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幸福感和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构建

2017-09-13 10:52刘兆隆范雪白杨清灵李思佳曾丽萍
中国商论 2017年13期
关键词:乡村旅游幸福感精准扶贫

刘兆隆 范雪白 杨清灵 李思佳 曾丽萍

摘 要:本文基于居民幸福感的视角,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出居民幸福感和鄉村旅游精准扶贫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希望从理论上丰富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意义、作用及功效的研究体系,在实践中构建乡村旅游目的地社会居民幸福、富裕的微观基础。

关键词:幸福感 居民幸福感 乡村旅游 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5(a)-042-03

1 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研究回顾

在乡村旅游精准的扶贫实践中,乡村旅游精准本身即作为一类扶贫项目而存在。延续扶贫整体绩效的研究思路,对乡村精准旅游扶贫的效益研究应当纳入专项成效研究中。然而,由于旅游学界对乡村旅游影响的成熟性,导致了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效益研究,主要延续了乡村旅游影响研究框架。即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四个维度展开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效应研究。

1.1 经济层面研究

在经济方面。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正面效益得到了广泛认可。主要包括加速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示范效应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贫困地区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带动小商业经营和私营部门投资,为当地居民带来工作和增加收入的机会。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缺乏相应的旅游支撑产业,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对旅游发展所需投入的积累有限等原因。因此,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也不可避免的发生漏损问题。就贫困人口而言,由于旅游参与成本及收益的波动风险,真正获益有待提高[2]。

1.2 社会层面研究

在社会方面。一方面,作为正面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产品,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不仅能够提升乡村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还可以满足本地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社会认同。蔡雄等(1997)认为评价旅游扶贫会产生较大的社会文化绩效,如基础设施完善、社会进步、观念更新、文化继承与保护开发、加强爱国教育等。同时,旅游扶贫也在很大程度改善了社区的社会文化环境。另一方面,随着精准扶贫的推进,乡村旅游社区也不可避免的出现旅游发展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当游客、外来投资者等大量的外来力量介入到乡村旅游社区,由于利益分配不均、治安恶化等问题而带来的乡村旅游社区社会冲突层出不穷[2]。

1.3 文化层面研究

在文化方面。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对教育水平的提升、文化水平的提高的作用毋庸置疑。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提升了当地村民对当地文化遗产的意识认知、整个乡村的生活与精神面貌,加强了对文化、建筑遗产的保护。然而,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中可能会破坏文化本身的灵魂,“导致‘真实’的文化失忆”。当然,旅游对文化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

1.4 环境层面研究

环境方面。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施后,乡村旅游社区的生态扶贫效应明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环境极大美化(乔波等,2008)。但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也带来了环境和生态破坏。例如,旅游发展对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也带来了明显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当地野生物(植物、鸟类、动物)的多样性;降低了自然环境的质量;加大了旅游区城的堵塞程度;拥挤与堵塞人群密度会影响在公共区域的活动兴趣;同时会加大社区内的噪音程度等。

2 对幸福感影响因子的文献回顾

幸福感是个人对自己生活素质或状况的满意程度(张晓明,2011)。幸福感作为一种人类终极追求的心理活动,由于其独特的心理文化属性而带来测量难度(佩德罗·孔塞桑等,2013)。因此,对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是社会心理学者的关注点之一。以是否可以客观测量为出发点,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主观因素主要有人格、自尊和气质等(阚洁琼,2012)。然而,人们现在越来越广泛地认为,幸福感作为一种多维度的心理感受,不能简单的割裂主观和客观的影响(佩德罗·孔塞桑,2013)。因此,由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四个因素构建幸福感测量框架,由此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2.1 幸福感的经济影响因素

在经济因素方面,经济水平是影响幸福度数值的基础,经济可通过收入、失业率等影响人们的幸福度。研究发现,富人拥有更多的机会去满足自身的愿望,具有比穷人更高的主观幸福感,且此结论具有普遍性与稳定性。即一般来说,收入越高,居民的幸福感会显著提升。反之,收入较低的居民幸福感将会较低[24]。

2.2 幸福感的社会影响因素

在社会影响方面,有研究显示在分配、教育、科技、文化、娱乐及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消费满意度是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源泉,如食品安全、治安环境、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水平的改善程度与现状都是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并且,社会资本被认为是社区归属感和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因子。研究显示,民主参与会显著提高幸福感。

2.3 幸福感的文化影响因素

文化影响方面,跨文化研究的大量证据表明,积极的自尊与生活满意正相关;和谐的友谊或个体与他人关系协调的程度,对幸福感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实现社会目标和父母的愿望并不一定产生幸福感,生活意义与规范最可能产生生活意义观念,从而产生幸福感。

2.4 幸福感的环境影响因素

最后,对于环境的影响。包括空气、植被、声音、绿化等多种要素,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空气污染对幸福感有负向影响,水体污染、声污染亦然。自然景观使人心情愉悦,环境污染、自然景观退化将削弱幸福感[28]。与环境因素相关联的还有基础设施和公共社会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公共设施无疑能够增加居民的幸福指数。

毋庸置疑,已有研究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效应和居民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已有了很好的积累。但限于学科领域和研究目的,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理论创建方面,已有研究大多停留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展开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效应和居民幸福感有限因素的分析,而较少构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效应和居民幸福感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理论桥梁。这相应导致了实践层面,削弱了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途径、方法、效应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无疑为本文研究的展开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3 理论框架的构建

本研究的主题是“居民幸福感和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构建”,即通过构建居民幸福感和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效益之间关系的理论桥梁、实证调研,论证理论构建的合理性,并由此确定居民幸福感和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通过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提升居民幸福感的路径。因此,构建居民幸福感和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效益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成为本研究文件设计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

理论框架的构建,基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效应的四个层面(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居民幸福感的四个层面(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理论契合。在经济层面,寻求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经济效应和居民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层面,寻求乡村旅游经济扶贫社会效应(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居民和游客关系体验)和居民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文化层面,寻求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文化效应(例如文化冲、文化适应和文化桥梁)和居民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环境层面,寻求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环境效应(生活环境的改变、环境意识和环境體验)和居民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4 建议

4.1 政策指导

4.1.1 加强政策扶持,扩大宣传力度

为了更好地帮助当地居民发展旅游业,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为当地旅游业发展保驾护航。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及优化各建筑外观,为游客提供最好的游览体验,加强宣传力度。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宣传,且可充分发挥“互联网+旅游”的作用,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成立公益性的乡村旅游营销专业合作社,搭建智慧乡村平台,助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10]。

4.1.2 规范游客行为,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可想而知,随着当地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更多游客的到来将带来大量的经济、文化等收益,同时不可避免的也会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不少的污染,因此环境垃圾亟待解决,当地应增加绿色植被覆盖率,更多的种植绿色植物,稳固水土,吸收噪声,同时,除了齐抓共管、协同管理之外,还必须加强适用于环境治理的新技术并切实应用于治理环境污染。政府应充分摸底调研新技术的需求,积极搭建政产学研协作平台,把相关的产业部门、科研院所、高校等资源整合并开展适用技术的研发,再则需发挥财政杠杆的作用,以专项财政补助等方式鼓励乡村旅游经营者和当地居民将新技术应用于实践,争取在尽早完成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脱贫的同时[6],也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4.2 资金投入

4.2.1 结合当地情况,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除大力发展旅游业外,当地仍有部分以农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居民,对于此部分居民,政府也应给予适度帮助与关怀。根据居民的反馈,我们得知,当地缺少动物医疗站,偶有出现畜牧大范围生病死亡事件。据此,我们认为,当地政府应在当地开设动物医疗站。

4.2.2 树立长远全局眼光和战略思维,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建设海螺沟的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增强柏秧坪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当地旅游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经济增长与当地特色文化、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村民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柏秧坪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树立长远全局眼光,战略思维,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4.3 产业帮扶

4.3.1 规范旅游产业,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易开刚、厉飞芹提出了地方政府需加强责任规划与管理,要具备战略发展眼光,协调好各主体的利益,监督各主体的行为规范[11]。需调整政府的角色定位,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监管。政府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需要对旅游产业进行控制、规范和引导,防止出现市场无序竞争并直接参与旅游产业的利润分配和旅游企业经营工作,最终导致利益失衡的现象[9]。

4.3.2 充分贯彻低碳经济理念,建设“景村共建”模式

马斌斌、鲁小波认为以景区为依托,将乡村旅游融入到扶贫工作,依靠景区的游客资源和市场资源,充分引导居民和合作社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8]。据此,我们认为,应加强海螺沟景区经营企业在规划编制中的作用。大力扶持经营与景区周边贫困村如柏秧坪村的发展存在着天然的共生关系企业,由村民参与制定贫困村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企业与景区周边贫困村贫困户的利益链接机制[7]。

4.4 社区参与

4.4.1 鼓励村民参与旅游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对内,鼓励贫困户参与旅游业,保障贫困户有机会更多分享旅游增值收益,支持贫困人口开展旅游创业就业,编制旅游项目,设计有贫困户适合参加经营的小项目。对外,使外来投资方加大对该地区的投资力度,促进当地经济迅猛发展,带动整个柏秧坪村脱贫致富,为其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降低当地的失业率,相对提升居民收入,由此改善社区居民的经济福利。此外,还可以促使当地居民自营企业逐步发展,使居民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能让居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幸福感得到提升。

4.4.2 加强精神扶贫,助推旅游精准扶贫

扶贫除了物质上的支持,还要有精神文化上的帮扶,要做到以“精神扶贫”助推“精准扶贫”。精神扶贫、精神脱贫,必须具备想脱贫、想致富的自信。要在引导广大农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应不断提升当地村民对当地文化遗产的意识认知、整个乡村的生活与精神面貌,加强对文化、建筑遗产的保护。使村民逐步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提高村民对文化需求的程度,让村民不仅渴望物质上的脱贫,更重视精神层面的脱贫。通过更高层次的脱贫,促使村民拥有更高层次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1984,95(3).

[2] Vogt C,Jordan E,Grewe N,et al.Collaborative tourism planning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a small island destination[J].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2015,5(1).

[3] Nawijn J,Mitas O.Resident attitudes to tourism and their effect on subjective well-being:The case of Palma de Mallorca[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12,51(51).

[4] 郭凌,王志章,朱天助.社会资本与民族旅游社区治理——基于对泸沽湖旅游社区的实证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5] 李梦洁.环境污染、政府规制与居民幸福感——基于CGSS(2008)微观调查数据的经验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5,37(5).

[6] 龙永华.精准扶贫视域下湘西州农业产业扶贫模式创新研究[D].吉首大学,2015.

[7] 夏芳.边疆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扶贫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8] 宋佳萌,范会勇.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3(08).

[9] 黄永明,何凌云.城市化、环境污染与居民主观幸福感——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13(12).

[10] 徐映梅,夏伦.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一个综合分析框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02).

[11] 刘牧.当代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6.

[12] 张侨.旅游扶贫模式和扶贫效应研究——基于海南省贫困地区的调查数据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1).

[13] 张伟,张建春,魏鸿雁.基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扶贫效应评估——以安徽省铜锣寨风景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5(05).

[14] 方兰兰.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效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5.

[15] 王晴.民族地区旅游扶貧机制选择与绩效评价[D].西南财经大学,2013.

[16] 倪茜楠.旅游扶贫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2012.

[17] 郭华.制度变迁视角的乡村旅游社区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7.

[18] 赵博.资源县旅游扶贫开发研究[D].广西大学,2015.

[19] 赵荣,甘萌雨.基于居民感知的农村地区旅游扶贫效益研究——以砀山光明村为例[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5(3).

[20] 余俐颖.扶贫绩效研究(以江西省为例)[D].江西财经大学, 2010.

[21] 程道品.生态旅游区绩效评价及模型构建——龙胜生态旅游区案例研究[D].中南林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3.

[22] 金旭柬.西北民族地区县域扶贫开发绩效评估[D].兰州大学, 2015.

[23] 董燕晶.炎陵县旅游扶贫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4] 周盈.财政扶贫中的整村推进绩效的评价与检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1.

[25] 毛小平,罗建文.影响居民幸福感的社会因素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26] 张晓林,靳共元,康慧.基于灰色关联的农村居民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以山西省所属11个地级市为例[J].当代经济研究,2014(02).

猜你喜欢
乡村旅游幸福感精准扶贫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画与话
你们这样搓狗,狗不要面子吗!放着我来!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