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如灯盏 穿行青山林莽间

2017-09-08 02:12王宏波
奋斗 2017年15期
关键词:林区散文林业

■ 王宏波

不忘初心如灯盏 穿行青山林莽间

■ 王宏波

吴宝三,一位从大森林走上中国文坛的著名诗人、作家,林业文学的领军人。先后获得《人民文学》报告文学奖、孙犁散文奖和黑龙江省第一、二、四、五、六届文艺奖等。从1960年踏上文学之路,由青春勃发到硕果满枝头,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征途。现在,虽已年逾古稀,但激情仍在涌动,栉风沐雨,笔耕不辍,一篇篇作品、一本本文集无不在向读者述说着不尽的大山情怀,描绘着林区火热的生活,传递着时代前进的声音。从他那些饱含深情的篇章里,我们可以品味、寻找着吴宝三的人生和文学轨迹,清晰地看到了他那些已经消失在岁月里的过去和正在讴歌未来的现在。

远行带着故乡

这是吴宝三一本描写乡情的散文集,一部作者心灵深处“过去时”记忆的诗意闪回。你会看到在呼兰河蜿蜒流过的兰西县榆林镇那里的土地、人们和风俗。

而我要说的是吴宝三高中毕业,就带着“故乡的云”走入了小兴安岭深处。那时“三年自然灾害”刚刚结束,国民经济还处在调整时期。粮食供应不上生活困乏,但人们的精神昂扬积极奋进,为了祖国林产工业的快速发展忘我地劳动,使铁力这座小城有了灵魂。

吴宝三和工友们在基建工地挑砖运沙,体会着劳累、饥饿和自由、快乐。这些使他的内心深处常常涌动起一种激情,要为这火热的生活、劳作的人们唱一曲美好的赞歌。工地,在他的笔下如火如荼,一些场景和一些人物活脱起来。1964年初冬,他创作的短诗《上工》发表在《东北林业报》上:“脚步震落满天星,大路起歌声,早霜衬出蓝工装,走来一队架子工”“练得筋骨硬,练得双脚轻,曙色中,地平线上闪刀影,红日出,脚手架上飞雄鹰……”他的诗抒发了林区建设者的青春和热情,以及他们对林区新生活的歌唱。接着,《东北林业报》用半个版发表了他的组诗《春潮曲》。

他的诗作引起了诗坛的注意。1965年的初春,他接到《黑龙江日报》副刊部的来信“……想请您写一首抒发工人阶级情怀的诗作”……从什么角度来抒发林业工人的情怀?他的眼前浮现出千里兴安万里林海和那些不怕艰苦甘于奉献的林业工人,特别是把一条条公路开拓进大山腹地林海深处的林业筑路工人。这些不正是代表林业工人阶级的高尚情怀吗?他激动,他欣喜。不顾一天的劳累,趴在大通铺上,伴着工友们香甜的睡梦,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写出了一句句一行行赞美林业筑路工人的诗章。不久,《黑龙江日报》副刊“百花园”发表了吴宝三的组诗《筑路短笛》。他在诗中写道:“工地醒来早,晨风编战歌”“打钎声,震山壑;号子声,飘四野。林区节令虽早春,人心却比火炭热……”这些豪迈的诗句,描绘了林业工人的情怀,也表达了他对林业这个故乡的情怀。

吴宝三,走进北大中文系读书、走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记者;再到地处辽西的兴城,又回到哈尔滨;从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他怀揣着林业这个故乡,书写真情。《大海中的月亮》这本窄窄薄薄的诗集是大海的恋歌,也是新时代的赞歌。他在《诗潮》上发表了依恋自然的长诗《我深深眷恋的土地》;在《丑小鸭》上发表了诗歌《一棵阔叶树的自述》;他写作的一系列林业人物散文,为林业人的业绩树下了丰碑;他创办了《大森林文学》,为讴歌林业培养了一批批的歌者……

林业、森林,绿色、生态,是他文学创作不竭的动力和源泉。他书写着人对于自然的膜拜。

《此情未被风吹去》,这是吴宝三的又一本散文集。情,是一种心理状态。而他的情是一种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一种历史的回眸,对于一种未来美好的期盼。吴宝三在他的诗歌、散文等作品中,始终以一种脉脉的深情注视唱诵着自然、社会、人生。

近十数年,吴宝三开始由诗歌转道散文创作,并在很短的时间进入了高产期,陆续出版了《未名湖畔岁月》《马永顺传》《远行带着故乡》《瓜园远去的背影》《叶述年华》等,有的作品屡被《作家文摘》《报刊文摘》等转发,有的被译成英、法、日文等在国外发表。

他的散文都浸着浓浓的情。在散文《冬季》里,他以真情刻画了一位深明大义、正直泼辣、嫉恶如仇、刚烈威严、敢爱敢恨的母亲形象。她能够抬钱为“我”的堂兄娶妻,也可以因堂兄不回来参加叔叔的葬礼却在挨饿时来讨“口粮”而怒不可遏当众对其斥责;她能够在长兄参加抗美援朝临行前异常平静坚强地说:“你去吧!”却也在儿子每次离家后默默地站在路灯下,手拄树枝目送;弥留之际还惦着让儿子用她攒下的钱请发送她的大家吃顿饭……他塑造的母亲形象有着作者的深情,融进了北方的魂魄、气质和风骨。在散文创作中他不是将生活和感情直白地合盘托出,而是将情置于心灵的滤动、浸泡和整合后再展示出来。散文《生活最底层的人》中,他平缓地讲述了一位辽西农民的生活窘迫、真诚、痛苦等。在看似平淡中滤去了繁杂的情感,只有对老怀“家庭酸甜苦辣”所寄寓的同情,在平淡中塑造了一个辽西农民的形象。

吴宝三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文如其人。他的散文常有怡情呈现,每读会令人捧腹大笑的趣闻。散文《怪才诗人鲍雨冰》:“一位诗友冒雨去看他,炒菜没有干烧柴,他竟把炕沿劈了,炒了两个菜喝酒。”更富有戏剧性的是鲍雨冰在兴城林业疗养院,感谢林业部副部长张世军的故事。他“煞有介事道:‘我向您汇报一个事,说完就走。’张部长有些不悦地说:‘你说吧!’鲍雨冰郑重其事地说:‘我代表大兴安岭130万人民,强烈呼吁您出任林业部长。70岁可以当部长,您才60岁多呀!’弄得张部长哭笑不得,只好道:‘不要瞎说。’接着指了指沙发,‘你坐下吧,我们聊聊。’就是在这样的场合,鲍雨冰仍没有忘记喝酒:‘张部长,我不喝茶。咱们俩喝点酒咋样?’从此,张部长才真正知道了大兴安岭有个诗人怪杰鲍雨冰,啥诗都能背,喝酒斤八不醉。”短短的几笔勾勒出鲍雨冰鲜明的个性,并在读者的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

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评价吴宝三的散文:“笔墨很活,人物音容笑貌跃然纸上。”他的散文,人物林林总总大约百余人,而每个人物作者注重运用细节来刻画,使之都有鲜活的个性和自己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在散文集《未名湖畔岁月》中,北大那些享誉中外、学富五车的教授学者,在他的笔下形象各异。其中的川岛,他的敲钟,他的送信,他的矮壮的身体,他的红晕的脸堂……都为读者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写普通人的散文,那些善良的,那些一时走火入魔的人,也都是栩栩如生地立在读者的面前。《王老科长》中,王老科长的智慧和临危不乱的气度在我的心中刻下了记忆。而《那年,那月》中,在“文革”时期的造反派付大下巴,那些经典的语言让人听后啼笑皆非:他曾得过肺结核,为了治病,“就在自家房后种了两垄菠菜,每天蹲在地里吃菠菜叶,吃了一春天,肺结核居然吃好了,肚子里吃出了虫子,再吃打虫药。他总结经验说:‘这就叫抓住主要矛盾!’”“‘什么是宣传呢?宣传就是造谣。’在场的人瞠目结舌”。

在他的笔下,这样的人物是如此的鲜活灵动。这里,无不凝结着吴宝三的情——热爱的!谴责的!痛惜的!感慨的!

大森林,我深深眷恋的土地

这是2016年11月16日,吴宝三发表在《黑龙江林业报》“园林春”副刊上一组诗的标题。《远行带着故乡》《此情未被风吹去》,吴宝三的故乡、吴宝三的此情,都因了黑龙江大森林而“终于和大山树木融合在一起,在绵延的兴安岭落户生根!”

1991年,全省森工系统正处于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的境况,为了振奋职工群众精神,坚定信心治危兴林,省森工总局党委在恢复了停刊二十几年的《黑龙江林业报》后,准备创办《大森林文学》。办与不办?在党委会上展开了争论。时任党委书记余弘达说:治理“两危”需要舆论引导,也需要文学的照耀和陶冶!并决定将吴宝三从兴城调回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担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大森林文学》主编。

他在办刊中突出体现生态文化的前卫性,倡导“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创作方向,在刊物上发表了一批反映林业、林区的极具大森林风格的文学作品,培养了一大批林区的文学作者,展示了黑龙江国有林区在新时期的群体形象。在这段时间,他“为家园弹奏一支歌吧,清风徐来,拨动小兴安岭这把,巨大的竖琴”“唤醒伐木者放下手中的板斧;弹奏林区人的无私奉献,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献了青春献子孙。”他把精力投放在生态保护这个主题上,主编了《美丽富饶的黑龙江》和十卷本的《大森林文丛》,讴歌并咏叹自然界多样性的美丽与缺憾,赞美林区人民治危兴林、自立自强的奋发精神。

马永顺,闻名全国的劳动模范,新中国林业工人的骄傲和楷模,曾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2年,他离休后不忘周恩来的嘱托:“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主动要为大山“还债”,要在有生之年为小兴安岭栽下36000棵树,还下他一生采伐的36000棵树。

吴宝三感受到马永顺精神的光芒,这不正是国家所需要的吗?他和曹锋开始了《马永顺传》的创作。在那些时日,吴宝三怀着“大森林的情结”,不舍昼夜,挑灯夜战。在写作中突出鲜明的地域性和东北林区的自然风物特色,更是突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其前瞻性、导向性。终在1996年完成这部普通林业工人的传记,在全国各大报刊连载,有的还配发了编者按或评论员文章,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全书。《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派记者再次采访报道马永顺的事迹。

1998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视察黑龙江抗洪时,吴宝三以森工总局的名义,撰写了关于马永顺五千余字的事迹材料。朱镕基在接见马永顺时说:“你这一辈子干了两件好事。当国家建设需要木材时,你是砍树的劳模;当国家需要保护生态环境时,你是栽树的英雄。我们都要向你学习。”这部书获《人民文学》报告文学奖,获得黑龙江省首届文艺精品工程奖。

这几年,他仿佛要回归诗人的本色,重又挥起手中的笔,饱蘸森林的绿色,面对群山林海放声歌唱。他在散文诗《我的家园,大森林》中,以澎湃的激情写道:“我的家园,神奇的东北亚大森林”“山涛奔涌,林海滚滚。‘突噜噜’,三三两两斑驳的飞龙鸟和怔怔的獐狍嬉戏;笑眯眯,三五成群优雅的梅花鹿温柔地望着游人;千万缕阳光在林间筛下淡蓝色的细雨,似一首首抒情诗,又似一幅幅水墨丹青画,多么静谧,多么和谐而温馨”。今天,他在同一命题的诗中,仍高声唱道:“我的家园,神奇的大森林。层层起伏的山峦,宛若变幻的调色板,红如霞黄如金青如黛绿如茵,从夏到秋,从冬到春。”

大森林是他一生的眷恋。吴宝三走入林区,深入生活,2014年4月1日国有林区停止商业性采伐,他在《走出森林》中放歌:“我要继续开拓,用握过油锯的手,扛过板斧的手,驾驶过运材车的手,去开拓一条新路——把对大山的爱恋,缀满未来的绿荫。”他和《造林队伍进山去了》,“春风,蘸着太阳的颜色,在大地的宣纸上,绘一幅水墨丹青画。冰灵花探出头,扬着稚气的笑脸张望,在料峭春寒里,追着没有尽头的足迹,为的是,配一首关于希冀的诗……”

不辞长做山里人

这是吴宝三在去北京参加全国第九次作家代表大会前夕,在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举行的座谈会上发言稿的题目。他写道:“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吹响了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的集结号。我这个老兵,几次与知名作家一起,重走林区路,深入局、场、所采风,创作发表了一批反映林区生活的文学作品”,我“回到大森林,如鱼得水,进入创作状态,游刃有余”,我要“扎根黑土地,心系大森林,不辞长做山里人。”

新的征程,新的使命,他将奋力前行。他在发表的《京华来去——全国第九次作家代表大会散记》中,回忆了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的情景,他满怀信心地写道:“我们不无理由相信,神州大地必将迎来百花绽放的满园春色。”

他说:“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这对我们每一位文学工作者 提出了任务和目标,我虽已是七十古稀之年,但我有一腔的热情和热血,要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文学作品。”吴宝三,不忘初心,在文学的征途上继续跋涉,向着文学的高峰前进。

(作者系黑龙江林业报社长、总编辑)

责任编辑/张博zhangbo@fendouzazhi.cn

猜你喜欢
林区散文林业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吕梁山林区白皮松育苗技术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land produces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国有林区发展林下经济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