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代北京旗人作为清代独有的社会团体,形成了其自身独有的票友文化。北京旗人是票友文化的创造、宣传及传承者,票友文化也是北京旗人的部分精神文化的寄托载体。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了清代独特且具有魅力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清代;旗人;票友文化
清代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者本身少数民族的独特身份要求本民族旗人时时遵守八旗制度,除当兵及做官外,不得从事其他行业。北京旗人的业余生活及精神层面极其空虚,票友、票房因此而生,票友文化也因此传承至今。北京旗人的独特身份导致了票友文化内容的特殊性,票友文化也为北京旗人的文化传承提供了方式。
一、清代京旗与曲艺
票友起源于清代北京旗人八角鼓曲艺。八角鼓曲艺是北京旗人独有的,以三弦作为伴奏,唱者手执八角鼓进行歌唱表演的曲艺形式,也是当时北京旗人为数不多的业余娱乐形式。据民国初年的名家德寿山所述①,八角鼓曲艺起源于清乾隆年间,通过皇帝的提倡,逐渐在京城流行开来。京城旗人若想要进行此娱乐,要先上报给掌管京城娱乐的机构内务府,内务府颁发印有两条金龙的执照“龙票”,上书“发给…票房”作为凭证,因此八旗子弟聚集歌唱的场所就被称为“票房”;而在票房中聚集,因为喜爱八角鼓曲艺而进行业余演唱的八旗子弟就被称为“票友”。
由北京旗人所创的“票友”,迅速在京城盛行。清朝对八旗子弟严格约束,除披甲或入仕外,规定不得从事其他职业,再加上八旗子弟因为清朝满汉畛域的严格限制,不得参加人们的娱乐活动,因此北京旗人不得不通过作为票友这一方式来丰富自己的业余时光。北京旗人自身的文化水平与艺术欣赏程度均有一定水准,作为票友也将自己的想法加入其中,致使清代北京曲艺发展兴盛,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曲目形式与种类,不断推动着清代曲艺的蓬勃发展。而被票友编排的曲目中,既有大量作品内容反映了当时北京旗人的社会生活,例如子弟书中《少侍卫叹》《鸳鸯扣》《梨园馆》等中体现了北京旗人社会中的衣食住行;又体现出众多满文化的特征,例如《拿螃蟹》,表演时可用汉文,亦可用满文②。因而北京旗人票友与北京曲艺紧密联系,互为帮补,票友丰富了曲艺的内容形式种类等等方面,曲艺则丰富了旗人的精神世界与业余文化生活,传承了北京旗人社会与满文化特征,二者组成了清代京城的一幅和谐画卷。
二、清代京旗与京剧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迅速成为京城众多娱乐中最受歡迎的娱乐方式,皇帝、皇族、文人等均为这种艺术折服。这种情况下的京城中,出现了众多的京剧票房,旗人票友也纷纷把目光由曲艺转向京剧。由于京剧的风靡,沉迷京剧的票友也不再仅限于旗人,众多的民人也加入其中;内务府的松散管理也使得京剧票房发展更为兴盛。清末,由于清朝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种种问题,清政府已不能如往日一般解决京城八旗人员的日常衣食住行,大量八旗人员愈发贫苦,不得不打破清政府规定除入伍及入仕外不得从事其他职业的规定,纷纷投身梨园下海,从业余爱好京剧者转行为专业唱戏者,成为艺人。
清末时期,从事京剧的专业艺人出现并且增多,因此相比清中期时曲艺的发展有了大大的提升。这些艺人中绝大多数都是由于饥寒交迫而成为专业者的八旗子弟,本身超普通人的文化水准致使他们创造且改善出了很多高水平的曲目,也使得京剧发展速度大大提升,迅速风靡全国,成为“国剧精粹”;京剧也大大丰富了京城旗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了当时旗人们的精神依托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历时百年,形成了“票友文化”,传承下了许多前人们的优秀文化与习俗,成为了我们的宝贵精神财产。
三、小结
从古至今,热爱艺术的朝代不止清朝一朝,但是能舍身入行,为此奉献自己一生的却寥寥无几,更何况清朝票友是大部分人都为此尽了自己的一份力。在票友没有出现的清朝前期,清朝曲艺很少受到重视,直到票友出现后,曲艺逐渐风靡;到清后期,京剧取代曲艺,加上皇室贵族、士人大夫及专业艺人的追捧,京剧盛行全国,被称为“国剧”并流传至今。在此期间的百年,这种形式逐渐成型并且形成了“票友文化”,成为了清代文化中的一部分。清代北京旗人与票友文化相辅相成,北京旗人是票友文化的缔造者与发展传承者,改善丰富了这种艺术的内容形式与种类等;票友文化则丰富了北京旗人的文化生活与精神世界,同时也反映了京城的旗人社会与满文化,传承了当时时代的优秀精华。这种文化直到今天,依旧是我们的重要文化精神宝藏。
注释:
①齐如山,北平怀旧,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92-293页。
②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辑校,清蒙古车王府藏弟子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第522-523页。
参考文献:
[1]杨原.源于京旗社会的票友文化[C].北京:社会科学院满族研究所,2015.
[2]泠风.票友春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刘楠(1993-),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2015 级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明清史研究。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