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丹妮+姜连慧+潘立萌+刘黎
摘要:文章运用社会排斥理论就云南省陇川县跨国婚姻家庭儿童的基础教育问题进行探究,对跨国婚姻家庭儿童的教育缺失原因进行分析;同时,运用SPSS统计出该群体教育状况的实际数据,具体分析了该群体遭到社会排斥的原因以及与之而来的基础教育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帮助跨国婚姻家庭儿童更好地适应复杂的学习成长环境,从而对我国边境地区的和谐稳健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社会排斥;跨国婚姻家庭;基础教育
社会排斥是20世纪90年代在欧洲社会政治研究领域中被提出来的,是指社会脆弱群体,由于自身心理素质、社会政策及制度安排等原因而被推至社会结构的边缘地位的机制和过程。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地处中缅边界,当地的跨国婚姻家庭儿童由于其家庭环境的特殊性正处于一种被社会边缘化的状态,而这也对其基础教育带来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以社会排斥为切入视角,以边远跨境地区跨国婚姻家庭儿童为研究对象,将该群的教育问题与其社会情境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德宏州陇川县中缅跨国婚姻家庭儿童的个体及群体特征,对跨国婚姻家庭儿童基础教育缺失的表现及原因进行讨论,试图从他们身上揭示边境地区教育问题的特殊性、重要性、复杂性。同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得到基础教育缺失的具体状况以及在排斥视角下的表现,在此基础上探讨解决方案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跨国婚姻家庭儿童基础教育问题
(一)结构性排斥下的教育问题反映
当地跨国婚姻家庭儿童的教育问题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从结构性社会排斥的视角看,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 社会环境
跨国婚姻家庭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中国人口结构中男女比例失衡,故而将女性市场开拓到邻国。整体环境而言,远离国内政治文化中心,医疗卫生、交通、公共基础设施及教育水平等相对落后,该群体生活环境往往低于村落的平均水平。
2. 政府政策
当地政府跨国婚姻家庭儿童入学的政策较少,没有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出台相应的政策。对入学年龄,入学条件没有明确规定和保障,同时对于该群体的升学政策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没有相关政策保障升学,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经济等特殊原因仅仅到初中,政府也没有相关的升学引导和说明。
3. 学校教育
当地的学校存在明显的入学门槛,该群体必须读一个学前班进行汉语的学习,才有资格上小学。
(二)跨国婚姻家庭儿童的家庭环境
1. 家长
大部分跨国婚姻家庭较为贫困,生活水平甚至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同时由于母亲不懂汉语,该群体缺乏汉语的带入,家庭的特殊,使得他们被贴上特殊的标签,除此以外,家长受教育程度太低,这一群体的家庭教育几乎空白。
2. 孩子
复杂的家庭环境和非中国传统的幼年教育,成长环境特殊,小家庭里都有可能存在异国文化的交流或冲突。同时他们的心理较为敏感,缺乏对于学习的认识,没有学习的动力和目标,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二、跨国婚姻家庭儿童基础教育缺失原因分析
本文截取了部分访谈提纲的内容来佐证分析。
(一)结构性主体客观排斥(学校方面)
1. 大部分学校存在学前班制度,同时每个年级都有很明确的分班制度
我们上学之前会先要进入一个学前班学习,这里的老师会教我们讲普通话。
我们现在上课都会分班,我是在中缅班,我们进学校的时候,会把我们分成几个不同的班,有中国班。
2. 课程安排不合理
当地学校的老师不够,同时,当地五年级的孩子学习的内容与正常三四年级学习的内容差不多,与正常教育脱轨。
我们的数学老师和体育老师是同一个老师,英语老师只教了我们一个学期就换成其他的老师了。
3. 不恰当的教学方法
老师对问题解答的不够,教学方法也相对比较单一。
老师不太会回答我们的问题,一般都是上课,下课了我也不会去问老师问题,不懂的问题就自己想或者问班上成绩好的同学。
(二)功能性主体主观排斥(家长方面)
1. 教育意识薄弱
所采访到的家长中,大部分缺乏教育意識。
同龄的小孩都去上学了,所以我们也会把小孩送去上学,像他们这个年龄段就应该在学校待着,反正留在家里我们忙农活的时候也没空管他们。
2. 家庭教育空缺
当家长面对沉重的经济压力和繁忙的家务时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
有时候连去接她放学都没有时间,也很少有功夫去辅导她的功课,只有靠她自己在学校刻苦学习!
(三)原因分析总结
儿童基础教育的缺失从访谈来看可以归结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为学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使得孩子在课程这一方面就落后于国家平均的教育水平,老师数量少,学生数量多,师资力量无法满足正常的教育需求;家庭教育环境,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家庭教育无法满足,且部分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无法支持孩子继续教育的需要。国家相关政策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地区,当地政府只能出台临时政策来适应当地具体的教育现状。同时从功能性排斥方面,儿童自身的心理认同,与其他孩子的交往时感受到自身与其他人的差异。
三、政策建议
(一)健全工作机制,有效分配资源
设置一项专门针对跨国婚姻家庭儿童的生活补助,给予类似临时身份证这样一个在中国居住期间的“临时户籍”。设置心理健康室,建立心理健康工作小组。组织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联谊活动,设置下乡小组,引导人民正视他们的存在,不欺负、不排除。
(二)完善村落功能,切实关照儿童
推进村落的跨国婚姻家庭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工作,把该群体列入村落公共服务的重点对象,在社会低保、帮困助学、提供劳动机会方面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倡导家庭支持,充分提供机会
跨国婚姻家庭的父母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支持孩子的教育,家长也应该和学校更多的交流,与当地保障机构密切的交流。学校可以设置家校联系沟通的“联系本”或者是定期进行电话沟通。
(四)树立正确观念,科学改善心理
该群体在融入群体时,应该摒弃“不一样”心态,从自己的小家庭、小圈子中走出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心理,积极的去融入,学习通用的语言,逐渐改变“分拨玩”的现状。同时,可以积极的与老师,学校,家长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诉求。孩子们应该利用学前班学习语言的机会,认真的学习语言。
参考文献:
[1]许典利.教育发展研究[D].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09.
[2]王自坤.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2015(08).
[3]周建新,中越边境跨国婚姻中女性及其子女的身份困境[J].思想战线,2008(04).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