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碧雯
摘要:永寧传统摩梭民居形式的形成与民俗民风、气候条件、经济来源、宗教信仰等方面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主导形成了明显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民居的重要因素。由于外来文化冲击,民居无可避免地受到其影响。本文通过摩梭人现存传统民居的特点以及永宁摩梭人民俗文化、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传统民风等对民居建筑的影响等方面从而展开分析民俗生活对民居的形式的影响。
关键词:永宁摩梭人 民俗生活 传统民居 建筑形态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5-0039-03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影响下日益衰落,其建筑格局与建筑形式也会无可避免地遭受到影响甚至破坏。摩梭人作为中国唯一一个现存的母系氏族少数民族群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中代表性较强的永宁摩梭人更是如此。如今,永宁摩梭人由于其民俗特征发展成为旅游胜地,对其民俗文化、生活习惯、建筑形态以及旅游风貌的自主保护意识较强。
永宁摩梭民居是渗入和交融了摩梭民族特殊的民俗生活在建筑结构上面的反映,既保留了传统民居的特征,又随着时代的变迁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既不同于完全的传统民居,又异于全面现代化的建筑,更加有利于研究分析民俗文化和生活习惯对其建筑形式形成的影响。
一、摩梭人传统民居的特点
摩梭人的传统民居的主要材料是木材,结构形式和汉族的传统建筑抬梁式结构差不多。柱子上面搭着梁,梁上面又会立短柱构成的屋架,立在地面上的柱子的柱础是石材,因为地面较潮湿,木材长时间接触地面也会受潮腐烂,用石材做柱础,大大加强了房屋的耐用性。
摩梭民居是用木材搭架起来的,属于井干式建筑。“井干”原本的意思是水井上面的烂木头,而摩梭人的住居顶上会盖瓦片,但草房的修葺相对简陋,而且空间比较狭窄,独立而又自由的。楼下是圈养牲畜的,正房火塘边多用以议事、会客和聚餐,是最核心建筑。
二、永宁摩梭人民俗文化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一)男女地位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祖母房:摩梭人的母系氏族最大特点是母亲主宰着家里的一切,因此祖母房在一个摩梭人家院落里只允许有一座并一定是单层。祖母房也就是“正房”,是摩梭民居的核心建筑,是建造中最为讲究的部分,是每一个摩梭人生老病死的地方,也是他们会客、供奉、祭祀仪式、炊事、议事的地方,也是摩梭文化最为重要的象征。祖母房包括了生死门、上下火塘、前廊、主室、左室、右室、后室,各个空间相通。除了居住功能外,祖母房也是与神灵接触、沟通的场所。在祖母房建成以后,除了翻新屋顶上覆盖的木板以外不能擅自地更改变动。
正屋之心:是“舅掌理仪,母掌财”的观念。“正屋之心”指的是火塘左侧靠墙壁的一个大木头柜子,是用来存放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的。柜子旁边就是祖母床,经实地考察,祖母的床框上的浮雕十分精美,更从此体现出祖母在母系氏族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男女柱:在祖母房要立柱两根,女柱是靠房门的一侧的,男柱是在另一侧,有阴阳的意思。摩梭人在选材的时候一定会选用同一棵树,靠近树顶那段作为男柱,靠近树根那段作为女柱,象征着同源同根。两根木柱的上方交搭有四根横梁,喻为整个氏族的男女同心协力。
(二)家族观念文化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摩梭人“家庭”的概念和平常的概念不一样,家庭成员都是同一母系血缘,认为分家是个耻辱。摩梭人的“家庭”概念就是母系血亲的一个亲族,也就是“衣杜”,说的是同一母系血缘的一个亲族。而“衣杜”本意是住宅的意思,所以摩梭人住居是以“衣杜”为单位的。
(三)“生命繁衍”文化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摩梭人一生始于正房也终于正房,摩梭女性大多会在火塘边生育,小孩出生以后会在火塘边一直住到十三岁举行成年仪式,摩梭男性在成年仪式之后就会离开正房,不再拥有固定的居住空间,而摩梭女性在成年仪式之后也会暂时地离开正房,在花楼拥有属于自己的花房。直到“走访”结束怀孕了,在分娩前两三个月,又再回到正房居住,由母亲照顾。分娩后两三个月,再次暂时离开正房,回到花房居住,直到上了年纪,再搬回正房居住直到去世。
葬俗时摩梭人会对死者进行报丧、洗尸、捆尸、停尸、送魂、洗马、火葬、随葬、捡骨等过程,摩梭人死后要被捆成羊水中的胎儿一样经过一米高两尺宽的死门。除了院落的正门外,传统摩梭民居都会设有另外一道侧门,位置就在两座房屋的夹角处。对于非正常死亡的人,包括在外面死掉的人(指没有在祖母房咽气的),或者自杀、他杀等凶死者,摩梭人认为他们死后会变成恶鬼,所以都不会从正门抬进屋子里,会从侧门抬进。而侧门平时都是不开的,一般是遇到这类事情发生的时候才会打开。
三、永宁摩梭人生活习惯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寻找伴侣:女儿房即是“花楼”。花房的开设从分布形式来看,表明成年的女性拥有独立的居住权,遵循“走访制”这一文化习俗在功能上的体现。而花房的外墙上设置一扇窗户,在“走访”的过程中,男性就是通过这一独特的窗户进入花房,也是完成初步“走访”的一道仪式。女儿房通常是和祖母房相对的楼上,是供以举行完成年礼的女性独立居住的空间。
饲养牲畜:草楼又叫“门楼”,是饲养牲畜的地方。低矮简陋,与祖母屋连接处设一道门以连接外院。一般分为两层,一层主要养殖牲畜,也有中间设大门、两边设牲畜圈的;二层堆放草料或存储粮食。摩梭人饲养的动物种类繁多,是开展许多活动不可缺少的内容。[1]
日常需求:传统的摩梭民居是不具备卫生间的,经实地考察,向当地摩梭人了解到,他们认为人体排出的东西是污秽之物,不能留在自家院落里。
四、永宁摩梭人宗教信仰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一)宗教
正房隔壁就是经堂,经堂一般设在二楼,供奉着神像、祖师和历代达赖、班禅等神像,有些还会在神台上放着家里自制的酥油花。摩梭人认为老虎是他们的象征,有些摩梭人还自称是“老虎的根根”“老虎的根骨”,所以经堂一般分为虎坐式和狗坐式。虎坐式的房屋脊梁前高后低,狗坐式则相反。经堂及经堂的豪华程度是家里是否繁盛的象征,经楼一般是院子里最高的建筑。男性在家庭中没有固定的居住位置,出家做了喇嘛后,才能在家里的经堂有了固定的居住空间,经堂的地位仅次于祖母房。endprint
虽然民居里正房内室以及其他区域用的是垛木墙,但唯独经楼用的夯土墙,大概是因为藏传佛教是在元代才传入的永宁地区,明清时期才开始在摩梭人中盛行,所以一向执着于传统的摩梭人认为经楼是外来的文化,以至于唯独经楼没有采用摩梭人的传统建造方式。
(二)信仰
生死门:若有人过世,死者先被停放在后室,后经过死门进入正房,才从生门抬出,因为他们相信人死后的灵魂会停留在屋里不愿离去,所以生门与死门不能正对。生死门门庭建得很低,要让人有恭敬之心低头进入,朝着院子的门是“生门”,在祖母房內和“生门”相对的而且靠近火塘的一侧墙上的是“死门”。“死门”直通后室,经实地考察大约为一米高、两尺宽,从后室可以通往左室和右室,死门平时禁开,后室兼作为停尸房和很久以前的产房。
灶堂之心:摩梭人信奉鬼神,“灶堂之心”指正房另一侧设有的高灶台,灶台上角有一个神龛,上面放置着祖先的神像和琵琶佛,除了一天三餐要供奉之外,还有摆上花瓶和贡品等。神龛下面是火塘,在火塘的右方是主位,左方是客位,不可以搞混。火塘的存在便是他们与神灵交流的地方,其火种从房屋建好之后就不会再灭,意味着家族繁荣昌盛和香火永续。
五、永宁摩梭人传统民风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在摩梭人中至今还保留着财产的共同拥有,从房屋、牲畜再到物品等都属同一母系血缘的摩梭人共同所有,集体劳动共同消费,共同财产按照摩梭人的原则集体继承,个人无权支配。
摩梭民居的外院会种植果树、蔬菜之类的。外院的围墙是有夯土分层垒砌的,不到一个人的高度,主要是用来防止牲畜进入践踏蔬菜和果树。永宁摩梭人淳朴善良,是真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地方,所以建造的外院围墙低矮,容易翻越,并不能挡人,本也不为防人。
六、摩梭民居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
问题一:与汉族文化融合速度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摩梭人出生后接受的教育都是优先学习汉语而不是摩梭语。这一现象如果继续演变下去,新一代摩梭人后裔将会无法跟老祖母沟通,而祖母房也将失去当日的热闹,祖母房的地位也会日益衰退,最终将会被世人所遗忘。
问题二:外出打工的摩梭人不赞同走婚,而更倾向于结婚。在外结婚了的摩梭人,和“花房”也没有多少的接触了。现某些摩梭民居的“花房”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单独的楼梯了,按照这个趋势,日后“花房”也没有了保留的必要。
问题三:旅游业以及商品经济高速发展,导致生态环境逐渐退化。由于摩梭人一直都是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农耕经济对于大自然的依赖性特强,因此摩梭人的生活区域一旦受到破坏,必然导致摩梭传统文化和发展会受到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可能会导致传统民居卫生间的增加,就会破坏原有传统民居的结构模式。再加上植被不断被破坏,可能原来的传统木质结构会被改变。随着农耕经济和畜牧经济的减弱,草楼就没有较大的存在必要性了。
问题四:摩梭民居已无法满足现代摩梭人所需,因传统摩梭民居的建造费工、费料、费时,现代房屋建造时长短且稳固,这些因素都对传统摩梭文化和建筑都有着不小的冲击作用。
七、结语
现如今虽然摩梭文化处在父系文化价值体系的重重包围和冲突中,但大部分永宁摩梭人都会很自觉的去保护自己所崇尚的母系氏族文化,这既值得庆幸,又需要我们所有人都付出力所能及的努力去维护这一方传统瑰宝。
参考文献:
[1]阳梦花.泸沽湖摩梭传统民居特色的传承与发展——以泸沽湖旅游综合服务区规划及建筑设计为例[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