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高校学困生群体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成长成才带来负面影响,亟需关注和帮助。以安徽某高校150名理工类学困生为调查样本,从学生个体、学校及家庭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学困生的类型及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重视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指导生涯规划、明确学习目标;注重心理疏导、加强过程管理;倡导部门联动、形成教育合力等方面提出了学困生帮扶措施。
关键词:学困生;原因分析;帮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7)02-0097-04
Abstract:Nowadays, the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tends to be larger, which has brought negative influences on the quality of talents training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growth of students, and needs to be resolved immediately. Based on a sample of 150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a local university in Anhui,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types of th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dividual, college, family, etc. Then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correcting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through ideological education, clearing learning objectives through career planning, strengthening process management through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establishing linkage with other relevant department to form joint forces.
Key words: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analysis of causes; assisting tactics
一、研究背景
高校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由于多种主客观原因引起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导致所修学分数未能达到学籍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而被进行学籍异动的学生[1,2]。從调查的结果和笔者的工作实践看来[3,4],学困生群体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当事人主观上有获得良好学业的愿望;二是学业困难的原因主要与学习方法、动机和信心等非智力因素有关;三是通过有效帮扶和引导可以部分转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将“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效果的重要指标,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高等教育的质量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人才培养质量离不开学生学习品质的全面提升[5]。当前,高校学困生比重虽然不高,但该群体的数量却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对这类学生如果放弃教育或引导不当,不仅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也给学生的成长成才及其所在的家庭带来诸多压力。因此研究高校学困生的帮扶和转化,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辅导员工作的视角,以某地方高校理工类学困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50名学困生的跟踪调查,分析了当前理工类学困生的典型类型和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困生帮扶与转化的施教对策。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构成
以安徽某地方高校理工类学困生为研究样本,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式,在每个年级不同专业分别随机抽取若干名学困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80份,收回问卷160份,回收率88.89%;有效问卷150份,有效率为93.75%,样本的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二)调查问卷设计
通过调查问卷收集资料,采取主观评价方法,问卷内容从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进行设计。其中,主观方面围绕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投入、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等情况进行调查;客观方面从学校和家庭两个维度进行调查。
三、学困生典型类型及成因分析
由图1,有90%以上的被调查同学认为导致他们学业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自身学缺乏目标和学习态度消极,15%左右的同学因为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当,还有9.33%的同学是因为存在心理缺陷。从行为上看来,约85%的“学困生”把时间花在网络上,75%以上的人长期逃课,还有一部分人选择无所事事或是兼职。基于上述调查结果,根据学生个体学习困难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学困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基础较差,不善学习型
在学习方法调查中,统计数据显示,有近15%的被调查学生是由于学习能力问题导致学业不佳,具体表现为基础差、方法不当。当前基础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在全国统招的形势下,各地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一些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由于本身基础的限制,加之大学阶段和高中阶段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的不同,一些学生虽然有学习的愿望,但由于不能及时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又找不到有效的方法,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兴趣和信心。endprint
(二)缺乏目标,不想学习型
在学习目标调查中,约70%以上被调查的学困生承认自己没有明学习目标,还有近20%的人表示有学习目标但不明确。有76%的同学表示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学习动力不足,自我控制能力差,存在厌学情绪,偶尔学习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困生内心渴望获得较好的学业成绩,但是因为没有学习目标,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行为和思想的不一致性。
(三)态度消极,不愿学习型
在学习投入情况调查中,有近80%的学困生有逃课的经历;有50.67%的人表示即使到课堂也不能很好的听课,更多的时候他们在用手机上网或者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只有不到5%的人能够做到课后主动复习、完成作业或自习;约30%的学生承认自己在过去的考试中有过作弊的想法或行为。学生对学习的投入情况能够客观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消极的学习态度引发学生消极的自我效能感和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为意志薄弱,学习懒散,得过且过。 (四)心理缺陷,不能学习型
中国社会调查所曾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抽取样本2 000份,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调查。据人民日报刊载的这项调查显示:12%的大学生有中度以上心理困扰。据有关部门的一项统计,在大学生退学的人数中,有一半是因心理问题而退学的[6]。在本研究中,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和遗传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进入大学以后,在面临情感、人际、经济、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时容易表现出焦虑、敏感、固执、冷漠等负面情绪,导致他们不能正常完成学业。
(五)学校因素,消极学习型
如表2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3%的学困生因对学校的专业设置不满意,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专业思想不稳定,因而丧失学习的动力;近70%的同学认为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不佳是导致他们逃课或是不听课的主要原因;近65%的受访同学认为学校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风、学风、考风不正,班级风气不佳,寝室小环境不好等。
(六)家庭问题,无心学习型
调查中,有小部分学困生学业不佳是来自家庭的压力,其中有近10%的同学受家庭变故, 如父母离异、父母关系僵化、父母亡故的影响出现暂时性或持续性的学习困难;有近20%学困生因为家庭经济的困难,需要打工兼职,不能保证学习的充分投入,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此外,有极少数学生因为生理上患有疾病或者意外伤残而无法较好的完成学业。
四、对高校学困生的帮扶建议与思考
大学生学习困难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主要原因来自于学生个体,可见对学困生的教育和帮扶,应从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机制等深层次原因入手,做到准确建档、分类指导、精准帮扶。
(一)重视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在对学困生的访谈中,我们发现,这类学生不仅学业不佳,不少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在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而更多的是以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为主。对于学困生而言,在帮助他们完成学业的前提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正确的理想和执着于理想的信念。如笔者在学困生教育帮扶实践中采取的“五个一”模式,即“读一本励志书、听一场讲座、做一次公益活动、参加一次学习交流会、写一份成长报告”,对帮助学困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端正学习态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此外,尽管学困生只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很少一部分,但并不表示学业正常的学生身上不存在导致学业困难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班级概念的弱化、集中管理的困难等原因使得学困生有从少数到多数发展的趋势,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防范。
(二)指导生涯规划,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困难大学生在智力水平上与普通大学生并无差别,最重要的是学习动力不足,目的不明确。因此,开展持续有效的学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学生明确目标的有力保障。对于理工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思路上要结合专业设置和学习的特点,将学业指导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构建专业化、精细化的指导与服务体系。在管理服务上要注重专业导师、辅导员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和就业引导,如成立大学生学业咨询室等。在实践中做到从大一到大四,对学生进行分类分阶段指导,如第一阶段针对大一新生开展学业规划教育;第二阶段,针对大二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第三阶段,针对大三学生开展创业就业指导;第四阶段,针对大四学生开展职场适应教育等[7]。
(三)注重心理疏导,加强过程管理
在学习困难深层次原因的探究上,我们认为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如上网、逃课、兼职等是导致学业不佳的现象。迷茫、没有目标、缺乏动力等也不过是学业不佳原因的外延,而思想认识的缺失、心理缺陷才是导致大学生学业不佳的本质原因。因此,对学困生的教育帮扶,单纯的说教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有时甚至引起一些同学的反感和心理上的抵触。因此,对学困生的教育引导需要专业的技术指导和针对性的过程管理。在方法上,提倡“引导和认可”的教育模式,尽管增加了教育实施的复杂程度,但是这种方式从情感角度将更为合理,效果也更好。在实践中,通过规范化管理,从客观上促进学困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行为方式和学习习惯,如查课制度、查寝制度、学情跟踪制度、心理干预机制等。
(四)倡导部门联动,形成教育合力
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尊重学困生的主体地位,是实现学困生有效转化的前提,在教育上要充分发挥辅导员、专业导师、任课教师、校园有关部门以及家长的主导作用,形成教育合力。教学部门负责学生学习成绩的监控和教师教学水平的监管工作;辅导员负责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专业导师负责专业思想教育和学习方式方法的指作;学生管理部门组织专业的就业指导、生涯规划、学情报告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形成学困生教育管理生态链,通过明确的分工和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提振学习动力,从心理机制上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最终让学习困难学生回归到一种正常的学习状态。
在教育实践中,学困生的教育和帮扶,既要注意方法,又要倾注耐心。通常,短期的教育会使他们有所转变、有所进步,但由于其思想观念的转变、心理问题的消除、学习行为的纠正和学业成绩的提高均需要有一个较长的渐进过程,有时还会存在一定的反复,这些需要教育生态链上的各部门和人员转变工作思路,树立服务意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的同时,用动态管理的思想对学困生实施持续性的教育和引导。
参考文献:
[1]丁国勇,杜娟.优化高校学习困难学生管理的几种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4(6):70-72.
[2]牛虎岗.试论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心理特点[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277-278.
[3]曾兴祁.高校学困生帮扶典型案例级转化办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1(7):53-54.
[4]王浩业,鲁小华.理工科大学生学习困难分析及干预对策初探——基于北京交通大学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3):85-88.
[5]孙二军.“以学习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及其路径分析[J].高教探索:2015(2):16-19.
[6]中國社会调查所.心理健康调查结果[EB/OL].http://news.163.com/06/1127/04/30TJDDD9000120
GU.html, 2006-11-27.
[7]帅英,李碧虹. 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8):41-45
[责任编辑:范 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