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关联分析的自然资源生态绩效评价

2017-09-13 16:48梁星刘杨东涵
会计之友 2017年18期
关键词:自然资源

梁星+刘杨东涵

【摘 要】 文章采用资源环境绩效指数(REPI)方法,对2014年山东省17地市的自然资源生态绩效情况进行评价。首先,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REPI的空间分布特点,初步将山东省分为胶东地区、鲁中南地区和鲁西北地区分析其特点和差异。其次,结合空间计量理论,得出各地区间生态绩效的空间关联关系。

【关键词】 REPI; 空间关联度; 自然资源; 生态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 F2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004-5937(2017)18-0030-05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是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2016年中共山东省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山东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系列规划,明确提出逐步完善生态绩效评价体系,进一步确立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进而更好地完成规划目标。方向明确后,后续工作就要围绕制度建设、经验借鉴、规则方法的补充与完善展开。基于此,本文尝试以山东省2014年17地市自然资源生态绩效的有关数据,借助资源环境绩效指数和空间关联分析方法,探索自然资源生态绩效评价体系的相关内容,以期为我国自然资源生态绩效评价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一、相关文献简要回顾

国际生态绩效评价实践活动发展较早也较为成熟,拥有较为完善的环境信息系统和优秀的专业人才。如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联合不定期公布的《环境绩效指数》定期对世界各国环境管理进行排名,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WBCSD)提出了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生态效益基本公式等[ 1 ]。相比之下,我国的生态绩效评价则发展较晚,简要回顾如下。

(一)评价指标方面

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规范,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具有离散化特征。目前,针对生态环境绩效评价比较权威的是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对资源环境绩效的评价,不仅提供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而且对省际之间的资源环境绩效指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比性,但尚未细化到各省内部地市之间的生态绩效评价。国家人事部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课题组提出了一套包括33个评价指标的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生态绩效的评价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这些指标应用的可行性有待检验。

(二)评价方法方面

可用于对资源环境绩效进行评价的方法有很多,常被选用的有数据包络分析、BP神经网络、资源环境绩效指数、生态痕迹法、环境优值模型等。其中指数计算是常用的环境绩效评价方法,如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REPI)、环境绩效指数(EPI)、基于投影寻踪的资源环境绩效指数(REPIPP)、综合环境绩效指数(EPC-EPI)等[ 2-6 ]。部分研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建立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7-8 ],计算求得指数还可以与数据包络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结合。

(三)空间关联性方面

空间计量最基础的概念是“地理学第一定义”,简而言之就是距离越近则关联性越强。因为在临近地理空间之间的行为会互相影响,如人员流动、竞争或模仿效应等。较为典型的是溢出效应,即由于经济活动或过程的外部性对周围环境或过程产生影响。

地理空间概念与计量经济学相结合的空间计量在最近几年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尤其是将空间计量方法与环境绩效评价相结合的各类研究陆续出现。该类研究可以更透彻地了解地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更加直观地描述地区之间由于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不同带来的差异,有利于整体资源环境绩效的监管和改善。

目前,针对山东省内地市之间基于空间关联度的生态绩效评价相关研究尚未呈现,本文评价研究的目的是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考虑地域分布对资源环境绩效具有影响,即生态绩效具有对于临近区域的溢出效应,在进行资源环境绩效评价时,通过与空间关联性分析相结合,更能直观地了解不同地域之间资源环境绩效的关系,从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充分发挥绩效较高地区的带头作用,促进整体绩效的改善。

二、基于空间关联度的生态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基于空间关联度的生态绩效评价基本思路是首先借助前人研究基础选取系列指标形成指标体系,其次应用资源环境绩效指数(REPI)分析2014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自然资源环境绩效并进行评价,最后对资源环境绩效指数进行空间关联性检验,结果满足信息有用性和可视化要求。

(一)评价指标选取

从相关性和重要性两项原则出发,生态绩效评价的主要关联因素是资源投入、污染情况和各项产出的相对关系。因此,本文选取以下主要指标:农业用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单位可养殖面积水产品产量、森林覆盖率、万元GDP能耗减少量、节能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单位化肥施用量粮食产量、单位农药施用量粮食产量、人均水产品捕捞量、人均湿地面积、人均土地资源面积、人均水资源、年均降水、单位土地面积水资源、废水排放量、化学需氧排放量、氨氮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人工造林面积占土地面积比重。

(二)数据来源及模型构建

数据来源为《山东省统计年鉴》、各地级市《统计年鉴》、各地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应用MATLAB进行数据整理和计算,GeoDa进行空间关联性分析。

出于稳健性考虑,分别采用熵权法和CRITIC法[ 9 ]计算权重,计算权重时对数据进行0.1到0.9的标准化处理和正规化处理,结果如表1。

全局莫兰指数I用来反映整个研究区域内部变量之间的空间关联性。取值范围为-1到1,大于0代表正相关,小于0代表负相关。局部莫兰指数(LISA)用来检验局部是否存在变量的集聚现象。endprint

(三)数据分析与REPI计算

山东省17市的GDP总量情况如图1。

从图1可以看出,青岛市、烟台市、济南市的GDP较高,排名靠前;枣庄市、日照市、莱芜市的GDP较低,排名靠后。其中排名第二的烟台市比青岛市的GDP低31%,排名最后的莱芜市则较青岛市低92%。然而GDP与资源投入和环境污染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以工业用水量为例,高GDP的青岛市、烟台市和济南市的工业用水量分别排在第7位、第13位和第2位,且各市2014年较2013年工业用水量增减不一。可见各地GDP与资源投入和污染排放不是简单的相关关系,即存在资源环境绩效的差别。通过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计算可以反映各地区的资源环境绩效水平。

对2014年山东省各市的环境绩效分别采用两种赋权方法进行计算所得REPI值及排名,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采用不同的赋权方法所得得分略有差别但不显著,因此,本文主要分析采用熵权法赋值计算所得的REPI结果。GDP和REPI差别最大的城市为威海市,排名最靠后的莱芜市较青岛市REPI下降了77%。胶东半岛的绩效较高,原因可能受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环境禀赋影响;鲁西北地区的资源环境绩效相对较差,应加大对该地区的政策扶持和环境监管力度,实现优秀地区帮扶较差地区,促进西北地区和东部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另外,济南地区的生态绩效也较高,而与济南市临近的莱芜市、滨州市、聊城市和德州市的生态績效却较低,由此可以看出济南市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对周边城市好的带动作用,甚至可能对周边城市的资源环境绩效产生了不良影响。黄河三角洲经济区主要包括山东省的东营市、滨州市及其他周边城市的部分地区,这一区域内滨州市的生态绩效最低,东营的得分相对较高。

(四)分地区描述性统计

将山东省分为胶东地区、鲁西北地区和鲁中南地区。胶东地区包括烟台市、威海市、青岛市,鲁中南地区包括枣庄市、济宁市、临沂市、日照市、菏泽市、泰安市、莱芜市、淄博市,鲁西北地区包括东营市、济南市、潍坊市、滨州市、德州市、聊城市。考虑各地区自然资源生态绩效情况,对标准化后的各指标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统计结果如表3。表3描述的指标经过了正规化处理和标准化处理,得分越高代表对最终的REPI贡献越大。

通过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各项指标的最大值几乎在胶东地区,而最小值几乎集中在鲁中南地区。胶东地区的人均湿地面积指标较为薄弱,标准化后最大值仅为0.26。其中,威海市的人均湿地面积最大,青岛市最小。位于鲁西北地区东营市的人均湿地面积最高,达每万人21.76万公顷。由自然资源生态绩效排序可知,胶东地区好于鲁西北地区,鲁西北地区好于鲁中南地区。节能环保支出比例低的为日照市、烟台市和济宁市,分别只有1.42%、1.58%和1.65%,比例高的为枣庄市、滨州市和东营市,分别为3.82%、3.67%和3.55%。

(五)空间关联性分析

通过对REPI值进行空间关联性探索,用距离权重法计算空间权重矩阵。经测试,将距离门限值设置为2.5,据此计算全局关联性指标莫兰指数I和局部空间关联性指标(LISA),具体计算使用GeoDa软件。

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当距离门限值设置为2.5时,资源环境绩效的空间关联性莫兰指数为0.398,在0.01的水平下显著。关联指数大于1,说明存在正向的关联关系,即山东省整体在自然资源生态绩效上存在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在0.05显著性水平下的局部空间关联性指标显示,烟台市、青岛市和威海市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与周围临近地区环境绩效存在高值的集聚,济南地区的REPI值较高而周边地区则较低,即存在负的溢出效用。德州、菏泽、济宁、泰安、莱芜及枣庄则体现了LL(低值被低值包围)的性质,说明与周边地区存在低值集聚现象。

(六)结论

山东省2014年末总人口9 789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64%,在全国排第二。地区生产总值5.94万亿元,在全国排第三。无论在人口上还是经济上,山东省位于全国各省的前列。同时山东省也是能源消耗大省。2014年能源消费总量为3.54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29%,一次性能源生产量为1.52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0.36%,建设用地面积全国最高,占7.38%。然而,山东省的水资源总量、森林蓄积量在全国仅排名24位,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全国最高,废水排放全国第三,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更是全国最高。

通过对资源环境绩效评价和空间关联性分析可知,2014年资源环境绩效较高的地区集聚在烟台、威海和青岛地区。胶东地区具有较为优势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但胶东地区的这三个城市并没有很好地促进潍坊市、日照市等周边城市的资源环境改善绩效。日照市被高REPI值的城市包围,自身的资源环境绩效却较低。如何带动日照市、潍坊市等生态绩效的提高,将胶东地区的优势推广到临近地区,形成正向的溢出效应,进而促进周边城市的整体提高是政府未来工作的重点。

济南市的资源环境绩效较高,但其周边城市的资源环境绩效相对较低,尤其是距其最近的莱芜市。山东省自2013年开始实施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战略,以强化省会城市核心地位,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然而在建设经济圈的同时,也要注重资源环境的绩效,政府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及改善,体现省会城市的积极作用,保证周边城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

西部隆起带是山东省能源基地和粮食产区,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但由于受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和对外开放度不高等因素的限制,其生态绩效不高,并呈现出低值集聚的现象。为改善该地区生态绩效水平,发挥西部地区的区域集聚辐射效用,应从政策入手。2013年山东省政府印发《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基于西部地区与五省交界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资源,设定“到2020年,西部地区林木绿化率由目前的19.9%提高到26%,循环经济发展达到全省先进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endprint

综上,可以将山东省的生态绩效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胶东地区和潍坊市、日照市等临近城市,胶东地区的资源环境绩效较高,应重点加强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促进整体改善。第二部分是济南市和济南市周边城市,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省会城市,资源环境绩效较高,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然而济南市周边城市的资源环境绩效相对较低,说明济南市的发展可能为周边城市带来了负向的溢出效应。因此,建设省会城市经济圈还应重点监管资源环境的绩效,实现事前、事中的监督和控制,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第三部分是西部经济隆起带地区,重点解决资源配置和环境污染问题,向资源环境绩效较高的城市学习治理模式,结合自身禀赋的实际情况,加强治理和监管力度。

除上述问题之外,还应结合各区域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完善现代化能源体系的推进工程。沿海地区发挥其海洋资源的优势,支持海洋高薪技术产业发展。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推进济宁市、东营市、枣庄市、淄博市、泰安市、菏泽市、莱芜市等资源型城市未来的转型;加强鲁西黄泛平原沙区、胶东沿海沙区和鲁中南地区沿河沙区的治理工作及全省范围内的土地绩效改善和水环境治理。改善黄河三角洲的自然资源生态绩效情况,进一步发挥其与大连、天津等港口城市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加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管理,促进生態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大力度支持泰安、滨州创建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

三、加强生态绩效评价工作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实证分析,从提升自然资源生态效率和加强生态绩效评价出发,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从思想观念上重视。目前,生态绩效评价对我国很多人来说较为遥远及陌生,甚至在学术界对生态绩效评价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这样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人为降低了环境破坏的成本。通过国家政策的导向和宣传作用,提高生态绩效在社会上的重视程度,提高破坏生态的隐性成本和显性成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契机下,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和引导。

第二,提供法律法规依据。通过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为绩效评价提供依据。赋予评价人员应有的权利,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保障评价的独立性和科学性。对现有的各项文件、规章进行落实,按计划逐步改善生态。

第三,提高理论技术能力。目前生态绩效评价面临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和技术规范问题,评价人员与机构较为分散,这不利于我国绩效评价理论的发展完善和评价技术的提高与规范。应建立专门的评价机构,培养专业的评价人才规范评价工作流程。发展资源环境会计和审计的研究,为生态绩效的监管和改善提供理论依据。与计量经济学科、统计学科等相结合,探索绩效评价技术,建立完善的评价技术规范。

第四,完善信息系统支持。进行全面的生态绩效评价离不开信息的支撑。完善生态信息系统的建设,有利于提高生态绩效评价的可行性和可比性,有利于学术研究活动和政策的执行。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为评价提供基础信息。建立环境信息公开机制,建全环境信息数据库,为研究的发展提供信息上的便利。

第五,将生态绩效体现在绩效考评中。在受托责任观下,将生态绩效在政府绩效考评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督促地方各级政府为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地方绿色发展提供动机和监督机制。将自然资源生态绩效考核指标纳入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范畴,对领导干部的决策和担责行为提供政策指引。

受搜集数据限制,本文只对2014年的自然资源生态绩效进行评价,未来将结合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和生态信息披露的逐步完善,扩展到较长年度的自然资源生态绩效评价研究。同时,本文应用的方法可拓展用于各省“十三五”规划中生态建设重大工程和试点的绩效评价,如生态文明试验的成果评估、循环低碳、生态保护、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评价以及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的进展情况等,在针对不同对象进行具体评价时,需根据实际情况对指标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 刘丽敏,杨淑娥,袁振兴.国际环境绩效评价标准综述[J].统计与决策,2007(16):150-153.

[2] 卢小兰.中国省级区域资源环境绩效实证分析[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8-44.

[3] 李红丽,智颖飙,王再岚,等.基于生态现代化的区域资源环境绩效分析:以山西省为例[J].生态环境学报,2010(6):1434-1438.

[4] 于忠华,刘海滨,谢放尖.基于生态效率的副省级城市资源环境绩效评估:以南京市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3(2):99-103.

[5] 黄和平,伍世安,智颖飙,等.基于生态效率的资源环境绩效动态评估:以江西省为例[J].资源科学,2010(5):924-931.

[6] 郑伟.基于资源环境绩效的区域环境评价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387-392.

[7] 王冠文.山东省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5(10):223.

[8] 陈百明,张凤荣.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1(3):197-203.

[9] 王昆,宋海洲.三种客观权重赋权法的比较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6):48-49.

[10] 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李德水,张为民.“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6(9):23-26.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然资源
在孤独困苦中执着改变
自然资源约束下的最优利用原则分析
乐于探索 美在其中
法律未界定之自然资源
麦盖提县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浅析越南经济发展展望
延边地区对外投资发展研究
在“自然”课堂中探索幼儿教育新途径
试论自然资源的评价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