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四随”策略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思考

2017-09-08 12:15赵明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9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思考有效性

赵明

【摘 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活跃了数学课堂,让老师的教学变得更为精彩,更加注重课堂的有效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随”学生的实际变化而导之,从而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性;思考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活跃了数学课堂,让老师的教学变得更为精彩,更加注重课堂的有效性。简单来说,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体现在“讲的正确,听的明白”,学生能够进入高质量的思维状态。学生学习不仅需要模仿与记忆,还需要积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现与真正理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随”学生的实际变化而导之,从而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一、随波逐流,贴近学生内心世界

随波逐流本意是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教师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内心世界,将知识溶入情境之中,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该内容有没有方法基础,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学习过程等,哪些内容是学生自己学就能会的,哪些内容是课堂上着重需要展开的。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学生已经历过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推导,只需要学生从联想得到比的基本性质,学生就能轻松而又系统地获取新的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由学生内在需求所决定的认识兴趣对学生学习的推动力是持久强烈的,只有设法把学生带进学习任务之中,才能达到激励内在动机的目的。因此,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发学生的惊奇感、认知冲突,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教学预设

随机应变就是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预设的程序,要把执行教案看作是课程实施的起点,据学而教,用心收集、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学生反馈出来的鲜活的课程资源,灵活调整教学行为,从而使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

课堂上,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正要进行下一个环节教学时,学生可能会冷不丁冒出一个问题,或补充一种算法,或提出一种疑义等。这时,教师常常进退两难,但也要力求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自我创造的积极情感体会。到最后虽然一节课教师精心设计的练习没有做完,但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远不是做几道练习所能及的。教学“找规律”,屏幕上出现一幅图画(超市门口挂了一些灯笼,红、黄、蓝三种颜色有规律地排列着,其中有两盏灯笼被一辆停在门口的汽车给遮住了。)教师提问:“你能知道被汽车挡住的灯笼,分别是什么颜色吗?”一个学生说:“只要把汽车开走就知道了。”面对如此回答,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的:“这位同学的想法很奇特,如果能用数学的方法去思考就更好了。认真观察灯笼的摆放,谁能发现出什么规律吗?”学生的思维很快回到數学上来。数学课上,经常有学生作一些不着边际的猜想,教师应态度鲜明地进行引导,以免教学偏离轨道,失去了“数学味”。当然,这种引导,不是一棍子打死,既要指出学生的闪光点,又要给出学生思维的方向。

三、随遇而安,关注学生课堂生成

随遇而安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学习不该根据预设教案按部就班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问题是学生思考的核心,课堂上,教师一般都要设计多个具有思考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进而引领学生深度思考、深入学习。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给予过多的解释与引导,而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让热闹的课堂沉寂下来,让更多的学生能有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例如《三角形面积练习课》,教师先出示三角形,请学生计算三角形的高,再让学生画三角形,然后进行反馈,接着教师又出示了下一个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如果教师能够对学生所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得出等底等高的特征,然后让学生思考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三角形除了底为6厘米高为4厘米以外,还有哪些可能?从而得出底和高相乘的积是24的三角形面积都是12……那将会使这一练习增加多少思维含量,又会让学生获得多少实质上的思维提升?在课堂中,学生的叙述和回答是最好的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和教学反馈的主要途径,在学生叙述和回答的过程中,我们要认真倾听,听言辞是否准确,听思路是否正确,听话语是否完整,无论对还是错,都应该让学生把话说完。

四、随心所欲,适时渗透思想方法

随心所欲的本意是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规律的发现,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其核心问题在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和建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更要重视挖掘在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中所蕴藏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蕴含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实质上就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发生过程,如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导、规律的发现、解法的思考等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如果只靠教师讲,学生很难悟到,也不会灵活运用。所以,教师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要适时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感悟属于自己的数学思想。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知识点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式,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搭建好新旧知识转化的桥梁。数学活动要设计得合理有序、生动有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充分体验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从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转变观念,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练习过程,看成是数学思想方法反复运用的过程,在这样的反复渗透和运用的过程中,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增进理解,并不断巩固与深化。例如学习了三年级的小数的意义和读写后,可以让学生在数轴上填出小数,通过数轴与小数的一一对应,不仅使学生对小数的意义建立了更加深刻地直观认识,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这样的练习设计在巩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又巩固了数学思想,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思想的理解。课堂教学中适时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概括和强化,不仅可以使学生把握知识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而且可使学生逐步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精神实质。而我们在课堂小结时习惯于让学生对表层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往往忽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数学教学停留在较低的思维层次上。教师要转变总结的观念,在引导学生总结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进行及时概括与提炼。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的宽度,既可以利用课堂中的回头看及时提炼数学思想,也可以利用最后小结集中概况。例如: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时,不妨多问一句:“我们怎样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这样的总结既关注了知识与技能,又关注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逐渐引导学生自觉养成学习后反思“学了什么”、“怎么学的”意识习惯。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思考有效性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