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流变与文化思考

2017-09-09 15:19顾玉雪
齐鲁周刊 2017年34期
关键词:六礼孔府婚俗

顾玉雪

据史料记载:“近代礼俗,婚丧为重。婚时纳采、问名颇存古制,至合髻、坐夫鞍则自唐五代以来皆沿而行之。”婚俗文化的千年流变中,沉淀着厚重的情怀。如于丹认为,“祖先留下的仪式,能让我们完成一种朴素的回归。”

三茶六礼:“祖先留下的仪式,能让我们完成一种朴素的回归”

小时候看《红楼梦》,二十五回写凤姐调侃黛玉:“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 此为凤姐双关语,缘起是凤姐前两天‘打发了丫头送了两瓶茶叶去”。

虽感知到凤辣子之辣,黛玉之羞涩,却也迷惑于“吃茶”为何就要“做人家媳妇儿”——后来明白,在古代婚恋中,“吃茶”就是“定亲”的意思,把订婚的定金称为“茶金”,“彩礼”称为“茶礼”,姑娘“吃了哪家的茶,就是哪家的人。”

中国,礼仪之邦,最讲究礼节仪式。仪式,沉淀着厚重的责任感,是承诺的见证,内涵的载体。于丹认为,“祖先留下的仪式,能让我们完成一种朴素的回归。”

古人视婚姻为神圣之事,称作“人伦之事”。比如曲阜孔氏家族大宗的婚姻,关系到孔氏家族的传宗接代,关系到衍圣公爵的承袭。因此,孔府十分重视婚姻大事。

孔子晚年注重编修、编篡了“诗”“礼”“易”等文献,其弟子进一步弘扬了儒家思想。《孔府婚俗》里,婚礼基本沿袭了《周礼》规定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六礼”,是从求亲到成婚要走的六个程序,它包括:一求婚;二讨八字;三占卜;四定婚;五确定结婚日期;六结婚。“六礼”不走是抬不起头的。像前几年王功权微博著名的“私奔”事件,即使在婚恋文化多元的现代社会,也是要引起舆论一片哗然的。

“六礼”之前有“三茶”,具体指求婚时“下茶”;求婚成功,男方给女方家送彩礼,“定茶”; 八十二回黛玉想的:“父母死的久了,和宝玉尚未放定,这是从那里说起?这里的“放定”便是男方首先给女方送去聘礼,表示双方都肯定了婚约。九十七回写到贾府的过礼物件,由鸳鸯点明给贾母看:“这是金项圈,这是金珠首饰,共八十件。这是装莽四十匹。这是各色绸缎一百二十匹。这是四季的衣服共一百二十件。外面也没有预备羊酒,这是折羊酒的银子。”

到了结婚入洞房,夫妻共饮一杯茶,警示双方将同甘共苦,是“合茶”。

茶与婚恋结缘,最早是唐代文成公主携茶入藏,到宋代,茶成为聘礼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到清代,八旗子弟结婚,虽然不用茶,但下聘礼还是说“下茶”。茶已不仅仅是茶,而是爱的信物。

《红楼梦》中的婚俗,是清代民间婚俗典型的缩影。孔府婚礼则尽显孔门大家风范,颇具典范意义,代表了鲁地的婚俗风尚。

凌晨,身着古代状元新郎装的新郎,由伴郎压轿前去迎亲。起轿之际,炮响3声,鞭炮与唢呐同时响起。大队人马行至孔府门前,举行一个简短仪式。在仪式上,新郎、新娘表达对先祖的无比尊重和感恩之情,并虔诚祈祷。

抵达新郎“府第”后,新郎以红绣球牵引新娘下轿,新郎、新娘脚踩芝麻秆(寓意为“节节高”),跨马鞍(寓意平平安安),跳火盆(寓意为生活红红火火),进天井。一番“繁文缛节”过后,拜堂仪式开始。入洞房后,新郎手持由红纸包裹的秤杆(寓意为称心如意)挑开新娘的红盖头,新郎、新娘共饮交杯酒。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迎娶拜堂、举办喜宴,其内容的安排、形式的创新由男方和“大总理”(安排婚礼程序的“总管事”)共同完成。

山东作为孔孟之乡,深受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婚姻礼仪一直遵循着传统的“六礼”的规定,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婚俗里的情怀:“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在很多人的记忆中,过去的爱情更美好——“在古代,我们不短信,不网聊,不漂洋过海,不被堵在路上。如果我想你,就翻过两座山,走五里路,去牵你的手。”过去的婚姻更具形式感——《礼记·昏义》中记道:“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除了传统的六礼之外,清朝末年山东的一些地区结亲时还存在着下通书、会亲家、下启、押启、要年命、看日子、添箱等程序,亲迎时则需押轿,夫妇成礼时要拜天地,而婚后还存在着看六、看九、看十二等程序,可见当时的婚礼极为冗长复杂。

我国古代的婚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基本是一脉相承。到了民国时期,婚俗总的趋势是新式婚礼普遍流行,且婚姻礼仪由繁到简。《夏津县志续编》记载:“清代婚娶,新郎刨靴顶戴,俨然绅衿,故俗称“小登科”,民国以来,皆穿便服,惟新妇妆饰仍沿清制。”

但是婚姻礼仪由繁到简并不是绝对的,民国时期的山东一些地区仍沿袭旧制,《齐河县志》记载:“至纳采、亲迎、合卺、庙见,一如旧仪。”可见,民国时期的山东地区,新旧婚俗并存。

据民俗文化研究专家张继平介绍,在古时候,老济南人办婚礼讲究“六礼”,一些大户人家举办婚宴时,还会专门邀请老字号饭店的大师傅到家中亲自掌勺,办得十分隆重。

“现在结婚的步骤和以前差不多,只是形式简化了不少,”张继平说,双方见家长定亲后,挑一个双数的日子举办婚宴,大多选择在周末,婚礼第三天再和媳妇“回门”,“这其中也包含一些特色习俗,比如新郎到女方家里接新娘时,母亲会给待嫁的闺女吃顿饺子,因为在济南新人出门时有‘起轿饺子落脚面的说法”。

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婚俗体验。上世纪40年代人相濡以沫,50年代人并肩革命,60年代人郎心似铁,70年代人忙于柴米油盐,80年代人正从浪漫回归日常生活,90年代后的人则开始摸索新的相爱之道……

济南市民王先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结婚,提起当年的习俗,他依然记忆犹新,“那个年代讲究‘三转一响的‘老四件: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录音机,都是当时结婚的‘标配”。

结婚当天,他托关系找了辆夏利轿车去接新娘,当时感觉“愣场面”,“婚宴是在大观园附近饭店吃的,摆了七八桌,当时很多朋友和同事都来道喜,那时候还不兴‘随份子,送的礼物大多是‘双喜暖瓶、枕套被罩、搪瓷脸盆等生活用品”。

“婚房是单位给分的,家具也是两家凑钱给置办的。”王先生說,当时花费几百元,买了“大立橱”、写字台、床头橱和一台上海牌收音机,还找人打了一张双人弹簧沙发,“那时候的工资一个月也就四五十元,办齐这些已经算是不错了”。

时过境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当年的“三转一响”如今逐渐演变为“房子、车子和票子”,但是婚礼大多还是按照传统的习俗去操办。当现代社会面临物质与虚荣的挑战,爱情成为一门失传的学问——《文学回忆录》里的木心如是说。endprint

猜你喜欢
六礼孔府婚俗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从裕固族传统婚俗看古代婚姻“六礼”及其当代遗存
孔府名肴——“带子上朝”
孔府宴大件——神仙鸭子
孔府的年节楹联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编纂应该加入“六礼”制度
巴厘岛婚俗:新人可以为爱私奔
中国各地的“捧腹”婚俗
明清小说婚俗描写的特征及功能初探
河南太康龙曲镇婚姻习俗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