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政 杜世拔 陈 荣 张美萃 潘小丹 范 良
(海南省海口市中医院,海南 海口 570000)
补气祛瘀中药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临床观察
李国政 杜世拔 陈 荣 张美萃 潘小丹 范 良
(海南省海口市中医院,海南 海口 570000)
目的 观察补气祛瘀中药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AECOPD)疗效及对白三烯B4(LTB4)、肺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中西医结合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补气祛瘀中药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肺功能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4(IL-4)、白介素-8(IL-8)及LTB4水平等。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为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0%(P<0.05);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对照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治疗后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及FEV1/FV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治疗后TNF-α、IL-4及IL-8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治疗后LTB4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对照组 (P<0.05)。结论 补气祛瘀中药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AECOPD可有效缓解相关症状体征,提高肺部通气功能,抑制肺部炎症反应,并有助于下调LTB4水平。
中医药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 AECOPD LTB4 肺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好发于60岁以上人群,世界范围内因其导致死亡人数已居于第3位,仅次于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 (AECOPD)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咯痰加重,出现气短或喘息加重症状,其中感染被认为是导致AECOPD发生主要原因,如未及时治疗可在短期导致呼吸困难甚至衰竭,威胁生命安全[2]。目前西医对于AECOPD患者治疗仍以祛痰、止咳、氧疗及营养支持等对症干预为主,但总体病情控制效果一般,无法延缓肺功能损伤进程[3]。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疗法被逐渐用于AECOPD临床治疗,在促进肺部通气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及改善远期预后方面优势明显[4]。本次研究以本院近年来收治的AECOPD患者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单用和在此基础上加用补气祛瘀中药辅助治疗,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AECOPD疗效及对白三烯 B4(LTB4)、肺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纳入标准: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5]和 《中医呼吸病学》中医辨证诊断标准[6];年龄50~80岁;发病至就诊时间<72 h;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肺部感染、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精神系统疾病、心脑肝肾功能障碍、免疫系统疾病者;临床资料不全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AECOPD患者共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52~78岁,平均(64.78±7.13)岁;病程2~13年,平均(7.49±1.71)年。中西医结合组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51~80岁,平均 (64.90± 7.16)岁;病程2~14年,平均(7.54±1.74)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瑞典AstraZeneca AB生产,注册证号 H20090773,规格160 μg,4.5 μg/吸)治疗,每次1吸,每日2次。中西医结合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补气祛瘀中药:党参20 g,山药20 g,白术15 g,葶苈子15 g,赤芍10 g,丹参10 g,苍术10 g,茯苓10 g,紫菀10 g,细辛3 g。每日1剂,加水300 mL留汁100 mL,早晚分服;两组患者均治疗7 d。
1.4 观察指标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对中医证候评分进行计算[7],包括咳嗽痰多、胸膈满闷、气喘痰鸣、舌淡苔白腻及脉滑,分值0~6分,分值越高提示症状越严重。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及FEV1/FVC,采用日本福田产业株式会社生产ST-160型肺功能检测仪。炎性因子指标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4(IL-4)及白介素8(IL-8)。检测试剂盒采用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ELISA试剂盒。白三烯B4(LTB4)检测方法及试剂盒生产厂家同炎性因子。
1.5 疗效标准 显效:相关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或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75%。有效:相关症状体征有所减轻,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为≥50%且<75%。无效:未达上述标准[7]。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百分比(%)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中西医结合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2。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别 时间 咳嗽痰多 胸膈满闷 气喘痰鸣 舌淡苔白腻 脉滑中西医结合组 治疗前(n=50) 治疗后对照组 治疗前3.90±0.83 3.95±0.69 3.89±0.68 0.70±0.27*△0.76±0.18*△0.68±0.15*△3.95±0.87 3.89±0.66 3.94±0.71 4.14±0.75 3.92±0.93 0.77±0.18*△0.63±0.21*△4.07±0.72 3.84±0.89(n=50) 治疗后1.36±0.50*1.33±0.31*1.28±0.34*1.38±0.36*1.20±0.4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通气功能指标水平比较见表 3。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治疗后 FVC、FEV1及FEV1/FV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见表4。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治疗后TNF-α、IL-4及IL-8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通气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通气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组别 时间 FEV1/FVC(%)FVC(mL)FEV1(mL)中西医结合组 治疗前 51.17±3.57(n=50) 治疗后 57.89±4.71*△对照组 治疗前 51.33±3.60 3.12±0.33 1.48±0.35 4.54±0.65*△1.97±0.68*△3.04±0.30 1.44±0.32(n=50) 治疗后 53.60±4.09*3.71±0.42*1.71±0.50*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μg/L,±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μg/L,±s)
组别 时间 IL-8 TNF-α IL-4中西医结合组 治疗前 0.60±0.11(n=50) 治疗后 0.25±0.06*△对照组 治疗前 0.63±0.12 1.41±0.38 0.52±0.10 0.83±0.1*△0.23±0.04*△1.45±0.40 0.49±0.09(n=50) 治疗后 0.47±0.09*1.15±0.23*0.40±0.07*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TB4水平比较 见表5。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治疗后LTB4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对照组(P<0.0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LTB4水平比较(μg/L,±s)
表5 两组治疗前后LTB4水平比较(μg/L,±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 50 84.34±6.75 40.24±3.70*△对照组 50 84.80±6.82 57.95±4.42*
COPD主要临床特征为气道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和肺功能进展性下降,多在外界病原体感染、过度劳累及气温变化等多种因素诱导下急性发作,导致相关呼吸道症状体征加重,气道分泌亢进且黏稠程度增加,严重影响肺部通气功能和生活质量[8-9]。近年来研究显示[10],炎性细胞因子及LTB4在AECOPD病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中以TNF-α、IL-4及IL-8为代表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AECOPD患者肺部功能及远期预后呈明显负相关;炎性细胞因子可诱导中性粒细胞趋化至血管内皮部位,刺激中性粒细胞相关酶类对细胞外基质进行降解,加重肺部炎症反应和实质损伤程度[11];LTB4则是一类具有中性粒细胞强趋化作用的TNF家族成员,可通过刺激呼吸道上皮细胞合成分泌炎性细胞因子,对炎症反应产生放大效应,导致呼吸道黏膜组织水肿,黏液腺分泌和杯状细胞增生亢进,最终导致气道狭窄及纤维化[12]。
对于AECOPD患者西医主要通过舒张气道、减少气道黏液分泌量及减轻呼吸道阻塞程度等进行治疗,但仅能部分减轻气道阻塞症状,但难以从根本上改善肺部通气功能,延缓病情进展[13]。中医学认为COPD患者因咳嗽咯痰反复日久以致肺气亏虚,痰瘀壅肺[14];如外邪侵袭,肺气失之宣降,津气无以输布,痰湿互结阻肺,肺气宣畅不利而发为本病[15];故中医治疗该病当以补气宣肺、祛瘀化痰为主。本研究所用补气祛瘀中药组方中,党参大补元气,山药益气健脾,白术补脾燥湿,葶苈子利水消痰,赤芍破血逐瘀,丹参活血散瘀,苍术燥湿健脾,茯苓利水渗湿,紫菀润肺止咳,而细辛则祛风化饮,诸药合用可共奏补脾气、祛血瘀及化痰湿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山药可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状态,并有助于增加肺部通气量[16];紫菀能够显著拮抗气道异常过氧化反应,降低局部组胺释放水平[17];而细辛则具有抑杀多种病原菌,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及减轻炎症反应水平等作用[18]。
本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FVC、FEV1及FEV1/FV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前,证实中西医结合疗法用于AECOPD患者治疗有助于缓解相关症状体征,提高肺部通气功能;而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治疗后TNF-α、IL-4、IL-8及LTB4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对照组,则表明中药方剂辅助用于AECOPD治疗在降低炎性细胞因子和TLB4水平方面优势明显,这可能是该方案具有更佳疗效关键机制之一。
综上所述,补气祛瘀中药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AECOPD可有效缓解相关症状体征,提高肺部通气功能,抑制肺部炎症反应,并有助于下调LTB4水平。
[1] 王辰.呼吸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38-58.
[2] 李雅芳.异丙托溴铵联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35例[J].中国药业,2013,22(5):63-64.
[3] 董国蕊,王玉霞.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和多索茶碱联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4(5):691-692.
[4] 陶绍华,谢文静,彭青和,等.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头胞哌酮舒巴坦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0):1704.
[5]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8-460.
[6] 欧阳忠兴,柯新桥.中医呼吸病学[M].3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453-454.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01-303.
[8] 钟南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中国[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1(5):321.
[9] 刘景艳,修清正.细胞因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5,25(6):420-422.
[10]张旭东.呼出气冷凝液检测炎性指标监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1):2988-2990.
[11]翟见喜.吸入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2014,13(4):17-18.
[12] Elizabeth L,Hardaker,Alicia Bacon,et al.Regulation of TNF-α and IFN-Cinduced CXCL10 expression:participation of the airway smoothmuscle in the pulmonary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FASEBJ,2004,18(1):191-197.
[13]Vestbo J,Hurd SS,Agusti AG,et al.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management,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GOLD executive summary[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3,187(4):347-365.
[14]孙雪松,许国磊.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临床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5,10(2):199-202.
[15]周丹,沈翠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发病机理研究近况[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3):231-233.
[16]赵彦青,王爱凤.山药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00,10(5):49-51.
[17]张应鹏,张海雷.紫菀提取物不同极性部位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11):2799-2800.
[18]胡月娟,周弘,王家国,等.细辛挥发油的解痉抗炎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1986,2(1):41-42.
R563.9
B
1004-745X(2017)08-1493-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7.08.057
2017-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