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山西关帝庙碑刻探析

2017-09-06 03:15张婷婷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4期
关键词:关帝庙碑刻清代

摘要:碑刻作为文献的一种特殊载体,因其持久性、保真性,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山西是关羽的家乡,解州关帝庙被认为是关帝庙的祖庭。清王朝加封关羽为“山西关夫子”。本文辑选清代山西部分的关帝庙碑刻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修建关帝庙的原因、关庙的社会功用这两方面来初步了解清代山西关帝信仰情况。

关键词:清代;山西;关帝庙;碑刻

关羽,字云长,山西蒲州解县人。东汉末年,他追随刘备创建蜀汉,与曹操、孙权抗衡,为刘备复兴汉室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他战场骁勇,对君忠诚,死后被追谥为“壮缪”。关羽的忠勇神武历来为人称道,清代对关羽的崇拜達到鼎盛,从中央到地方都为关帝立庙祭祀。总体上讲,关帝庙是关帝崇拜现象的产物,关帝庙与关羽崇拜现象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本文试图通过对山西部分地区清代关帝庙碑刻材料的分析,从修建关帝庙的原因、关庙的社会功用这两方面来初步了解清代山西关帝信仰情况。

一、修建关帝庙的原因

经过晋隋唐关公文化萌芽,历代关公文化的发展,清代,关公文化达到了鼎盛。关帝庙也在官方提倡和民间筹建中大规模修建,庙制和祀典渐趋完善。因此,修建关帝庙所立的碑便有了纪实的特点。通过对关帝庙碑刻资料的研究,我们将修建关帝庙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小农经济是关公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广大农民从事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又由于封建地主对土地的大量占有和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广大农民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因而他们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而是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某种神灵。在历朝皇帝的膜拜和宣扬下,民众也对关公推崇至极,纷纷立庙膜拜。立于康熙五十七年的《重建解州关侯庙碑记》中记载:“而光天之下聚族结社而至者,仰其聿新盛事,无不喜舞而归功于公。则公之功德;当与庙祀而俱永也。”[1](281)关羽的忠义精神能让众多异姓兄弟团结奋斗,共同对付艰难困苦。在清代除了官方提倡修建关帝庙,地方上到处都有民众自愿捐资修建关帝庙,虔诚膜拜关公。

其次,封建官僚统治的存在与发展,是关公文化赖以形成的政治基础。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历朝封建统治者从皇帝到文武百官都极力推崇和宣扬关公,因为关公的忠和勇是建立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有利精神武器。清朝入主中原后,为加强对全国政权的统治,采取了以消除华夷之防和提倡忠君思想为主的基本政策,大力尊孔崇儒。立于乾隆二十七年的《重修解州关圣庙记》中记载:“惟武庙遍列中外忠义精□□足以□人心而风百世。圣祖西巡,钦颁御书‘义炳干坤匾额。……自古忠义正直率为奸邪所韬其□□不可磨减……庙工告竣,代石未镌。”[2](288)清王朝是一个异民族的政权,入主中原后与汉民族统治阶级间有利益分化,急需树立一个大家都认同的神灵权威来缓解当时的矛盾。

再次,忠义的民族文化心理是关公文化形成的思想基础。关公具有理想的道德人格和高尚节操。关公一生奋斗,其目的和归宿都是为了维护刘汉王朝的正统地位。为了扶刘兴汉,他同曹操斗,同孙权斗,同一切篡汉行为斗。关羽成为封建正统观的忠诚卫道士,统治者需要借关公的权威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从入关追剿农民军、平定三藩到后来的川陕楚白莲教起义、镇压太平天国等,种种战役都需要一个忠义典型来鼓舞军心。立于乾隆二十七年的《重修结义园记》中记载:“后建结义庙三楹,左关右张,中位昭烈,遥与太庙相对。……夫与异姓不啻同气,共扶汉室,始终不渝,不特可以风后世之为人臣,并可以风后世之为人弟,为人友者。”[3](291)这就充分说明了关羽的号召力与凝聚力。

二、关帝庙的社会功用

关庙是关帝信仰的物质依托,由于清代政府要求省直府州县设立官方关庙崇祀关羽,清代关羽庙遍及寰宇,到了无处不焚香的地步。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云:“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寒垣,凡儿童妇女,无有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何其寂寞于前,而显烁于后,岂鬼神之衰旺亦有数耶?”[4]可见,清代对关公神化已被广泛接受。对一般民众来说,他们崇拜和信仰关羽的取向有所不同,最突出的是关帝的救苦解厄的事迹,具体有以下几种:

解决水患。立于乾隆五十五年的《徐庄镇大庙门山告成记》中记载:“吾镇濒河而处,溪流萦于左,长水绕于右,而一方之祷祀而求,则有官地庙者。实当大河之冲。……河水暴发,决堤坏屋,仅俟赖新成之庙分杀水势,故虽遭河患,而客商无恙。”[5](298)该碑记录了一镇位于两条河流的包围中,当洪水爆发时,镇上的房屋都被冲毁了,而居于新建关帝庙中的客商却没有损失。逃过一劫的客商们认为自己在洪水要冲却完好无损,一定是关老爷显灵了,受关老爷庇护后一定得有所表示,他们便开始倡导重修关帝庙。

祈雨。传说关公是“南海龙王转世”,曾违犯玉帝旨意,布云行雨来缓解民间旱情。另外,《关帝圣迹图志全集·全图考》中则说“见龙生圣”,表明关公诞生与龙有关,而龙又掌管着下雨这一职责,所以关公也就成了下雨的象征。立于嘉庆十四年的《重修解梁关帝庙碑记》中记载:“庙之重修也,其谋始成终之大局……嘉庆九年,河东旱,民饥……道中见有庙,默乞屡庇于帝,一日一见则一告,数见则数告……寅时闻雪声起,视庭院皑皑已尺许矣。感帝之德,喜民之有食也。”[6](307)因为关帝的庇佑,解决了旱灾,使得人民可以放心继续进行农耕。在一些地区,祈雨时会抬着关帝神像或神牌巡游,一旦祈雨成功,便会演戏欢庆,报答神灵。

祈福。历代帝王对关公屡屡加封,使关公由侯而公,由公而王,由王而帝,由圣而神。关公的封号越来越大,意味着“权利”也越来越大,民众对关公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祈福就是其中一项。立于雍正六年的《南沟村新建关王庙记》中记载:“尊神之功,亦非一日矣,而犹恐神之无阶式凭也。是岁,以秋成之于,佥谋画像立祠,众无异词。庶神有所式凭乎?自春徂秋,乡之祈报者,亦可竭诚致敬于不衰。”[7](283)从中可以看出,民众把自己对关帝的供奉当成了为自己谋求回报的一种途径,为了使自己的付出得到关老爷的庇护,民众会立碑来记录,不仅供民众阅读,也是请求关帝办事的凭证。这样,人和神之间就达成了某种契约,相互间都有了约束与信任。

求信。清代后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新兴商业阶层和手工阶层扩大,市民人数逐渐增多,经济的发展使得工商业者的竞争激烈,为了缓解商家的利益冲突,关帝也就成为了诚信的代表。立于同治九年的《关帝庙重建春秋楼碑记》记载:“值年绅士等,但格守定规,每年可存银一千数百两,积之数年,即可得巨万,以后兴大工,可无庸士庶客商倾囊矣。煐知圣帝在天灵爽实式作凭焉,以敬告来者。是为记。”[8](334)山西是晋商的发源地,由于与关羽同为老乡,借着这块招牌,一些会馆经常与关帝庙建在一起,走出山西的商人也会在自己店里供奉关公神像,一方面求得关公保佑,一方面向顾客和合作者表明自己守信、仁义的态度。

山西是关帝仁义的发祥地,“山西关夫子”关羽一度成为山西地域的文化符号。关帝庙碑作为活的化石,不仅丰富了关帝形象,也对我们研究民间关帝信仰有很大帮助。通过对清代山西关帝庙碑刻的研究,不仅验证了一些史料的真实性,也让我们了解到山西这一地区对关帝的信仰。此外,我们研究和开发关公文化时,也得注意合理保护和开采,坚持正确的原则,争取让关公文化起到好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2][3][5][6][7][8]张正明,科大卫,王勇红.明清山西碑刻资料选(续二)[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

[4][清]赵翼著,栾保群,吕宗力校点.陔余丛考[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623.

作者简介:张婷婷(1993–),女,汉族,山西汾阳人,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关帝庙碑刻清代
明显陵碑刻图式元素的艺术特征探析
临汾关帝庙沿革考证
关帝庙
周口关帝庙中的佛道文化研究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欲访汉碑游齐鲁 致尚宽厚遗绪新
论横滨中华街的多文化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