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文化翻译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

2017-09-06 03:15张静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4期
关键词:翻译研究发展趋势

摘要:文化翻译研究是对借助文化研究的视角,跳出语言内部微观研究的藩篱,从外部文化的宏观角度描述翻译现象、解释翻译问题研究的总称。本文在追溯其起源的基础上,介绍和评述了国内学者在文化翻译研究中翻译与文化、文化翻译理论的框架构建、译者的能动性选择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后对文化翻译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关键词:文化翻译;翻译研究;发展趋势

一、引言

文化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主题,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不言而喻。20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文化学派的兴起打破了翻译纯属语言转换的传统观念,翻译研究的焦点不再局限于“怎么译”,而是涉及到广义的翻译过程,包括源语文本的选择、译语文本的生产、译语文本的接受与影响等(杨仕章,2016)。1990年,巴斯纳特和勒弗维尔在合著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提出“翻译的文化转向”,文化转向全面展开。

90年代以来,文化转向的相关理论传入中国,拓宽了我国翻译研究的新视野,国内学者纷纷参与到文化翻译研究的浪潮中。而对于文化翻译研究,国内似乎尚无定论,一般认为,文化翻譯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翻译对文化的影响,二是文化对翻译的影响,这是在翻译的文化转向与文化的翻译转向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关注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文化翻译研究是翻译研究,而非文化研究,因此需在翻译研究的框架内关注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坚持翻译学科的本位特征(黄忠廉,2013)。

到目前为止,无论是西方还是国内都在文化翻译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限于篇幅,本文只对国内的文化翻译研究作一梳理以飨读者,助其了解该领域的主要成果及发展趋向。

二、文化翻译研究在中国

文化转向的相关研究转入中国后,中国的文化翻译研究渐渐步入正轨。为加强学科建设,国内学者推出一系列与文化翻译研究相关的专著。例如王宁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杨柳的《文化视域中的翻译理论研究》,刘宓庆的《文化翻译论纲》、王秉钦的《文化翻译学》、王克非的《翻译文化史论》等。翻译研究论文也层出不穷。检索中国知网,笔者发现,从1990年到2017年,与文化翻译研究有关的核心期刊的文章多达4716篇,硕博士论文8292篇。概括而言,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翻译与文化;(2)文化翻译理论的框架构建;(3)译者的能动性选择。

(一)翻译与文化

翻译的文化问题并非是在文化转向之后才有的,只是在翻译的不同研究阶段,文化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关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释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玄奘的“五不翻”都体现了文化翻译问题。综观国内的文化翻译研究,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和互动始终是文化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译作实际上是原作经译者过滤后的文化产物(杨仕章,2001)。杨仕章(2001)从翻译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和文化对翻译的促进和制约两个方面详细论证了翻译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王宁(2013)认为翻译在当今世界一个重要作用就在对全球化时代的不同文化进行定位。以汉语热为例,着重强调了作为翻译者和翻译研究者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如何定位中国文化。有学者对文化转向后的研究持批评态度。

随着文化转向的不断发展,国内出现文化翻译研究之争。赵彦春(2004)指出文化派强调权力关系、赞助者、意识形态、主流诗学等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制约作用,试图否定传统的翻译文本内研究,因此夸大了文化的制约因素,不可能总结出预测翻译现象和过程的规律。

(二)文化翻译理论的框架构建

西方文化翻译理论传入我国后,与中国传统翻译观完全迥异的研究视角给中国传统翻译界带来的是“文化震撼”(陈德鸿、张南峰,2000),中国翻译研究模式发生了转变,众多国内学者开始从文化角度进行翻译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翻译研究一直缺乏自己的体系,容易受到国际学术研究的影响,因此,虽然翻译研究的范围很广,但焦点比较分散,往往今天写这一热门话题,明天就另一话题写几篇文章,系统性、逻辑性、连贯性较差,因此在文化翻译研究初始,潘文国(2002)指出:“从文化角度出发的研究虽然已见开始,但是理论还不成熟,从政治、社会、哲学的大背景下去研究翻译功能的大部头著作似而未现。”

通过研究西方的文化翻译理论,国内学者开始进行探索。许钧(2002)指出国内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重技轻道,重语言轻文化,重微观轻宏观,继而提出推动建立文化翻译观,从而将翻译理论研究推向新的高潮。甄晓非(2014)探讨互文性视域中的文化翻译研究,通过互文性文本理论构建不同文本间在意识形态和社会语境之上的思维对话。

王秉钦提出文化翻译学,文化翻译学是沟通和调节语言、文化、翻译三者关系的“杠杆”。他从时空系统、主客观系统、物理系统入手,构成基本理论体系,将“观念论、行为论、影响论”运用到文化翻译学的研究当中。黄忠廉在《应用翻译学》里提出文化翻译方法论-变译,文化翻译对策论-异化与归化,以及相关的文化翻译研究的方法,文本比读法,文化史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杨柳(2013)年梳理探讨了在翻译界比较有影响的十种文化翻译理论,主要是客观公正的评价西方的翻译理论,包括翻译目的、主体文化、文化误读、文化环境、文化规范、文化阐释、审美文化和文化想象等方面,对我国翻译理论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译者的能动性选择

美国著名汉学家约翰.J.迪尼教授指出:每一种语言都从文化中获得生命和营养,所以我们不能只注意如何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译成另一种语言,还必须力求表达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与表达情感方面的习惯。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翻译,包括文化层面上的很多问题,如:意义的文化诠释、文本的文化解读和文化表现法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限制文化的可译性限度,既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主导性,又充分重视客体的可容性,做到梁启超所说的“恰恰调和”(刘宓庆,1995:67)。

宋志平(2004)对顺应论指导下的翻译模式进行总结,解读原语文本、选择意义,对所选意义用目的语表述时,面临多种表达策略和技巧的选择,明确翻译目的,选择顺应的对象和层面,选择相应的策略技巧,实现相应的顺应。冯亚武、刘全福(2008)通过举例分析“顺应选择”的翻译观,要求译者要不断地顺应选择,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从而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要替补文化空白,避免文化误读,在翻译操作过程中不想当然,不用自己母语去随意解释翻译现象,认真揣摩对方语言中的深层内涵。

三、结语

译者是一个积极的有思想的社会个体,而不是一部简单的语言解码机器或拥有一部好字典的苦力(廖七一,2001:308)。文化学派的文化翻译理论大大提高了译者和译作的作用和地位。译文是原文的重生,译者也是翻译的一部分,跳出文本框框的限制,我们就能观察到译者的表现,看到译者行为的原因,更多地看到了翻译的全貌。

参考文献:

[1]黄忠廉,方梦之,李亚舒.应用翻译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2]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308.

[3]潘文国.当代西方翻译学研究-兼谈翻译学的学科性问题[J].中国翻译,2002.

[4]杨仕章.文化翻译学界说[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6(1):79-85.

[5]杨仕章.略论翻译与文化的关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

[6]杨柳,王守仁.文化视域中的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7]甄晓非.互文性视域中的文化翻译研究[J].外语学刊,2014(2): 100-104.

[8]王宁.翻译与文化的重新定位[J].中国翻译,2013(2):5-11.

[9]党争胜.我国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刍议[J].宁夏社会科学,2008(4):144-146.

[10]薄振杰,孙迎春.国内关联翻译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9): 57-59.

作者简介:张静(1992-),女,汉族,山东诸城人,研究生,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英语笔译。

猜你喜欢
翻译研究发展趋势
《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浅析
图式理论下旅游宣传语翻译探讨
及物性系统分析《未选择的路》及其汉译本
关于对跨境电商店铺名的研究
简述翻译研究中实证研究法的应用
浅析德里达的解构翻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