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传统民居风火墙艺术特色分析

2017-01-13 20:22梁虎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6年5期
关键词:传统民居艺术特色福州

梁虎

摘要:风火墙是福州传统民居的重要特征之一,文章分析了奠基本形式特征,阐释了风火墙的形体转换变化,并解说了其细部处理。在近代社会发展及当代社会对历史文化元素的借鉴运用中,风火墙呈现出丰富的视觉形象,对福州风火墙艺术特色的研究有利于地域文化的开拓发展。

关键词:传统民居;风火墙;艺术特色;福州

检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国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5-0075-03

一、风火墙简介

风火墙原名“封火墙”,是古代城市聚居区为了防止火势蔓延,造成火灾延烧成片,在建筑山墙上建造高于屋顶的隔墙。由于福州地处东南沿海,封火墙不仅起到防火作用,还要防止台风将屋面瓦吹走,故称作风火墙更为贴切。风火墙是福州城区历史建筑风貌的—大特色,在三坊七巷传统民居简介中常有四面风火墙或三面风火墙的说词。福州的风火墙不再单指山墙高出屋顶的部分,而是包括山墙和院墙一起构成的宅院外墙,每宅高墙环护,整座院落除门头房外,都围上风火墙,重重风火墙极有规格地将座座民居隔开。

二、风火墙的形式特征

(一)风火墙的基本形式

福州风火墙基本特征就是“曲线流畅,粉墙黛瓦”,墙体由墙基、墙身、墙头瓦盖三部分组成,局部端头做飞起的翘角(图1)。墙基用抗雨水侵蚀性强的本地花岗岩垫砌,一般使用锈石类土黄色花岗岩,块石打凿成矩形或方形,采取立砌、相互嵌套的方式居多,也有采用条石错缝叠砌,还有部分因花岗岩体块差异大直接垒砌,在墙体转角及门洞两侧常使用规整的石材做边角维护。墙身通常为生土墙,以粘土和碎砖瓦砾等为主要材料夯筑而成,墙体厚实、高大,墙面涂以白灰,白灰经岁月沉淀呈现出一种暖白色调。为了防止雨水对墙体的破坏,在墙头铺设瓦盖,墙头用灰泥塑成向下的弧形双坡,每侧沿纵向覆盖三层瓦片'使用脊瓦或薄砖压顶,瓦盖下方还使用薄砖做两层退进的线脚。墙体线形或曲或直,根据宅院建筑平面布局采取呼应形式,通常在厅堂山墙位置做成弧形、弓形、马鞍形等,曲线风火墙的端头做飞起的翼角。

(二)墙体线形的节奏韵律与承接转换

福州传统民居以合院为基本单元,在空间组织上主次分明,厅堂与天井相结合,风火墙作为外维护构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院内建筑平面布局。民居建筑讲求前低后高,表现在风火墙整体形态上为:大门入口及前院墙体平直,相对低矮,包括门廊两侧的樨头墙也是总体中较矮的;宅院纵向,沿山墙一侧设置曲线形变化的风火墙,从第一座厅堂开始起翘弯曲,在厅堂顶部做成弧形、弓形、马鞍形,各座厅堂的曲线形墙体相互连接,绵延起伏,动态感充分,如万龙入海,且面向主入口处的风火墙翼角起翘较高,翼角下有精美的雕塑,位于院落后部的墙体通过转换呈现高起的收尾态势。风火墙形态总体上表现为起步、发展、高潮、结局的节奏韵律(图2)。

福州传统合院式民居空间布局形态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纵向组合的多天井式布局,多进院落沿中轴线依次排列,主要厅堂在中轴线的中后部。这种方式最为常见,多进天井一侧的风火墙由多个高耸的墙头逐进相连,形成—体,依据厅堂的高矮而起伏,形成连续优美的外轮廓线。二是横向发展模式,存在主辅轴线,主轴上布置主体建筑,辅轴安排附属空间。主轴建筑有独立完整的风火墙,形态与纵向空间布局模式类似。辅轴部分通常布置有佣人房、花园、书房、厨房、杂物间等内容,布局较灵活,反映在外围风火墙形态上也较灵活,曲直交接,弧线延伸幅度较小,重点位置如花园段做精细艺术处理。辅轴风火墙相对主轴低矮,形态不如主轴风火墙起伏连续,但局部艺术处理更为精巧。三是自由布局方式,自由布局多是由于用地受限,无法形成完整的轴线空间,宅院内部完全按照场地环境和使用需求进行布置。外部风火墙的形式随同院内厅堂布置发生变化,主要厅堂一侧做高起的弧形墙体,入口空间保持低矮姿态,次要住宅部分可设置一两波弧线,也可采用起伏变化不大的直曲线交接的形态,整体无法形成连续性,表现为错落有致,秩序性不明显。

风火墙纵横向交接及纵向各段之间的连接方式主要有三种:硬接、缓接及弧接(图3)。硬接有弧形墙体与直线墙体的连接,在弧形墙体高翘翼角的下方做垂直断面与下方直线墙体硬接,通常高度落差明显,弧形墙体翼角起翘显得更为突出;直线形墙体与直线形墙体采用阶梯状连接,这种方式通常发生在宅院前后立面段的形式处理及侧墙与前后墙的过渡位置。缓接主要是使用大弧线,一弧接一弧,二弧通过平缓弧线过渡,或由弧线平缓过渡至直线,是山墙一侧风火墙衔接的主要方式。弧接是以短弧线的方式快速转换方向或墙体线形,主要使用在转角处,高差变化不大的两墙体段的连接,某些主要位置的刻画,短弧线使前后段的连接更为自然,在近处看也更显精致。

三、风火墙的细部处理

(一)门与窗洞

鉴于防火防盗的需要,风火墙上较少开门,通常设有正门和侧门各一个。一般随墙门的做法是用规整的巨石架设门框,在门框内安装厚实的板门,门上装饰铜铺首。巨石采用四边围合的方式支撑门框,一般为方形,后期侧门上方改做半圆弧形。正门门头常用插拱的方式支撑单坡屋顶形成雨罩。大户人家设有门廊或门头房,门以三开间六扇门或明三暗五六扇门的形式出现,门廊宽敞,采用双坡屋顶,门两侧有风火墙延伸出来形成的樨头(图4)。部分随墙门门头设有泥塑匾额,门上风火墙做阶梯状变化加以强调。窗洞基本不开,少数人家在正门墙上开有两个方形窗洞,条百窗框,使用菱形或竹节状石材做窗棂。

(二)樨头墙与翼角

樨头与翼角是整个风火墙素雅形体上的一道浓妆艳抹。樨头墙是门廊位置两侧风火墙延伸后通过叠涩方式形成,这部分墙体线脚转折明显。樨头墙翘角下方装饰有彩色泥塑牌堵两块,题材为麒麟、狮子、喜鹊、宝瓶及千子百富、富贵长寿等吉祥图案(图4)。牌堵下方转角处有条石挑出,作为收角处理和结构构件,一定程度丰富了樨头墙视觉形象。翼角主要指曲线形风火墙两端弯曲翘起的部分。风火墙翼角端头刻有云纹或其它图案,端头下方做几层退进的线脚,通常在靠近主入口的风火墙留出三面装饰线框,框内装饰有丰富的彩色泥塑图案。这些泥塑图案内容丰富,有辟邪的龙、凤、麒麟、狮子,有祈求福泽的仙鹤、蝙蝠、喜鹊,有表现主人品格的松、竹、梅、兰等,还有宗教题材的如意纹、卷草纹、法轮纹等。

四、风火墙的的近代发展与当代运用

(一)近代故居对风火墙的改造

近代故居修建时不仅继承了传统风火墙的主要特征,也吸纳了部分西方建筑装饰手法,窗户及门头上采用了西式的拱券、装饰线脚,院墙局部使用青瓦拼花,甚至于门洞采用欧式柱体支撑。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增加了门窗的数量,风火墙上不仅有前门、侧门,还有后门,窗户开设也符合采光需要,表现的较为开放,风火墙立面较以往更显丰富。陈绍宽故居的马鞍形风火墙脊顶处装饰有铜钱钱孔形天窗(图5),打破以往形式,呈现出—种新的美感。

(二)当代传统社区改造对风火墙的运用

风火墙是福州民居的重要特征之_,在早期体现福州地域特色的时候,这种墙体被大量直接运用。当前进行传统街区改造,风火墙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传统文化表达元素。其中运用最为普遍的还是作为传统街区与外围用地之间的隔墙,通过传统风格的风火墙,从低层视角将外围现代建筑和杂乱环境与传统风格的休闲空间做一定程度的隔离。新建的围墙,基脚使用花岗岩石材贴面,墙面增加了数量较多的石材线脚窗框及竹节窗棂,也有在墙面镶嵌浅浮雕,表现街区历史文化,在需要开门的位置,墙体做曲线上升,满足高度要求。曲线形墙体、翼角及樨头墙也被灵巧的运用在建筑低层装饰上,以马鞍形墙头、樨头墙线脚及拱形门为原型的住宅入口门厅设计是对风火墙历史意向的完整诠释(图6)。传统风火墙的造型、元素通过一定的“摹仿”设计转变成各种室外休闲设施和景观小品,这对营造传统街区历史文化氛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结语

风火墙作为福州最具地域代表性的传统建筑语素,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朴素之美,其造型简约,曲直转换自然,整体感强,富于动势。当代历史风貌区改造中,这种简单的构筑物能够有效的改变低视角的景观形象,缓解现代建筑与传统风貌区的视觉冲突。由其作为原型,通过变异设计产生的景观建筑与环境小品唤起市民心灵深处历史文化的记忆,增强人们的历史文化自豪感,对传统民居风火墙的艺术特色研究具有实用价值。

猜你喜欢
传统民居艺术特色福州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 2020年将在福州举行
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福州十中简介之一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福州暫扣超標電動車2.2萬輛 場面震撼
城镇化背景下“微山岛”传统民居保护研究探析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