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 宋然
摘要:在各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模型制作属于以实验为主的核心课程。鉴于此,文章将以地方院校的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为例,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为导向,应工业设计专业高等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探讨如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且因材施教地构建“开放型”模型制作实验教学模式,并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去。以期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行之有效地指导学生实践。
关键词:模型制作;开放型;教学模式;工科工业设计
检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2832(2016)05-0140-03
一、前言
在产品设计从概念到实物的整个过程中,模型制作介于设计和制造之间起着秉轴持钧的作用。一方面,模型制作为研究产品形态、结--构、工艺、人际关系等设计规范提供了完整的实体形象;另W面,模型制作以更加具象化的设计说明与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生产合理性的沟通,以便为进一步完善设计成果提供了重要的参照依据。因此,模型制作在各个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属于以实验为主的核心课程。鉴于此,文章将以地方院校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为例,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为导向,应工业设计专业高等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探讨如何构建和实施“开放型”模型制作实验课的教学模式,以期能够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且因材施教地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去。
二、开放型模型制作实验教学模式之因地制宜
文章所探讨的“开放型模型制作实验课教学模式”其关键点就在于“开放型”,所谓“开放型”既要强调课程模式的多元化,同时也要兼顾课程设置的规范化。一方面要符合工业设计兼容并蓄的专业特点,另一方面配合区域经济状况、特色产业等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模式。探索开放型模型制作实验课,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种以服务地方企业生产为目标,多元化的课堂教学与开放化的自主研究相结合为模式的新型“产学研”实验教学思路。尤其是对于地方院校的理工类工业设计而言,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模式都不能一味地盲从和借用国内其他重点院校的经验,而应根据自身特点以其为参考,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因地制宜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改革方案。
第一,以服务地方企业生产为目标。所谓:“不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人才不是好人才,无法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科技不是好科技”。因此,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因地制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而模型制作实验课作为一门技术操作性极强的实践类课程,应当与地方企业接轨,把学校的人才资源优势与企业的项目资金、设备设施、空间环境等资源优势相结合,以校企合作的形式来共建一个既有利于高校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又适合地方产业发展的平台。
第二,进行多元化的课堂教学。因地制宜的“开放型”模型制作实验课所强调的多元化,是指校企合作在模型制作实验课中的体现方式。传统的模型制作实验课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化,主要由专任教师进行一部分理论讲解同时兼任实验操作指导,实验项目内容主要来源于专任教师自行设计的虚拟课题。在开放型模型制作实验课教学思路中,课程设置多元化体现在专任教师为主,企业导师为辅共建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以及专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时有脱节的现状。除此以外,与企业建立一个密切的合作关系能够促进实验项目的多元化,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更多的实际课题中去,以实际生产的标准来要求和规范模型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不仅能够提高其作品的严谨性与规范性,而且能够行之有效地实现模型制作为批量生产提供设计规范的教学目标。
第三,进行开放化的自主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实验室管理开放化,另一方面是学生自主选题开放化。目前,关于实验室管理在大多数地方院校现行“以一概全”的管理模式,忽视了工业设计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差异性。尤其是隶属于工科学院的工业设计专业,其严谨、规范的统一化管理模式导致模型制作实验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和弊端。比如实验室的开放时间仅限于课上会导致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受限于排课时间致使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持续的实时指导;第二,模型制作实验课强调以动手实践为主,从选题开始到课题结束需要长期且集中的周期,学生们无法充分利用实验器材完成产品模型从粗到细再到精的反复推敲和制作。第三,学校无法安排一个适合的场所来供学生在课下完成任务。如此一来,既不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也无益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而“开放型”模型制作实验课要进行开放化的自主研究,首先就要实施“开放化”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使学生不仅在课上、课下甚至在假期间都能够通过申请自由出入实验室。在管理上可以师生配合,由教师或管理人员监管,让学生负责人执行,整个过程要条例清晰,责任到人。只有实施实验室管理开放化以后才能做到学生自主选题开放化,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合的场所使之在课余之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去研究感兴趣的专业方向,然后自主选题巩固所学或制作参赛作品,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学习专业的热情,有益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并形成自主研究的学习氛围。
三、开放型模型制作实验教学模式之因势利导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一书中曾提到:“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所谓因势利导即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着有利于实现目的的方向加以引导。文章对此将从两个角度分别加以探讨,一方面从人才培养方式的宏观角度出发切入“开放型”这个主题,另一方面以开放化的数字多媒体教学模式为微观角度展开讨论。
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开放型”模型制作实验教学模式首先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为导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渐融合的过程,是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的相互渗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实践、强化应用。因此,不管是从创新思维启发到基础知识掌握还是再到专业能力培养,每一个阶段都要以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为宗旨,设计一条目标明确、层次分明具有连续性、系统性的教学思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首先可以通过虚拟课题以手带脑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然后通过竞赛课题强化基础知识和制作技能的掌握,最后通过企业合作实际项目使学生明确从设计到生产的标准化流程从而进一步提高专业能力,进而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开发“开放型”模型制作实验教学模式还要顺应大时代数据时代影响下的教育变革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将开放化的网络资源引入具体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开放化的网络平台,把微课、幕课、视频公开课、反转课堂等教学模式适时、适量、适当地引用到模型制作实验教学实践中去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第一,以微课为主的模型制作实验课堂教学模式,课前指导实践教师以视频为载体记录下课堂需要进行的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实验步骤以及每一个实验环节的注意事项,通过多媒体展示来给学生做示范。也可以针对模型制作中的某个重点、难点或疑点展开记录,给学生最直观的认知和观摩。
第二,以视频公开课、幕课为辅的课下学习模式,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做好课下点拨,提前告知学生下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有方向、有目的地找到可用资源。除此以外,指导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特点安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好记录,在每一次课的前十分钟设置一个互动环节,让学生根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在检验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迅速进入状态。
第三,基于以上两点则轻松实现反转课堂,进而可以实现从依教而学向先学后教转变。如此一来,模型制作实验课就不会是简单地进行模拟操作或基本技法的传授,而是强化学生课堂的参与感同时,使学生在主动思考和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明确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从而逐渐提高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在开放化的网络资源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也能有效地弥补地方院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不平衡以及实践教学条件相对滞后的缺憾,并能够避免教学任务流于形式等问题。
四、开放型模型制作实验课教学模式之因材施教
诚然,在教学中无论学生处在哪一个学习阶段都要强调因材施教,每一门课同样也要强调因材施教。在模型制作实验课教学模式中因材施教中强调的“开放型”偏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定差异化的教学任务,二是由学生自主选择课题任务,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差异的同时保证有教无类,力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这门课程中学有所得。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首先以小组合作独立完成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模型制作实验课程之中,分组要依据学情分析让先学带动后学,确保每一个小组有前进生也有后进生,互相监督分享学习经验从而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效率。然后指导教师在每一个环节由难到易设置至少三个课题任务,供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范围自主选题。
以笔者所在的地方工科院校为例,比如在石膏模型制作这个环节中,可以让学生分别从日用品、手持电动工具、交通工具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物品来进行模型制作练习。在进入油泥模型制作这个环节,缩小选题范围让学生分别从鼠标、手电钻、汽车任选一题。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法技能后进入木材工艺模型制作这个环节,这时选题要调动学生的设计思维,让学生从为“坐”而设计、为“光”而设计、为“趣”而设计三个课题中做选择。从每一个环节的课题设置到每个阶段的学习任务都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到动手实践课程的积极性并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总结
立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任何知识都是在一个完整的体系中架构起来,关于“开放型”的教学模式,不仅仅要实践于模型制作实验课的改革实践中,应该实践到每一门课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如果“开放型”课程改革能够一一落到实处那将意味着真正实现教学上的以人为本,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学生发展为重的教育目标。从教育的角度提倡尊重人的主体性,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弘扬了人文精神,这不仅仅是对以往的教育形式的挑战,更是对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再认识、再取舍。同样也对我们的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山仰止,景行景止,任何改革都是一种冒险和艰难的进程,即使不能至,心必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