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卫国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进步,消费能力的不断增强,宿迁普通市民对公共生活空间、场所的需求越来越高。本文针对宿迁社区民生服务设施发展现状,从实际问题出发,提出相对应的策略,从而解决城市社区中心等民生服务设施数量不足、功能不全、使用不便、品质不高等问题,。
关键词:社区民生服务设施;空间布局规划
1.规划背景
近年来,宿迁市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空间扩张逐年扩大,城市空间格局不断改变,使原有社会人文网络、街巷空间、自然与人工的景观环境发生大规模重组。原有的生活格局、社会网络不断更新,无法在短时间建立起新的居住文化环境和具有亲和力的社区网络模式,新近开发建设的城市新区由于缺乏现代居住社区规划建设理念和经验,致使不少小区内会所、商业等设施重复建设。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指导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有效参与,社区缺少人文关怀,养老、为老等福利设施不足,市民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
2.现状问题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现有常住人口约72万人,规划范围351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的社区服务除苏宿工业园区外,基本上由街道办(乡镇政府)和居(村)委会承担,规划区涉及祥和、河滨、幸福、项里、古城、黄河、古楚、下相、豫新9个街道(社区)办事处和晓店、井头、三棵树、耿车、蔡集、双庄等6个乡镇,97个居委会(行政村)。
2.1设施数量不足
大部分街道办和居委会用地面积不够,房屋狭小而内部设置的公共服务、文化娱乐设施由于数量不足、规模偏小以及开放时间等条件约束,市民使用率不高。由于资金短缺、品质不高,也都面临着运营困难等尴尬局面。老城区14个居委会占地面积1.1公顷;建筑面积为0.46万平方米,人均0.04平方米。仅为省标的十分之一。
2.2设施布局不合理
无论是街道办还是居委会均存在设置规模小、服务半径差距大、分布不均匀等问题。居委会辖区面积在25—1900公顷(大与小相差76倍)居委会现有人口规模相差5-10倍;最长服务半径是最短服务半径的300倍;基层社区级服务半径在30米—3000米之间,服务半径相差100倍。
2.3設施功能不全
正常运行的街道办、居委会的设施配置以“一委、一居、一站、一办”(一委即党委,一居即居委会、一站即管理服务站、一办即综合治理办公室)等行政办公为主。功能单1活力不足,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
3.规划目标
本规划以贯彻《宿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提出的“宜居宿迁、幸福宿迁”的发展定位为着力点;以落实国家、省、市相关社区服务政策,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和体现宿迁注重民生发展理念为抓手;按照培育市民的归属感,增强凝聚力,体现城市特色、传承地域文化的要求,优化整合现有公共生活服务设施。
4.规划对策
4.1结合片区空间特征,分片研究布局思路
结合旧城、新区、经济开发区不同的空间职能、资源条件、人口密度,分片制定社区中心的数量、功能配置(公益性、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
4.1.1已建成区:人口密度大,建筑密度高,可用空间少,社区服务提升难度大。本次规划结合实际情况,通过保留现有社区设施、恢复社区用房原有功能、对现有基层组织进行适度优化合并以及结合居住项目开发配建等策略,增加社区中心用地面积及设施配套。
4.1.2新建区:存在民生设施配套与小区开发建设不同步、欠账多等方面问题。规划对现有社区中心及其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配套完善,并按各自片区的控规相关要求,留足社区中心用地。
4.1.3工业园区:对生活片区内的社区中心用地要预控到位,发展空间留足。并结合人口规模、人员构成、年龄结构、产业特点、区位条件、经济条件的差异性综合考虑社区中心布局,合理制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和指标。
4.2结合城市管理体系,分级研究布局重点
4.2.1分两级:本规划将依托宿迁中心城区的街道社区和居委会两个层级的基层管理现状体系,设置社区和基层社区两个层级,并分别设社区中心和邻里中心。
4.2.2分级规模:宿迁城市总体规划预测规划期末宿迁城市人口约为126万人,规划范围351平方公里。区内15个街道社区优化调整为14个,将湖滨新区规模较小的祥和社区调整为邻里中心,规划社区中心总用地12.2公顷,约183亩(13亩/个),社区中心建筑面积约13.75万平方米,基本建设投入约0.4亿;规划设置邻里中心126个(平均每1万人设1个),总用地面积约38.4公顷,576亩(4.6亩/个),建筑面积约41.5万平方米,基本建设投入约3.4亿。
4.3结合实际需求,呼应市民诉求,分期实施建设布局
按照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本规划的实施分为新三年行动计划和远期两个阶段。其中:
新三年行动计划:指2017-2019年内,对城市建城区范围内街道办、居委会内的社区中心和邻里中心共69个(社区中心7个、邻里中心62个)项目建设全覆盖计划。
远期:是指在2021年—2030年的九年间规划建设完成社区中心7个、邻里中心64个。
5.结语
伴随城市发展和转型,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有了新的需求,同时也带来了变革的动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人”始终是最为关键也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只有通过提高城镇化质量,才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只有强调和维护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推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才能体现社会公正公平,保证社会稳定健康发展,让人们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
(衷心感谢宿迁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刘传林、孙晓玲等《宿迁市区社区民生设施规划》项目组其他成员的大力协助。)
参考文献:
[1]史健洁,朱晓芳,马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以镇江市润州区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2(11):13-17.
[2]吴月静.关于南京城市转型与规划创新的思考[J].现代城市研究,2009(12):21-28.
[3]武田艳,何芳.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设置准则探讨[J].城市规划,2011(9):13-18.
[4]赵广君,吴光伟.上海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划——以上海新江湾城规划管理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4(5):59-64.
[5]周志清.城郊结合区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理论思考[J].上海城市规划,2008(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