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星瑶 尚芸先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28
先秦儒家人性论初探
郭星瑶 尚芸先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28
人性论问题是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论题,同时人性论也是先秦儒家的伦理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的先秦时期的各种儒家关于修身,治国,齐天下的理论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得来的。因此人性论问题对于我们了解先秦儒家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先秦儒家人性论最早是由春秋末年的孔子提出的,到了战国时期,对于人性论的研究成为了当时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儒家的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就是在此种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对于人性论的研究,首先要着重对于人性论产生的背景进行分析和解读,任何思想的产生都要受到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随后对于儒家人性论的两大代表人物,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进行分别论述,通过对于两者人性论内容的讨论从而对两者的人性论进行比较,分析两者为何在人性论方面有着如此大的分歧。通过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虽然两者的人性论看似是相悖的,而其实他们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人性论问题对后来的哲学家也有重要的影响,结合西方哲学家对于人性论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中西方人性论具有相似性。人性论的发展在整个哲学的发展过程中都占据的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人性论的探讨对于当代社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性论一方面滋养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性格,同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人性论;孟子;荀子;性善;性恶
(一)孔子人性论背景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他也是第一个提出人性论问题的哲学家。孔子处在春秋末期,尽管那时候礼崩乐坏的状况已经开始在整个社会弥漫开来,但是西周所建立的原有的礼乐制度所造成的巨大影响仍然没有消失,因此,在孔子所处的时代,人性论问题还没有成为各位学者所讨论的重点问题,孔子虽然对于人性论问题有所涉及但是涉及的也并不多,但是,既然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的人性论观点就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
(二)孔子人性论内容
孔子的言论几乎全部记载在《论语》之中,因此在《论语》中讨论人性论的言论只有两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①以及子贡对于其老师孔子的评价:“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支烟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②因此从子贡的这一句话中我们可以得知,孔子是很少谈论人性问题的,也与前文所述相对应。
所谓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朱熹在其四书章句中是这样解释的:“此所谓性,兼气质而言也。气质之性,固有美恶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则皆不甚相远也。但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于是始相远耳”③并且朱熹还引用了程颢程颐两兄弟的话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观点:“此言气质之性,非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则性即是理,理无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④在这里,突出的表现出理学家的特点。以张载为开端,张载从“太虚即气”出发,认为人的性是由先天存在的太虚本性和后天所受的禀受之气所形成的,张载将两种气进行了区分,前者被称作“天地之气”,它是善的来源;后者被称作“气质之性”,它是恶的来源。随后的哲学家二程和朱熹也都继承了张载的这种观点。他们也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所以朱熹对于孔子人性论的解释也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展开的。
孔子的人性论的提出不得不将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联系。在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孔子仍对周朝所建立的礼乐制度倍加推崇,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又认识到这种制度在当时已经陷入困境,因此,为了稳定愈加混乱的社会秩序,孔子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将“仁”引入自己的哲学体系之中,“把原来的僵硬的强制规定,提升为生活的自觉理念,把一种宗教性神秘的东西变而为人性之常,从而使理论规范和心理欲求融为一体。”⑤将其看做其整个哲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此后,孔子的所有理论几乎全都与“仁”相联系。
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句话中,孔子既强调了人们之间的本性是相似的,又强调了“习”的重要性。一方面,孔子将与生俱来“仁”与“性”相对应,因此人们的人性都是相似的,“仁”都是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的。另一方面,孔子又强调了后天“习得”的重要性。“习”主要是指两个含义:一是指反复实践,反复温习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二是指受到后天影响。前者是从主动的方面来解释,后者是从被动的方面来看。
因此通过上面的论述和解释,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人性论除了将人们之间的性是具有相似性的,人天生就具有仁爱的品质,孔子还强调了后天的影响,一方面我们受到后天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经过反复的实践和温习之后,许多事就会变成一种习惯而存在与我们的脑海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孔子没有对于人性论作出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但是他的人性论思想却对后来的思想家研究人性论问题提供了有利的借鉴,之后的儒家后人都是在孔子的人性论的基础上来发展自己的人性论的。
在孔子之后,第二位在学术上颇有建树的就是孟子了,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仁爱的思想,另一方面有对孔子的思想又做出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对孔子的人性论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挥和解释,提出了他的“性善论”的观点。
(一)孟子人性论背景
在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分成许多不同的类别。“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⑥孟子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派别。孟子生活的时代与孔子有所不同,战乱纷争,社会动荡不安,礼崩乐坏,“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⑦在孟子的时代,很多其他的哲学流派逐渐壮大起来,影响不断扩大,“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⑧孟子竭力的批判杨、墨的言论,认为其言论为邪说。孟子的人性论思想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发展起来的。
(二)孟子人性论内容
孟子在孔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他认为人性本善,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首先将人性做出了区分,他认为人既具有自然的一面,又具有社会的一面,在这里,当他讨论人性论问题的时候还是着眼在社会性这一方面,并且孟子认为人的社会性就是使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方面。孟子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善端”,他说:“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⑨孟子认为我们需要用心涵养这“四端”,但是这“四端”和“仁、义、礼、智”仍有较大的距离,因此虽然我们先天就具有这四种善端,但是我们仍然需要付出后天的努力,才能真正的做到仁义礼智。在孟子提出其人性论之后,告子就对其人性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提出了“性无善无不善”的人性论思想。他认为“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⑩在这里告子认为,性是没有善恶之分的,性的善恶受到了后天的影响,因此是由后天决定的,在这里,告子的人性理论显然受到了孔子人性论思想的影响。
孟子的人性理论,对后来荀子的人性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孟子的人性论受到了各方的质疑和抨击,但是这却对其人性论并没有多大的破坏作用。很快,孟子的人性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逐渐成为了儒家的正统思想。
在孟子后,很多年儒家都没有出现过影响深远的思想家,直到荀子出现。荀子出现后,对于孔孟的理论又进行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挥,荀子最为卓著的观点就是他在孔孟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性恶论”思想,对于后世人性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荀子的认为人的本性就是恶的,但是可以经过后天的学习由恶变善。他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的本性就是恶的,而所谓的善不过是人们的假象而已。但是这并不代表人性就是不可改变的,荀子认为人们要想去恶就善,就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人性。荀子重上礼制和法律,他认为这两种外在力量就可以很好的使人们去掉心中的恶端,从而不断地趋向善。
在这里孟子和荀子看似水火不相容,一位是崇尚“性善”,认为人生来就是善的;一位是崇尚“性恶”,认为人天生就是恶的。但是,其实他们之间有着共通之处,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人生下来就具有善端,但是要想真正做到“仁、义、礼、智”还需要后天的努力才能达到,需要“反求诸己”,不断挖掘自己的内心之中的“善端”;荀子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恶的,人性之中的善都是假的,但是,荀子并不承认人性始终都是恶的,他强调人们通过借助外部力来去除人性之中的恶,从而达到善。由此可见。孟子和荀子都非常重视后天的影响,而并不是仅仅只着眼与先天的存在。
荀子的人性理论不同于孔子和孟子的人性论,一方面他创新性的提出了“性恶论”,另一方面他也继承了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同样注重后天的影响。荀子的人性理论对于后世人性理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尽管孔、孟、荀在人性论方面存在这许多分歧,但是他们之间也有许多的共通之处。
(一)儒家人性论之异
孔子主张人性在出生之时是相似的,并没有很大的差别,人们在人性论上的差别主要是受到后天的影响,一方面,我们不断地实践和温习,重复使得它成为一种习惯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另一方面,我们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而为之做出改变。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提出的人性论,他的人性论是以“性善论”为基础,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具有“四端”,这四个善端是我们更加趋向于“仁、义、礼、智”四种德性,但是毕竟这四种善端的具有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已经具有了“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因此,我们必须不断的反省自身。从自身来扩充,从而才能达到圣人之境界。
荀子是在对孔子和孟子人性论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前两者不同,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恶的,所谓的善人只不过都是假装的,但是他并不认为人性之中的恶是无法改变的,他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影响来使我们去除恶端从而达到善的境界。
综上所述,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孟、荀三者在人性论问题上是有一定的去别的,孔子主要讲人们之间的人性是没有很大的区别的,是具有相似性的;孟子主要讲人们之间的人性天生就是善的,我们只需要不断扩充它;荀子是与前两者最为不同的,孔子讲仁爱,孟子讲“善端”而荀子却讲性恶,认为人性本恶,所有的人性之善皆是伪善。因此在这个层面将,三者是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之处的。
(二)儒家人性论之同
孔、孟、荀虽然在人性论方面看似具有根本性的不同,但是在深层方面方面也具有相同之处。三者作为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本来就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在思想理论方面也会具有继承性。在人性论方面,尽管他们的善恶理论并不相同,但是三者的着眼点都是十分注重后天的作用和影响。
孔子在强调人性相似的同时,任然重视“习”的重要作用,重视后天的实践和后天环境的熏染;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承认人性之中就具有“善端”,但是他在承认人性之中具有善端的同时,也承认我们还需要后天对内心进行反省,不断的扩充自己的本心,才能做到“仁、义、礼、智”;荀子承认人性本恶,一切的善都是伪善,但是他强调后天法制和礼制的规范,荀子隆礼重法,通过法制和礼制的规范将人们的恶端去除,由恶变善。
综述,虽然他们在如何为善的具体方法上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却都重视后天的影响,强调后天的重要意义,尽管我们自身的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后天的作用不可忽视。一方面我们要承认先天作用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在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后天的作用在人性塑造上的重大意义。由此可见在这一方面,先秦儒家在人性论方面具有相同之处。
(一)先秦儒家人性论的理论意义
先秦儒家的人性理论对人性理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先秦时期作为中国哲学发展的最初阶段,这个时期的很多理论都在一定意义上对后来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范式,后来的哲学家都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继承和发展,从而提出新的理论和见解。
(二)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当代意义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仍处于社会注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快,基于这种背景下,我们的生活模式便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不管是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在思维模式上,这种转变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们越来越多的被利益所蒙蔽,人们往往只顾追求利益,却渐渐失去了自己的本心,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便开始违背道德,这种情况就造成了道德上的沦丧和缺失。
先秦古代的人性论对于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孟子的性善论为例,孟子强调人心本就具有善端,这就增强了我们追求善的自信心,在追求更高的到的目标上给予我们一定的精神动力;孟子强调我们应该反省自身,忠实于本心,不要被外物所蒙蔽,因此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修养自身的方法,尽管我们在物质生活上已经得到了极大地满足,但是在精神生活上却一直处在确实的状态中,因此我们要把目光放在自身内在的修养上,不要只顾利益的追求,而忘记了内心的反省。
时代都在不断的飞速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不断的与世界接轨,跟上时代的步伐,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不断的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博大精深之处,只有既坚持现代,又不忘传统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注 释 ]
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75.
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80.
③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76.
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76.
⑤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1.
⑥韩非著,陈奇献校注.韩非子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124.
⑦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210.
⑧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210.
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225.
⑩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246.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荀子.荀子[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6]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詹飞.先秦儒家人性论[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
[8]周孝进.先秦儒家人性论及其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D].闽南师范大学,2013.
B
A
2095-4379-(2017)25-0013-03
郭星瑶(1994-),女,汉族,河北秦皇岛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尚芸先(1993-),女,汉族,河北邢台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