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乐涛
胃手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疗效比较
边乐涛
目的探讨胃部手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疗效。方法所选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抚顺市第四医院收治的择期行胃大部切除术的为84例患者。将84例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研究组(肠内营养)与对照组(肠外营养),各42例。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变化、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7 d,研究组患者丙氨酸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天冬氨酸转移酶(AS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8%、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大部切除术后实施肠内营养支持,能获得较肠外营养更为显著的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促使其胃肠功能尽快恢复,且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胃大部切除术;肠内营养;肠外营养
大部分胃大部切除术患者受手术创伤影响,极易导致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加重术前已存在的营养不良状态状[1-2]。这就需要对行胃大部切除术患者术后加强营养支持,以改善机体代谢功能,减少因营养不良引发的并发症。本研究就胃部手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疗效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所选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择期行胃大部切除术的为84例患者。将84例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2例。研究组患者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34~75岁,平均(58±3)岁;术前体重为44~70 kg,平均(62.0±2.0)kg。对照组患者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33~76岁,平均(58±3)岁;术前体重为45~70 kg,平均(62.4±2.2)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①自愿接受胃大部切除术治疗;②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③无手术禁忌证;④术前完善检查,显示胃肠功能正常;⑤未合并肝、肾功能不全。
1.3 排除标准①自身免疫性疾病;②存在糖尿病、高血脂症等代谢性疾病。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肠外营养支持:给予 20%脂肪乳注射液(广州绿十字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31126,规格:250 ml:50 g)250 ml+12%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哈药集团制药六厂,批号:131103,规格:250 ml:211 g)250 ml+10%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持续治疗7 d。研究组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术后留置胃管及经鼻肠管,术后第 1天,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冲管;术后第2天,经鼻肠管给予500 ml肠内营养混悬液(TPF,荷兰纽迪希亚有限公司,批号:131225,规格:1000 ml×1袋);术后第3~7 d,经鼻肠管给予1000 ml肠内营养混悬液(SP,无锡纽迪希亚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31210,规格:500 ml×1瓶)滴注,并维持正常进食。治疗期间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其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并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维生素等,以补充能量及液体。
1.5 观察指标①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 d、术后7 d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包括丙氨酸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天冬氨酸转移酶(AST);②比较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包括术后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③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肝功能比较术后1 d,两组患者ALT、AST、T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7 d,研究组患者ALT、AST、TB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肝功能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肝功能比较(±s)
组别 例数 术后1 d 术后7 d 术后1 d 术后7 d 术后1 d术后7 d ALT(U/L) AST(U/L) TB(μmol/L)对照组 42 35.0±2.5 30±4 48±3 31±5 19±3 16.9±3.6研究组 42 34.2±3.0 12±4 48±4 17±5 20±3 7.8±2.4 t值 1.296 19.628 0.400 12.537 1.586 13.302 P值 0.199 0.000 0.690 0.000 0.117 0.000
2.2 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s)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多数胃大部切除术患者术前存在营养不良症状,极易降低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影响生命质量。有研究认为,在胃大部切除术患者治疗过程中,术后早期给予营养支持,能对机体代谢功能进行改善,且能有效纠正负氮平衡,防止因营养不良,导致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并发症[3]。营养支持包括肠外营养支持和肠内营养支持两种。有研究认为,单纯肠外营养支持不能完全对小肠黏膜营养匮乏现象进行纠正,且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较多并发症,临床应用受到限制[4]。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快速发展,肠内营养支持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临床大量研究表明,肠内营养更加符合机体生理消化结构,能使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尽快恢复[5-6]。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肠内营养经由胃管及鼻肠管,促使营养液尽早进入肠道,从而刺激胃肠道,激活肠道神经内分泌系统,在短时间内对肠道血流量进行改善,有利于尽快恢复胃肠道功能[7]。此外,激活肠道神经内分泌系统后,能加快胆汁排泄速度,增加肝脏血流量及氧运送量,改善肝脏缺氧状态。而实施肠外营养治疗,不能及时刺激肠黏膜,可影响屏障功能恢复[8]。此外,将脂肪乳剂静脉输入,可与间接胆红素竞争白蛋白上的结合部位,能间接提升胆红素水平。而且,胃大部切除术后实施肠外营养支持,往往需要长时间输液,极易导致肾脏负担加重[9]。而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克服这一弊端,不必经由肾脏代谢,不会影响机体肾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7 d,研究组患者ALT、AST、TB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王婷和尹超[10]研究结果相似。由此可知,在胃大部切除术后实施肠内营养支持,能获得较肠外营养更为显著的效果,可有效改善肝功能。此外,研究组患者术后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与张卫群等[11]结果相符。提示在胃大部切除术后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可促使患者胃肠功能早日恢复,改善其预后。而且,在并发症发生方面,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肠内营养在胃大部切除术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胃大部切除术后实施肠内营养支持,能获得较肠外营养更为显著的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促使其胃肠功能尽快恢复,且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金三丽,路潜,马玲.对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手术前后营养状况的研究[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3,20(2):89-92.
[2] 刘博.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4,25(3):338-340.
[3] 周斌,朱海涛,文旭,等.免疫肠内营养在高龄胃癌病人术后免疫调节作用的观察[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5,22(6):325-328.
[4] 黎介寿.胃肠手术的“围手术期营养处理”[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3,20(2):65-67.
[5] 吴小丽,刘纳新,吴建胜,等.老年胃癌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及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14,43(12):56-59.
[6] 乐科发,赵丽华,洪和平,等.快速康复外科及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术后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研究[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5,35(4):671-675.
[7] 柴浩林.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 Meta分析[J].西部医学,2015,27(1):87-93.
[8] 尚轶,梁会,王志凡,等.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Meta分析[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3,20(5):289-294.
[9] 陶芝英,李刚.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5):28-30.
[10] 王婷,尹超.急性重症胰腺炎全肠内营养与全肠外营养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2013,8(3):351-352.
[11] 张卫群,齐亚刚,牛刚.胃肠道术后早期行营养支持的方案对比[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4,23(9):1024-1026.
10.12010/j.issn.1673-5846.2017.08.034
抚顺市第四医院,辽宁抚顺 1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