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更是一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来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闪耀着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芒,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立国的根本,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隔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由此可以看出,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的重要思想来源。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出发,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古代一直提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其实,从某种角度看,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追求的价值目标,齐家是社会层面追求的价值导向,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追求的价值观念。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概括提炼出来的价值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追求的的价值目标,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国家繁荣昌盛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儒家代表人物从民为邦本的价值观出发,强调富民保民,主张在富民的基础上教民,进而达到仁政礼治。孔子说:“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孔子认为,民富是国富的前提和根本,国富只有奠基于民富的基础上才能获得保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并且一直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民本一词始见于《尚书·五子之歌》所载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只有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价值观念,主张尊重民意,维护民权,保障庶民的合法利益,突出了人民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不仅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而且每个朝代都有自己提倡的人文精神,比如:周代一直倡导“敬德保民”的价值观念。“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和为贵”、“和而不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内在气质。儒家认为,只有“和”才能产生新的东西,才能发展,而“同”只会导致停滞,所以,儒家主张“和而不同”,强调多元并存、互相包容。这些思想极大地彰显了和谐共生、和平友好的观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追求的价值导向,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自由是人们孜孜以求的思想。庄子主张人没有绝对的自由,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即是实现自由的途径。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把自由与民主联系起来,倡导资产阶级自由价值观。这些都是对自由理念的肯定和自由精神的充分表达。平等、公正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人格尊严的平等,尊重人的生命和价值。儒家特别强调公道正义的伦理价值,孔子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基本的待人之道。管子在治理齐国期间坚持“社稷高于亲戚”的观念,要求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法治是指依法治国,传统文化虽然特别强调以德治国,但其中也蕴含着法治的思想。荀子非常重视法治,主张通过“法治”来补充“礼治”的观念。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追求的价值观念,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永恒的话题,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纽带。苟利国家以生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爱国情怀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是人民内心深处最深厚、最神圣的情感,并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繁荣而奋斗。敬业是中国古代从业的道德标准。宋朝朱熹说,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即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有“天道酬勤”、“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价值理念。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学说把仁、义、礼、智、信作为立人五德。孔子说:“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二程说:“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他们不仅把信视为立国之道,更把诚信视为做人之本。把诚信作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不仅是对中国古代诚信之道的传承,同时也是对现实社会中诚信的重视,这些诚信思想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经典、发扬光大。友善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善、和谐相处,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十分受推崇。孔子的“君子与人为善”;孟子的“与人为善,善莫大焉”等都是对“善”的精辟描述。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2]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简单继承和照抄照搬,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一方面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区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要根据時代特征和当今社会的实际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离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国家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贵君轻”、“天人合一”等思想都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从社会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论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崇尚的“天下大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法治,广政教”等理念的体现与深化。从公民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同样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敬业乐群”、“忠于职守”、“言必信,行必果”等思想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对中华优秀傳统文化予以创新性发展,就是根据当今时代的进步发展,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华民族偉大复兴的实践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的指导下,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其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相符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通。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等思想,在社会的发展中逐渐的转变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好的展现出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的契合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敬业乐群”、“言必信,行必果”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 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同。
总之,只有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升华,才能凝炼出适合中国实际需要的引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复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3]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作者简介:刘娜(1991—),女,民族:汉,籍贯:山东临沂,学历:研究生,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就职于西南政法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