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利·扬—爱森卓的异性亚人格说

2017-09-10 09:54藏燕
牡丹 2017年24期
关键词:双性阿尼玛荣格

藏燕

在两性关系中,作为性别差异的个体都会对区别于自己的他者有所期待,而这种期待可以从心理学上找到部分答案。对于这种性别期待,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做了较为细致的分析。笔者结合美国学者波利·扬-爱森卓关于性别期待和双性共存的观点,对荣格的观点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发展了荣格的心理情结说,而将这种心理的期待归于一种非我的原型,准许自我与他我的同时存在,进而会消除期待心理,实现性别平等。随着女权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性别研究的风气有了转变,性别刻板模式逐渐解体,有许多可能性可供人们选择,性别研究者应致力于发掘人类潜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性别平等。

一、荣格的双性亚人格理论

人们对异性的期望值往往超出自我的想象,经常期望异性按照自己心理预期的某种角色和模式生活;与此同时,人们也会暗示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受这种刻板模式影响。因此,社会文化中形成的两性观念会塑造异性之间的直接人际关系。荣格从心理学角度对于异性期待给予解释,认为男女处于集体无意识时,其无意识中都好像有另一个异性的性格潜藏在背后。因此,他將男人的女性化一面称为阿尼玛(anima),而女人的男性化一面称为阿尼姆斯(animus)。

阿尼玛(anima)是男人无意识中的女性性格与形象,是每个男人心灵中都有的女性成分。阿尼玛身上有男性认为女性所有的优点。每个男人的阿尼玛都不尽相同。男人会对心中阿尼玛的特点感到喜爱,在遇到像自己的阿尼玛的女性时,他会体验到极强烈的吸引力。相对于女性,男性心中只有一个阿尼玛,她是男性心中各种特点女性的混合体。当某个女性的一些特征,符合某个男人内心阿尼玛的形象,男人内心的阿尼玛形象就会投射到一个现实中的女人身上,这个投影会把全部超自然的无意识特性赋予那个女人。

而荣格提出的阿尼玛斯(animus)是一种女人无意识中的男人性格与形象,其内在推动力可以让女人盲目迷恋男人。通常的阿尼玛斯有父亲的形象,也常有哥哥、叔叔、姑父、男老师、男星、偶像等。同男性心中阿尼玛一样,每个女人的阿尼姆斯都不尽相同。女人会对心中阿尼姆斯的特点感到喜爱,在遇到像自己的阿尼姆斯的男性时,她会体验到极强烈的吸引力。

用荣格的术语,这就是双性或对立性的亚人格,而其实质是心理情结,这种心理情结是围绕着原型而展开的一种自组织过程。因为婴儿期围绕性别意象的所有感情会激活人们的记忆,会使人们产生情绪,从而分辨出好坏,对于好的人们会投射到异性之中,从而产生依赖的原始情感。荣格将这两种无意识的潜在心理比作人格面具,认为这种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给别人看的一面,是世人所见的外部形象,即“外貌”,那么与之相对照,男性心目中的阿尼玛与女性心目中的阿尼姆斯可看作是个人的内部形象,即“内貌”。正是荣格在心理学上将人的这两种心理给予解释,才会使人进一步在性别研究中发掘到双性共存的命题。

二、艾森卓对于荣格双性亚人格理论的发展

艾森卓进一步发展了荣格的双性亚人格,使这一存在于人们心中的心理状态给予肯定。但是,他不认同将两者在文化上进行区分,达到一种性别的守恒,即“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因为在艾森卓看来,性别研究者应该尊重性别差异,但是也要看到作为个体的人的双性存在价值。在艾森卓看来,荣格的这一学说背负着沉重的情绪化包袱,即某种对“女性气质”的理想化和某种对于女人的怨愤。后来,他进一步指出,荣格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概念是依据文化习俗做出的分类,它们本身不是原型。他认为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代表的是“对立性的情结”,是“非我”原型的外围表现;荣格对于男人、女人的观察受到了他的个人生活经历和人格缺陷的限制,存在对女性的污辱之意。他认为荣格的双性亚人格的根源是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这两个原型,是两极性的原始情绪状态,这两种原型的划分促成了两性间的分裂、理想化和惧怕的情绪。由此可以看出,荣格的双性亚人格实际上是将这种性别中的两性区分开来,扩大了性别之间的界限,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单一性别,而对于心理中的异性无意识状态,进行压制。

但是,艾森卓也不是对荣格进行彻底的否定,认为在双性与异性之间做出硬性的和互补的划分,将每一个人都固定在模式中,把一切都统统归于生物性的差异中,会使对于性别的研究陷入本质论的漩涡中,就会取消对于性别讨论的任何空间意义。艾森卓将这种心理归为非我的原型,认为这种非我的原型不仅将阿尼玛和阿尼姆斯聚集,而且还聚集了其他的异己性情节,这种非我的原型成为一种自我的对立面,因此会从意识上产生一种无意识的补偿方面,即他性,或者说成是对立性的深层人格,由于这种对立性的冲突是本身意识所不容忍的,因此就会转移到他性之中。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不断地处于两性差异的叙事关系中,因此人们既认同于一种性别,同时又形成了与之相对的无意识的异性情结,即非我或他人。非我经投射作用形成一种防御机制和信念,使人们与别人比较时能发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非我重要的作用表现为每个人自我意识的形成,即主体性意识。允许非我的存在,承认非我的作用,就会把自己与他人区别,就不会对他人产生过分的依赖性,不会将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归于异性的成功与失败。因为人们都是单独的个体,这样就会准许个体存在两种心理状态:自我与他我。将他我也当作自我主体的一个真实存在,而不是将其压抑或磨灭。作为个体,就要自己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将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消灭固有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模式,更好地追求性别的平等。因为这两种性别存在状态,将男女完全地区分开来,就会在社会形成中,产生各种评判标准和评判优劣,就会巩固男强女弱的思维模式,产生性别歧视。

同样,艾森卓还强调,迷信文化会给两性指派不同的社会角色,进而人会保持一种僵化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在性别关系中的危害就是,人会失去自己的若干亚人格成分,就会造成自我的心理残缺,将这种心理的性别亚人格的部分进行外在的投射,就不会看到自己身上的异性化一面,就会对区别与自己的主体产生期待和依赖的情感,就会过分地把投射的对象当作对于自己人格完整的确证。艾森卓对于这种异性亚人格的发掘,会将非我演化成一种合理的自我。因为按照固有的思维,这种在心理上的非我,这种被剥夺、被压抑的部分,会在异性期待中得以显现,这样就将性别之“别”扩大,从而将人固定到一种性别中,产生性别歧视。准许可能性的存在会实现平等,而在社会固有的传统中,社会过分地将这一部分掩埋、忽视,期望达到一种性别守恒。

三、结语

现在,人们应该在距离上缩短自我与非我的存在,因为这两种存在是心理的本真状态,只有真正允许非我的存在才能实现性别的平等。若想使性别问题得到真正的解答,人们先审视自己对于异性的过分期待,从而认清自我,让自我的潜意识得到最大化的自由,进而认清自己的心理盲点。转变自己的态度也是十分重要的,真切体验到自己心中的异性情结。这里就到了具体的男人和女人,对于男性,他们应该重新认识和对待自己心灵深处的女性人格,真正尊重女性,让自我意识中对两性关系的看法发生变化。而女性,要认清自己心灵深处的男性人格,成为欲望的主体而不是欲望的对象。男性和女性更好地找到和谐的自己和他人,实现自己的发展,尊重异性,和谐发展。

(河北大学文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双性阿尼玛荣格
周韶华作品
阿尼玛卿,常在于险远
摄影《阿尼玛卿冰川》
荣格十九周年谱新章
荣格 厚积薄发
荣格云商 聚焦农业互联
荣格宫心计
《飘》中斯嘉丽的“双性同体”意识
伊利莎:“双性”和谐的渴望者
突出“双性”,激活中职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