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为体,交互为用,“编导”体用结合的心理课程

2017-09-12 17:12薛海珊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25期
关键词:心理课情景剧编导

薛海珊

〔摘要〕以制作一部精品情景剧为类比,指出有别于传统学科的知识传授方式,心理教学应以“心”为核心、本体,以交流和互动为形式、载体,体用结合,体用并举,充分构筑信心磁场,建立宽容、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灵活运用生成智慧,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关键词〕心理课;情景剧;交流;互动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5-0028-03

中学心理辅导活动课,即以教学班级为辅导单位,针对中学生年龄特点和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而开展的一种团体辅导形式[1]。每节心理课,从某种角度上看,就好比一部微型的心理情景剧。而心理教师作为心理课这一情景剧的“编剧兼导演”,如何在和班级成员一同“参演”过程中,紧扣课堂的主线,把握“剧情发展”进程,灵活运用多样化的“表演形式”,从而引导学生在“演出过程”中体验和领会中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重要主题,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创造能力,使其获得健康成长和持续的发展,是每一位心理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每一位心理教师都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浮士德》里说:“心灵是其自身命运的主宰。”心无疑是人类的灵魂。心是情景剧“人物”的魂魄与精髓所在,也是心理剧编导最想展示并内化、升华的关键。同样,心理课程最为重要也最具特色的是它的“心”,心灵的交流和成长是心理课程的核心,也是课程目标的本质、本体。

情景剧运用多样的道具和场景,通过不同的表演形式以达到其演出目的,心理课程同样可以灵活创设不同形式的活動体验,以交流和互动作为课程传递主题的方式和载体,串接课程始末,使学生在交互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认知和成长。

一、搭建真诚“心连接”,构筑信心磁场

首先,心的波动与连接直接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上。心理辅导活动课面向全体学生,它通过团体的动力作用发挥着潜在的心理影响。个体之间的互动决定着团体行为,而团体行为则反过来影响着个体行为,形成独特而有力的“心理磁场”。如何做到让学生能够全员参与、全心投入、全程融合呢?与心理情景剧首先需要参演人员之间相互理解、尊重和协作相似,心理课程关键的第一步是搭建真诚友善的“心连接”,建立良好的“心磁场”,营造安全、尊重、接纳、包容、信任的氛围。

一节心理课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人际交流和互动过程。团体成员有着各自不同的成长背景与生活经验,有着迥异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心理编剧”在引导团体在活动中进行多元互动以开阔学生的视野的同时,还需要在活动中以言语与非言语的方式传达或示范尊重、接纳,包容多元思想与行为的存在,如适当的自我暴露、以身示范、同伴的榜样作用、活动角色扮演的引入,从而促进学生的积极投入,真实表达内心的感受,引导学生逐渐敞开心扉,营造安全、信任的心理氛围。

如新课堂第一次开课,结合“学习的勇气”主题,教师通过适当的自我暴露,表达了自己的紧张心理,希望学生以掌声来为自己鼓劲。这种开场白有助于增进彼此的亲密感。紧接着,教师又顺势以身示范,引导学生尝试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并指引伙伴们用行动相互鼓励,给予彼此勇气,在自由放松的氛围中自然引入主题。

在一个良性互动的团体中,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将其他人看作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团体中他人的建议、反应和看法也为自己提供了接受回馈的机会,满足了学生在意他人评价的需求,给予学生良好的心理支持。真诚友善的团队关系、融洽互信的心理磁场有利于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是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第一步。

二、创设活动体验,激发心理“活”性

心理课作为一门有别于传统科目的新兴课程,体验活动是它独特而最为有效的载体。心理课程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外显活动创设各种社会生活的模拟场景,并使之成为学生自我体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的重要学习方式。通过灵活创设活动体验,可以自然触发学生的心理“活性”,便于教师观测和察觉其潜在的内心波动,从而有效引导并促进学生的心灵领悟和成长。心理课交互活动一般由暖身活动和主体活动构成。

(一)暖身活动:暖身,破冰,“活心”

每节课的暖身活动可以说是“主戏”的铺垫,担当着活跃课堂气氛、逐步消除心理防备的任务,它的趣味性或挑战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渐普及,有些学生已经有类似的心理活动课体验,所以活动还需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可根据主题内容,有针对性地创设新颖的活动形式,或者在已有活动基础上加入创意,使其更富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暖身活动还需具备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主题需要设计适合的暖身活动。如系列课程前几期的暖身活动宜采取比较活泼的游戏类型,而在建立一定的关系后,暖身活动亦可以采取静态的冥想、绘画、故事分享、视频欣赏等形式。

以“学习的勇气”课程为例,教师所采用的是改编的活动——“勇气说”。互动规则如下:当教师说“勇气说”并颁布指令时,学生需做出与该指令相反的动作;当教师没有说“勇气说”而直接颁布指令时,大家不完成该指令,反应出现失误或反应慢的学生自觉坐下。

活动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能从这个活动中总结出当我们在迎接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时,心里是希望自己积极上进、勇敢向前进的,可是往往会做出相反的行为。即人们通常希望自己有勇气去接受挑战、获得成长,但也总有一些声音(如失误、困难失败等)阻挡住自己,令自己止步不前,以致不能完成对自己的约定。多样形式的暖身活动可以让学生专注于自己,感受自己、表达自己,并通过他人的反馈获得启发和力量。暖身活动动静皆宜,动静结合,体现着心理课程的“活”的特点。

(二)主体活动:问题入心,活动动心,团队创心

主体活动是心理课的“主戏”。在一部情景剧开拍前,作为“编导”的心理教师要明确想传达的主旨是什么?课程主题要表达的内容、情感、情绪有哪些?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反馈?同时还要预设“演员”“观众”的反应,即思考在演出过程中你会遇到哪些问题,“演员”是否配合,是否能够展现出你想要的效果等。endprint

在解读完主题的内涵和外延,并对上述情况做好充分的把控准备后,问题的引导设置尤为重要。这是决定是否能激发思维碰撞,使学生内心转变的重要细节,也是最为关键的步骤。问题的引导设置应具体细化,层层递进。清晰明确而集中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去思考和辨别。

如关于“学习的勇气”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勇气挑战,所设置的三个问题为以下三个:

(1)在学习中自己觉得应该去做却因为害怕从来不敢去做的事情有哪些?

(2)在学习中尝试过却遭遇了失败,之后就不敢再去做的事情有哪些?

(3)在学习中付出很多努力却功亏一篑,对自己产生怀疑或者失望的事有哪些?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逐步呈现了学生学习受挫所产生的心理变化。学生在思考问题,梳理自己的心理冲突与变化的同时,也能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促进他们的积极投入,从而解开问题的关键症结。

在“开演”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以降低学生当众暴露的不安感。如通过游戏体验、角色扮演等引导他们体验与生活相似的情景或游戏,这些情景可以是学生的亲身经历或身边的故事,也可以是学生想要探索的问题;可以重现学生过去未了的事件,也可以是从他人的角度来看事件或未来场景的演练,不受时空的限制。

心理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在团体的互动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并及时启发他们借助自身的感触,去感悟内心世界的需求与渴望[2],引导学生去觉察当下自己的生理反应、情绪情感、态度想法等,并学会表达与分享,从团队伙伴的互动中获得反馈,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自己。心理教师在“导演”过程中还需要接纳学生演员的“消极配合”与调皮的一面,积极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变化,给予他们更多的思维碰撞与创造的机会,引导他们在交流和互动过程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创造性地去觉察自己,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获得成长。

三、寬容接纳,智慧碰撞,“促心”共成长

相比传统学科,心理课程的重要特点是交互活动过程不可控性更高。一个出色的编导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和应变能力来应对现场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或变故,从而做好场景把控和调整。同样,在心理课堂上,如何机智地应对教案设计之外的情形,巧妙地处理课堂上尤其是互动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也是心理“编导”的一大挑战。实际上,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教师能针对即时情境,抓住契机,动态调整教学进程,灵活利用突发事件的潜在教育价值,因势利导,依学施教,合理生成新的教学内容,反而可能成为课程的亮点,并为教学效果增色。课堂的“生成智慧”可以说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和惊喜。

要做到这点,心理教师在前期须多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心理变化、冲突,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课后积极收集课程反馈,反思不足,积累经验,做到扬长避短,形成独特的课堂风格,促进自我成长。

法国思想教育家卢梭曾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课堂生成智慧实现的前提也是心理课程的本体——“心”,相比于其他学科,心理教师更需要做到在身为良师的同时,成为学生的益友,严慈并济,做到宽容、民主、平等地用一颗慈爱的心,去充分理解和引导学生。对那些在预设范围以外甚至是带有“扰乱”性质的学生回答也能给予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不去否定、排斥、害怕这种声音的存在,而是冷静处理,及时澄清。

如在一堂主题为“学习的勇气”的课上,有学生回答说“勇气是作业做不完就不做,去睡觉”,教师可以及时抓住学生现场生成的答案,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行为是“学习的勇气”吗?学生对此肯定有不同的声音,再与学生共同探讨真正的“学习的勇气”是什么。课堂“生成智慧”对学生和教师的成长都有帮助与启发,它是给予师生的温暖和快乐的礼物,能促进彼此的了解与理解、倾听与关注、互信与支持。

与编导一部深入人心的精品情景剧一样,一节好的心理课,需要以心为本体,针对心理课程的特性,以交流和互动作为有效载体,灵活处理“生成智慧”,体用结合,体用并举,并交融于课堂全程,从而引导学生在课程中去主动领会、感悟和学习,并最终实现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 2008:6-20.

[2]石红.心理剧与心理情景剧实务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7.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第五中学,泉州,362000)

编辑/于 洪 终校/张 帆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课情景剧编导
编导:贩卖热情的人
关于艺术编导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同课异构
心理课片段教学技巧探索
教师的自我暴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景剧的妙用
动物手偶
于光影中休整心灵在故事中解读人生
大型生活情景剧
浅谈电视编导能力与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