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

2017-09-12 20:06官良燕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14期
关键词:创造性教师应想象力

官良燕

摘要: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经济逐渐由国内化向国际化转变,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只有国家具備各类型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形势间脱颖而出。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多具备引领新形势、创新科技的能力,对此,国家愈发重视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培养,并在新课改之中提出了在素质教育中注入引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因素,以此来培养学生具备开拓创新的意识与能力。本文主要针对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前言: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一项培育极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育,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应善于分析并独立思考教师所教育的内容,如:在数学例题教育中,学生不应局限于教师所讲解的一种方法,而应积极主动创新新思路、寻求不同的解法,提高本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样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将创新型思维带入教学之中,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带来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现今社会的发展,使得文凭已经不是国家、企业唯一的选择准则,亦不再是国家对人才的评定标准。企业追求创新发展,国家需求的同样是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培养创新形人才已经成为教育的一项重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是教师本身具备创造性思维。在现今的素质教育之下,教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影响。在学生知识的获取与各种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本身具备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创造性思维具备一定的创建性、创新性、创造性,教师在教育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创造性思维,就需要教师本身具备创造性,改变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教学的出发点,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念,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潜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锻炼学生求异性的培养

所谓求异思想,实质上就是引领学生以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多方思考来解答问题的过程。目前,在我国高中数学的教学之中,最重要的是对不同题型的讲解与的解答,以此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解题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本身的引导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对问题解答的求异性,不拘泥于单一的解题思路,如一题多解。

例:解不等式3<|2X-3|<5

①根据绝对值定义来解

当2X-30时,不等式可化为3<2X-3<5 可得3

解集为{X|3

②转化为不等式组求解

原不等式等价于|2X-3|>3 且|2X-3|<5 得出3

得出解集为{X|3

③利用等价命题法

原不等式等价于3<2X-3<5或者3<-2X+3<5 即得出3

得出解集为{X|3

④利用绝对值的集合意义解题

原不等式可化为32<|x-32|<52不等式的几何意义时数轴上的点X到32的距离大于32,小于32 ,由图得出解集为{X|3

三、加强学生观察力和想象能力

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具备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本身知识积累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认真仔细的观察,是学生有效思考的重要基础,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对所遇问题认真、仔细、深入的观察,不要急于要求学生解答,避免学生按照原有的解题思路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制约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人的想象力都是无穷的,想象力是人们所独有的一种特殊思维模式,是创新型思维的基础,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将没有创造。对此,教师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们观察问题,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创设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借以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四、总结

在高中数学学习的具体过程中,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模式,都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思想的原则,实现对学生自主解题、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总之,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对此,教师应该有意识、有计划的开展数学教学,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挥出应有的创造性能力,促进学生对高中数学的有效掌握。参考文献:

[1]刘志伟.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5, 9(32).

[2]沙志峰.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探寻[J]. 新课程导学, 2013(2).

[3]梁海芳.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J]. 俪人:教师, 2016(8):131-131.(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南城一中 344700)

猜你喜欢
创造性教师应想象力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想象力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6月,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
知识漫画
生物教师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物质及其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