:真事理,真情感。清代人方东树曾说:“《庄子》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诚身修辞,非有二道。试观杜工,凡赠寄之作,无不情真意挚至今读之,尤为感动。无他,诚焉尔”。这里讲的“真”,核心是“诚”,即真性情。这也就是在题词中汤显祖写到“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人们相信情能穿越生死。
二.还魂后的问题
在杜丽娘“还魂”以后,汤显祖对人世生活的描写有一些繁琐,我们在读了《牡丹亭》的《回生》这一出后,后面的好像也是没有多大看头。王骥德指出:“《还魂》妙处种种,奇丽动人,然无奈腐木败草,时时缠绕笔端。”王骥德认为杜丽娘还魂后的描写犹如腐木败草,我们从后面故事发展来看,这种评价也似乎有些道理。
杜丽娘在回生之后情节是怎样发展的呢?柳梦梅挖开了杜丽娘的坟墓,杜丽娘害怕柳梦梅被告发掘墓之罪,赶紧逃走;后来发生战乱,一家人失散;柳梦梅中了举,但又流落街头;往杜宝处认亲,却被视为冒认,反遭吊打……等等。
我们看来,作者的这样安排,从文学创作技巧上看是拖沓的。汤显祖在后面添加了杜丽娘经历了战火洗礼、家庭失散等情节。这正说明,汤显祖创作的目的,还在于要展示他所理解的人世。《牡丹亭》一开始提到的“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非人世所可尽”是那些不是人世所能包括的东西,在作品中便是虚幻的梦与魂。汤显祖认为,把“人世之事”與“非人世所可尽”之事结合起来,把实的东西和虚的东西结合起来,才是我们实实在在的人世。也只有让“回生”后的杜丽娘所经历的生活,可触可感,才能使观众相信她的“回生”是真实可信的。当观众相信“回生”后的杜丽娘,确确实实是一个真身、真人,那么,反过来,有关她死而复生的离奇情节,以及她的魂游与梦境,虽属幻景,却不是子虚乌有之谈。这一点,正是汤显祖不惜花费笔墨描绘杜丽娘回生后种种遭遇的原因。总的来说,汤显祖认为,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这就是他所理解并要表现的人生。
从批判现实主义理论上看,还魂后的描写拖沓是合理的。汤显祖写杜丽娘在阴间大胆追求爱情,无所顾忌,与柳梦梅发生关系。可以说阴间的描写是作家的想象,这种想象不受现实的约束,可以随意自由的描写。作家写的作品无非是抒发情感,表现其理想;或是对现实的不满,对现实加以批判。汤显祖写阴间的事就是为了批判现实,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可是,作家不能一直停留在想象的世界中,如果作家一直停留在这种想象中,那么对现实的批判力度就会有所折扣。所以作家还要回到现实中,但现实的生活又是平庸的,我们的生活大多时候是平平常常的,大喜或大悲的时间总是短暂的,我们的生活是一种常态化。所以还魂后的描写有些平平淡淡,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情。
三.结语
玉茗堂四梦台的对联上说:千古为忠为孝,为廉为节,倘泥真,真等痴人说梦。一时或快或悲,或合或离,若认假,犹如哑子观场。它要说明,人世的事,不必认真,却勿以为它是假。反正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亦真亦假,非虚非实。把这对联的意思和《牡丹亭》的写法相对照,可以清楚地看出汤显祖对人世的态度,他觉得生活就是这样:有时是做梦,有时不是做梦,真假参半,便是人生。这也就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梦醒了的庄周,弄不清蝴蝶是我,还是我是蝴蝶,弄不清梦中发生的事属真,还是醒来发生的事其实反是梦。《牡丹亭》的还魂看似是假的,但这也是汤显祖所理解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杨校注,《牡丹亭》[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四版
[3]杨存昌《昆曲<牡丹亭>的审美文化透视》[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刘松来、乐帧亿《<牡丹亭>至情文化渊源》[J],文艺研究,2007年第三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