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水紫陶的工艺特征

2017-09-10 13:22陈绍康
神州·中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汽锅紫陶建水

陈绍康

与世界其它陶比较,建水紫陶的工艺特征更为突出,其他陶瓷或以型取胜、以工取胜、以釉色及烧成方式取胜,而建水紫陶则以文为魂,以字画水平和文化内涵深度来确定作品的价值。这一特征虽然源于满足建水紫陶的刻填工艺,却成就了其独特的人文语式。

结合建水紫陶的历史传统与近年的发展情况,严格地讲,建水紫陶学名应称为:“建水五彩陶”,有黑、红、紫、黄、白等多种色彩,是建水陶中的骄子,归为日用陶类,也有部分艺术陶。起源于清朝中晚期,以烟斗及汽锅为大家所熟知,六十年代初以紫色陶居多,九十年代以前一直被国家轻工部称之为“建水红陶”、“建水紫砂陶”,近二十年发展为以黑红紫黄白为主要色彩的建水五彩陶,建水人则习惯称之为“紫陶”,我在建水工艺美术陶厂当厂长的时候,为了区别于宜兴紫砂陶,开始称其为紫陶。建水紫陶的工艺特色主要是:“高温无釉细陶、湿坯刻填装饰、天然无釉磨光、多彩文雅蕴鈾。” 具体论之,则有以下几个工艺步骤。

一、镇浆制泥

建水紫陶的原料取自建水境内。传统的制泥方法是:将粘土原料分别捣成粉粒状,按制陶要求把不同成分含量的粉粒状原料进行配比,放入池内加水制成浆状搅拌淘洗,待含砂浆泥沉落池底,便只勺取上面的浆泥倒入另外的池内作再次淘洗。如此反复五、六次之后,让泥浆在封闭状态下自然凝干成膏状。用这样的方法制成的泥料无丝毫砂粒半点暴性,细腻犹如膏脂。

二、拉坯制型

由于泥料细腻,在湿润状态下的可塑性相对较弱,因此,建水紫陶不适宜用灌浆或注模的方式制成器型,而沿用数千年以前古人发明的轮制成型手工拉坯的方式拉制器型。由于拉坯艺人存在水平技能、艺术风格、文化构成等方面的个性,同样的器型在不同艺人的手中,会呈现不同的风格流派,形成建水紫陶作品典型的个性化特征。

三、湿坯装饰

建水紫陶的刻填工艺要求在陶坯湿润状态下完成,才能保证填泥与坯体充分吻合,因此,陶坯器表的墨稿装饰亦必须在湿润状下用手绘完成。到目前为止,对建水紫陶的装饰尚无一种可以替代手绘装饰的办法,也因此成就了建水紫陶独特的人文语式,以陶为纸,既要保留笔墨表现物象的神形俱备,又要兼顾陶坯的不同孤面和湿润状态下的柔糯特性,物象的外形神态及质感气度全在线条的方圆粗细疏密涩疾的变化中表现出来。建水紫陶的魅力,更多地体现在与陶器浑为一体而又具有唯一性的文化气息方面。湿坯人工装饰的工具是常见的书画用毛笔和墨汁。画在陶坯上的墨迹可以用海绵蘸清水擦净,也可以用刮刀轻轻的刮除。墨迹不耐高温,留在坯体上的墨迹在高温烧制中很容易消溶干净,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湿坯上运笔,要控制好墨汁浓淡水分,墨汁太浓水分太干,会使毛笔滞陷在坯体上,影响运笔流畅;墨汁太清水分太多,笔容易在坯体弧面上滑动,影响线条质量。墨汁最好不用宿墨,陶坯不吸水,宿墨不容易聚锋,宿墨在运笔中产生的浓淡变化使线条模糊,不利于刻填中准确地把握。太小的器型可以卧放在软垫上装饰,30cm以上的器型应直立放置在转盘上,便于平视和立体地观察画面与器型的对应效果,也可以有效的保护坯体在装饰过程中不受损伤。坯体是由不同的弧面构成,要保证线条在不同弧面上任意运动,写画出各种丰富的线条来。一般来说,建水紫陶的装饰不宜太多太繁,块面不能太大,太多太繁,笔划线条的质量在刻填时不容易保证,块面太大在作刻填处理时则容易损伤坯体。

四、彩泥刻填

对陶坯落墨后,刻工艺人即将湿坯上的墨迹雕刻成模,随形赋色,填敷各种色泥。由于填泥的湿度与坯体湿度不同,干燥过程中填泥与坯体的收缩不一致,因此,填泥要经过二至三次填压,使填泥与刻模充分粘合,填泥与器表成为同一块面。刻模经过填泥、修坯、风干、焙烧、打磨抛光后,因泥料缩水的细微变异和填压、修坯、打磨过程无意识的对线条边沿的磕碰,线条会呈现好似千年锈蚀风化而斑剥泐漫的肌理变化,使条线变得高古而苍茫,显露出一种金石之气的自然古拙。在陶面上雕刻填泥,以泥为彩,注重的是色块之间的对比协调,是一种形式感效为简单而表现力十分丰富的艺术语言。“残贴”的装饰,是建水紫陶又一种独一无二的艺术语言。“残贴”的作法是:在陶坯上用风格不同、字体各异、字数大小不等的字画交叉重迭进行装饰,刻工将字画用阴阳两种刻法交叉刻出,在刻模上以不同颜色的彩泥填敷,不同彩泥形成的字贴画卷正倚迭交,把传统的经典和现代的簡洁集合得浑然天成,极大地丰富了建水紫陶的艺术表现力。建水紫陶的刻填工艺要求在陶坯湿润状态下完成,才能保证线条刻划精准和填泥与坯体充分粘合,因此,陶坯器表的墨稿装饰亦必须在湿润状下用手绘完成。到目前为止,对建水紫陶的装饰尚无一种可以替代手绘装饰的办法,这也因此成就了建水紫陶独特的人文语式,以陶为纸,既要保留笔墨的法备气至及所表现物象的神行俱备,又要兼顾陶坯的不同弧面和湿润状态下的柔腻特性,物象的外形神态及质感气度全在线条的方圆粗细疏密涩疾的变化中表现出来。建水紫陶的魅力,更多地体现在与陶器浑为一体而又具有唯一性的书画装饰方面。建水紫陶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其文化方面的特征表现为:以陶为纸,可根据器形将不同的艺术形式作再次创作,并发挥建水紫陶制作的工艺特点和高温烧制的奇妙变化,使建水紫陶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而广泛获得人们的追捧。文化艺术的渗入,让建水紫陶脱却了实用的限制而升华为一种艺术经典。以传统中国诗、书、画、印入陶,是建水紫陶的文化特色。这种陶与诗、书、画、印的结合,有其深远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原因。陶是人类最早的有意识的制造物,陶从产生开始,就一直与人类形影不离,从远古走到今天,记录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发展进步。在陶上将劳动生产的经历场景和喜怒哀乐的精神意识艺术地表现出来,是人类的一种天性。中国诗、书、画、印,是华夏文明的精髓,是炎黄子孙人文精神的载体,一笔一画一草一木,已经不是简单地再现自然界的物象外形,而是作者人文情愫的寄托和表达。中国诗、书、画、印,是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艺术语言,这种特殊性质,正好与陶的朴素和人性相吻合。建水紫陶精而不俗的品质和对不同文化的兼容能力,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五、高温烧制

建水紫陶的烧成温度要求在1150℃—1250℃之间。传统烧制建水紫陶的炉窑称为龙窑。龙窑呈竖卧状依山势由低向高逐台而建。窑内点火燃烧后,窑膛内形成了一个与外界截然不同的烧成气氛,陶坯内所含的各种成份在不同的火温和窑气下会呈现不同的还原结构和还原色彩,当窑内达到相应的高温时,紫陶在不同的窑气内会呈现或红或紫或黑的奇异变化,形成建水紫陶有别于其它陶瓷的窑变特色。

六、天然磨光

建水紫陶最后一道工艺是人工打磨抛光。建水紫陶因为泥料腻若膏状,经人工由土还原为陶后,可将其打磨成明镜般光洁。一件上好的紫陶,要经过七八道打磨工序,用磨杵的功夫和耐性才能让陶面明如镜、洁如玉,完成建水紫陶最后一道工序。建水紫陶采用无釉磨光,有一定的气孔率和吸水率,因而有“花瓶装水不发臭,花盆栽花不烂根,茶壶泡茶味正郁香,餐具存肴隔夜不馊”的优点。建水紫陶用做蒸具,蒸制肉食鲜美异常。特别是用建水紫陶汽锅炖出的鸡肉,味道比用别的汽锅炖出的更为鲜美。若在汽锅中放上“三七”,便是“三七汽锅鸡”,有较好的滋补作用,可“培养正气”,成为云南名特小吃中的一绝。因而,建水紫陶汽锅深受外商欢迎,远销美国、日本及东南亚一带。

建水因为五彩陶(紫陶)而韵味古香,建水紫陶天然石磨光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无铅、无毒、对人体无有害物质;在中国各类陶器当中,建水紫陶天然石磨光仍然具有唯一工艺性特点。endprint

猜你喜欢
汽锅紫陶建水
鲜美省事的汽锅料理 锁住营养原汁原味
建水紫陶研究: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紫陶作品
在云南吃汽锅鸡
建水陶艺新观察
建水紫陶研究:学生紫陶作品(二)
云南建水陶博物馆馆藏作品欣赏
炊具与食材:云南建水汽锅鸡的特色探析
汽锅鸡,暖身又暖心
马行云艺术作品欣赏
建水紫陶:中国建水紫陶古陶斗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