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建浩
【摘要】 目的 比较研究不同溶栓方法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效果。方法 124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62例。观察组采用动脉溶栓对患者进行治疗, 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1周、2周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溶栓能够提高心源性脑栓塞的治疗效果, 降低患者脑损伤程度, 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关键词】 心源性脑栓塞;临床效果;溶栓方法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2.018
心源性脑栓塞在脑栓塞疾病中占60%~70%左右, 在脑栓塞中最为常见, 其栓子主要来源于各类心脏疾病。其主要特点是病情发展速度快、发病急, 如果不能及时诊治或错失最佳治愈时间, 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现阶段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方法是对患者进行溶栓。常见方法包括静脉容栓、动脉溶栓等。选择合理的溶栓方法对于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将本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24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比较采用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于本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24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纳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83例, 女41例, 年龄21~80岁, 平均年龄(56.78±11.93)岁。临床表现为眩晕、意识障碍等, 经临床诊断, 所有患者均为心源性脑栓塞, 排除有出血倾向性疾病、严重肝、肾、心功能不全或糖尿病史、颅内出血史、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发病时伴有癫痫发作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2例。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研究的方法和目的以及预期结果, 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 将100万U尿激酶(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 国药准字H44020647)与100 ml的0.9%氧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后进行静脉滴注, 持续30 min[1]。观察组给予动脉溶栓治疗, 在治疗前先对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确定栓塞位置以及栓塞程度, 并给患者全身肝素化。导管送至接近血栓位置, 将60万U尿激酶(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 国药准字H44020647)溶于100 ml的0.9%氧化钠溶液内, 进行推注, 60 min完成。通过DSA观察溶栓效果以及血管再通情况, 完成治疗。
两组患者溶栓治疗结束24 h后, 对患者头部进行螺旋CT复查, 给予患者扩张血管解痉、降低血液粘稠度以及防止感染等药物, 如:罂粟碱、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肠溶阿司匹林、抗生素等, 同时注意控制患者血压。
1. 3 评价标准
1. 3. 1 疗效评判标准 根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级法, 分为五级评估患者的活动能力。Ⅰ级:能独立活动, 无需帮助或指导;Ⅱ级:能活动, 但需指导;Ⅲ级:需要具体帮助方能完成活动;Ⅳ级:无活动能力, 必须依靠他人抬动或操持代劳;Ⅴ级:即指该项活动不适于患者[2]。显效:经治疗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活动能力达到Ⅰ级;有效:经治疗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活动能力达到Ⅱ级、Ⅲ级;无效:经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变化, 活动能力为Ⅳ级、Ⅴ级。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3. 2 神經功能缺损评价标准 使用NIHSS评分进行评价, 该量表中共包括意识、凝视、视野、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肢体共济失调七个评价维度, 评分0~45分, 0分表示无神经功能缺损, 1~15分为神经功能轻度缺损, 16~30分为中度缺损, >30分为重度缺损[3]。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071, P<0.05)。见表1。
2. 2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1周、2周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心源性脑栓塞是心脏附壁栓子跟随血液循环至脑动脉造成脑内血管阻塞形成的, 由于栓子阻塞血管, 导致对应的供血区脑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 而且多数患者发病前并未出现前驱症状, 发病急, 多数患者发病时症状在短时间内即可发展到最高峰, 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 但持续时间不会过长[4]。
李水仙等[5]在对不同溶栓方法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对比研究时, 将66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随机分为三组, 分别进行静脉溶栓、单纯动脉溶栓以及机械辅助动脉溶栓, 评估治疗后血管再通率、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Barthel指数优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以及死亡率。结果发现, 三组患者经治疗后的NIHSS评分、GC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辅助动脉溶栓和单纯动脉溶栓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以及Barthel指数优率均高于静脉溶栓患者(P<0.05)。本院选取124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进行分组试验,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分别进行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 经对比发现,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达100.00%, 高于对照组的82.26%(P<0.05), 且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1周、2周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李水仙等[5]研究结果相似。有相关研究发现[6-8], 单纯动脉溶栓的症状性颅内出血率明显低于静脉溶栓, 经病因分析发现, 由瓣膜性心脏病和黏液瘤引起的脑栓塞的颅内出血率、血管再通率以及病死率较高, 溶栓治疗是能够改善心源性脑栓塞的神经功能损害, 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自理能力。相关研究中发现进行静脉溶栓患者的死亡率要高于动脉溶栓治疗的患者, 静脉溶栓操作简单, 但容易造成为脱落的栓子脱落再次形成栓塞, 危险性高于动脉溶栓[9, 10]。
总之, 动脉溶栓能够提高心源性脑栓塞的治疗效果, 降低患者脑损伤程度, 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小宁. 不同溶栓方法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饮食保健, 2016, 3(14):171-172.
[2] 游文霞, 黎宏庄, 李国兴, 等. Solitaire AB支架取栓、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对比研究.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6, 15(1):20-25.
[3] 汪志忠, 黎红华, 武强, 等. 心源性脑栓塞100例临床分析. 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9):44-46.
[4] 丁彦博. 不同溶栓方法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有效性分析.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19):131-132.
[5] 李水仙, 郑维红, 庄晓荣, 等. 不同溶栓方法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对比研究.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4, 23(10):843-847.
[6] 李洪君. 不同溶栓方法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疗效比照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11):74-75.
[7] 刘晓永, 管志强, 李景亚. 不同溶栓方法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对比研究.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20):99.
[8] 王惠德. 采用不同溶栓方法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效果观察. 医学信息, 2015(30):71.
[9] 王翠, 杨柏松. 不同溶栓方法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对比分析.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 9(9):48.
[10] 李金星. 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疗效与安全性. 哈尔滨医科大学, 2010.
[收稿日期:2017-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