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口语语体反问句的特点及功用解析

2017-09-08 07:59孔建源
山东工会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语体教程礼貌

孔建源

汉语口语语体反问句的特点及功用解析

孔建源

(山东大学 文化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

反问句是汉语口语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不易掌握和准确使用。反问句在汉语口语语体中的使用很大程度上依赖对话语境,并受到汉文化内敛、含蓄的处事哲学的影响。通过语料研究,可归纳出口语体反问句的某些使用特点和规律,一是多有习用化的反问句;二是反问句的判定受语境的影响较大,口语体反问句中有些句法结构可以兼顾疑问用法,但有些句法结构则不可以。此外,汉语反问句作为交际策略的运用,既可以间接地表达负面意图,降低交际的负面情绪,还可以具有表达谦虚客气、拉近交际双方的距离的正面积极作用。

汉语反问句;口语体;对话语境

语体是语言的功能变体,是在交际中以达到一定交际目的多种语言手段的集合,受语境的强烈影响,语体的各个类型间并无绝对明显的界限,而更像是一种连续统,不同的语体类型分属这一连续统的两极,其中间地带即难以明确区分的模糊地带[1]。口语语体即是这样一种与书面语语体相对的语体类型,不同于书面语体的较为固定、标准的句式结构,口语语体的句式结构松散且灵活多变。口语语体有其随意性与自发性,按照语体作为连续统的观点,口语语体分为三种类型:谈话体,讨论体,演说体。谈话体是口语语体最为典型的状态,而演说体则是这一语体连续统的最不典型的口语语体形态。典型的口语语体常见于非正式的日常交际场合。

反问句是在日常交际中出现频率很高、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或是否定意义的句类。对反问句的研究多集中在修辞学、语法学、语用学等领域,以往的研究多以静态单句为研究对象。同时,反问句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难点,恰当使用并且准确理解反问句,不仅需要掌握反问句的基本句法结构,还需要了解反问句在汉语语境交际中的使用特点。

学术界对反问句的定性一般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是着眼于反问句的形式特点,将其归为疑问句的一种;二是关注反问句多样的假性疑问功能,视反问句为修辞手段的一种。由于反问句丰富的表达形式与多样的话语功能,使其在口语语体中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在书面语体中的使用频率。胡孝斌曾统计过话剧《雷雨》中的反问句,在短短七万多字的剧本中竟出现313个反问句[2],如此之高的使用频率,足以说明反问句在口语语体中的重要性。

由于反问句在口语语体中的频繁使用,对其的分析和理解就不能只局限在静态的、单一维度上,而应该涉及更多有关语境、心理、文化等因素。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 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从人类自身与语言、社会和文化的关系的角度出发,提出语言的使用者需要根据交际的环境不断选择交际语言的手段,以达到交际意图,并在此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顺应理论[3]。他认为,所谓交际,就是受到语言环境或者对话者本身的心理因素等的影响后,不断地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在交往中去选择不同类型语言的过程。说话者不仅需要选择语言的形式,还需要选择交流的策略。这样的选择在不同的交流阶段都有体现,比如选择合适的句型、语言变体、语调、重音等。这样的语言选择,有可能是单独发生,也有可能是多种选择同时发生。这种选择无论对说话者还是倾听者,都是必需的。因此在口语的交流中,语言的选择既作用于语言的输出过程,也作用于语言的理解过程。

基于对维氏语言顺应论的理解,本文重点关注反问句在口语语体、尤其是对话交流中的使用及使用特点。为此,笔者转录了三类语料:生活中的谈话录音;收视率较高的综艺性节目;收视率较高并反映现代人生活的都市电视剧。拟从这三类语料中观照反问句在口语语体中的使用情况。

一、口语语体反问句的主要类型

按照学界通常标准,反问句可分为四类[4]:

1.特指类反问句:由疑问代词构成的特指疑问句形式的反问句,可以细分为:“什么”类反问句、“谁”类反问句、“哪”类反问句、“何”类反问句、“为什么”类反问句、“干什么”类反问句、“怎么”类反问句、“多少/多/几”类反问句。

2.是非问类反问句:“难道”类反问句、“以为”类反问句、“不/没有”类反问句、“还/又”类反问句、“V得C”类反问句。

3.选择型反问句分为以下三种:前项否定类反问句、后项否定类反问句、全项否定类反问句。

4.正反问类反问句:前项否定类反问句与后项否定类反问句。

但在日常口语的使用中,除了上述四类,以下几类反问句的出现频率也很高,并且衍生出固有的用法以及语义,在这里姑且看作是习用化的反问句。

1.“有……的吗”类反问句:以“有+(人称代词)+这么/那么+VP(动词短语)+的吗?”这一形式出现的反问句,用来表达对对方的否定。例如:

童佳倩:就是因为他们是你爸,是你妈,是你奶奶,这要是在外面,我早就骂街了我,有这么欺负人的吗?

(选自《裸婚时代》第二十集)

2.“好意思+吗”类反问句:这类表达的反问语气一般较重,常用来表达对对方语言或者行为的否定以及强烈不满。例如:

童佳倩:他没事吧?他问你借钱。

刘易阳:我说你都得笑,我说你眼睛瞎了你问我借钱,你好意思问我借钱吗?

(《裸婚时代》第十集)

3.“能”类反问句:疑问句中有“能”可以表示对能力的询问,在口语中也常常构成反问句,表示“不能……”,例如:

童妈:我听见杜毅跟她说啦,说她喜欢佳倩,还要跟她结婚呢。

童爸:真的啊?你没听错吧?

童妈:千真万确,这事儿我能听错?

(《裸婚时代》第二十七集)

4.“也”类反问句:通常是用来加强语气或是表达责怪之意,例如:

童佳倩:是,您这个是得好好算算,您吃点凉菜,我超市买的。

童妈:超市买的凉菜也能吃啊?我发现你买东西也是,好赖不懂啊?

(《裸婚时代》第二十四集)

5.“就”类反问句:“就”在口语体反问句中常用来加强否定的语气。例如:

刘易阳:闹了半天是想孩子了。这心里闹腾啊。这事儿简单,明天我去找童佳倩,我跟她商量商量,然后让她把孩子送回来,在咱们家住几天不就完了吗?

刘爸:住几天就行了?要回来彻底就得给我回来。

(《裸婚时代》第二十九集)

6.语境类反问句:一些句子如果单独理解,也可以当作疑问句来看,但是放在语境中,就要变成反问句来理解。之所以需要变为反问句来理解,不仅与语境有关,与句中一些词汇的使用也有关系,一般用来表达讽刺、批评,语气较为强烈。例如:

同事魏:你听我说,我做这些不是为了别人,就是为了林琳。只要我能在这个城市站住脚,我就能把林琳接来,和她生活在一起,可是现在呢?我连个安稳的房子都没有,房东让我搬家我就得搬,我拿什么给她幸福呀?!

童佳倩:你觉得人家在乎这些吗?

(《裸婚时代》第二十五集)

7.重复类反问句:通过对说话人话语中一部分词语或者短语的重复表达自己的不赞成或者否定。例如:

3号女嘉宾:我想给男嘉宾一个建议,就是,如果我喜欢一个男生,我想让他带我去约会的话,我希望就是去我之前或者他之前念过的高中或者是大学,去里面走一走,或者是一起追忆当时那种灼热年华,最好是下把雨。

孟非:灼热年华?!

(《非诚勿扰》第2013年3月23日期)

通过对以上诸种口语语体反问句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典型的口语体中反问句的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汉语口语体反问句中多是习用化的反问句,这些习用化反问句的形式在日常使用中基本已经固化,有固定的语义和使用场合。二是反问句的判定受语境的影响较大,口语体反问句中有些句法结构可以兼顾疑问用法,如语境类反问句;但有些句法结构则不可以,如“难道”类、“凭什么”类反问句。

通过对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口语教程》系列口语教材 (共九本)的考察,在其中抽取了241个口语体反问句的句子,其结构类型统计如下:

表1 汉语口语教程中反问句的类型

从表1中可以看出特指类反问句在汉语口语系列教程中出现的比例最高,共120句,占教程中反问句的49.8%;其次是是非类反问句,共89句,占教程中反问句的36.9%;正反问和选择问出现的比例最小,其中选择问在教程中的数量为0,正反问也仅有4句,占教程中反问句的1.7%;其他类反问句共28句,占教程中反问句的11.6%。

从级别上来看,中级教程中反问句出现的比例最高,共133句,占教程中反问句的55.6%;初级教程中反问句出现65句,占教程中反问句的27.2%;高级教程中反问句出现的最少,共41句,占教程中反问句的17.2%。

另外,从表1中也可以发现,初级阶段的反问句基本涵盖了教程中所有类型的口语体反问句,但是在中级和高级教程并没有全部涵盖这些类型。初级1教程中就已经出现了如“你不是正在喝汤吗?”(初级1第二十二课)、“那还用说!”(初级1第二十四课)等。初级阶段教程中出现的反问句的种类要远远多于大纲的要求,难度也要高。这体现出了反问句作为常见的普通用语的重要性。

二、汉语反问句作为交际策略的运用

顺应理论认为,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通过变异性、顺应性和商讨性三个策略,以确保说话者可以选择合适的语句来推进对话的正常进行。那么,在什么样的语境中,对话者才会使用反问句呢?反问句又为什么能达到推进交际进行的目的呢?在汉语言文化语境的影响下,反问句又会在交际中呈现出怎样的状态?

影响交际者使用反问句的因素主要来自于社交因素及心理因素。通过对已搜集的语料中对话双方关系的考察,发现使用反问句的双方大多都存在一定的社会地位的差异或者角色力量的不对等现象。在这样的不对等之中,如若出现争执或是不同意见,那么反问句的使用在其中就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和推进交流的作用。

1.间接地表达怨责类意图。批评他人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是一件很有风险的事情,因为双方都有可能面临丢“面子”的危险。如果拿捏不准批评的度,就容易产生不良的沟通效果。假如对话者之间有着差异较大的阶层等级或者是两人为某种较为亲密的社会关系,为了维护自身和对方的“面子”,说话人则必须使用合适的策略去减少批评的消极影响,从而保持两人关系的平衡。而反问句就常常用来充当缓解冲突的一种沟通交际的手段。

2.间接表达嘲讽、鄙夷的意图。说话者的消极情绪可能会影响一次成功的交流。当讽刺、鄙夷等通过反问句的形式间接表现出来时,这样的表达方式可以削弱、掩盖其中不礼貌的部分。

3.间接表达辩驳类意图。当交谈者双方的想法或是认识不一致的时候,就会存在潜在的面子威胁。这时说话人可以借助反问句的反问用意来缓解交谈中的冲突与威胁,维护正常的人际关系。

4.降低劝说类语用用意的力度。含有劝说类语用含义的句子,如“阻止”“催促”“劝阻”等在交际中的主要功能就是希望听话人能够接受说话人的劝说,如若使用不恰当,就容易催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威胁对方的面子或者是不礼貌等。为此,说话人可以选择反问句来降低这种驱使的语用力度,这样既减少了负面影响,维护了交际双方的人际关系,又可以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

从以上几种反问句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在日常交际对话中,在语言策略的选择上,反问句作为间接的表达方式,往往替代消极情绪的直接表达方式。反问句的出现时常意味着不礼貌状况的改善,强烈情感的缓和,又或是维护对话双方的“面子”。另外,反问句还可以用来表达“赞扬”“谦虚”“恭维”,可使对话者产生愉悦满足的感受,从而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提升。

1.表达谦虚、客气。中国人在交际过程中倾向于追求和谐、谦虚内敛、温文尔雅的交谈效果,因此,在表达谦虚、客气时,往往会借助反问句来消解直接接受对方好意所可能带来的傲慢与自大。如汉语中表达谦虚、客气常说的:“哪儿有这么好呀?”“来就来吧,还带什么东西呀?”等句式。

2.拉近交际双方的距离。在汉语的交际中,一些反问句通常被放置在语句的末尾,用来引起对方的共鸣,以拉近交际双方的距离。如“你说是不是?”“您说对不对?”等是非类句式。

但在笔者选取的语料中,反问句还常常出现在争吵或者辱骂的语境中,这就会产生一种误解:反问句的使用会与“不礼貌”挂钩。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汉语充当着主要载体,但是汉语习惯与别的语种存在较大差异,反问句广泛使用的语义差异是外国人不太能理解的语言特点之一,有时在对话中使用反问句会让听话者感觉到不礼貌。例如当对中华文化不熟悉的人去朋友家做客时,听到“你还买什么礼物?!”,会以为这是一种对自己行为的否定,会觉得对方很不礼貌。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作如下解释:“礼貌”作为人类的行为规范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及文化内涵,同时也是各个民族的共性。但在中华文化中,委婉、曲折地表达是交流中十分重要的要素,也是保持礼貌、维护“面子”所必不可少的方式。因此用反问句表达客气、谦虚等礼貌的含义在汉语中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表现出汉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一种谦虚内敛、温文尔雅、追求和谐的行为哲学。在沟通交际中使用反问句,其主要作用是确保交流者在保持“礼貌”和“面子”的情况下,间接且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消极情感,因此这也就决定了在汉语语境下利用反问句来表达不礼貌的情况较多。但对于外国人来说,由于无法准确把握使用不同类型反问句所表达的反诘程度的深浅,所以常会误解反问句所带来的语用效果。

三、结语

口语体反问句结构与功能都较为复杂,其表现的语义又特别丰富,不同反问句语义差异明显,而同一反问句由于使用场景不同语义可能相反,这种情况在母语环境中是通过常年积累和不断体会慢慢区别开来的,但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则可能成为一个难点甚至是障碍。由于在日常交际中使用汉语反问句可以有效缓解冲突和矛盾,因此,要使反问句被普遍接受且能正确理解其含义,不但需要通过反复强化语用训练以仔细分辨其功能、考虑语境的作用,还要从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角度深刻理解,最终达到能够灵活运用反问句为交际服务的目的。

[1]丁金国.语体风格分析纲要[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9.

[2]胡孝斌.反问句的话语制约机制[J],世界汉语教学,1999,(1):

[3][比]耶夫•维索尔伦. 语用学诠释[M].钱冠生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4]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郭伟宏)

H146

A

2095-7416(2017)04-0097-04

2017-05-26

孔建源(1988-),女,山东曲阜人,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2014级文艺学专业博士在读。

猜你喜欢
语体教程礼貌
融合计算思维的国外项目式创客教程分析——以微软micro:bit CS教程为例
挽碧制作教程
当诚实遇上礼貌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小猴买礼貌
高效渲染教程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暗恋是一种礼貌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