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要重视诵读

2017-09-06 23:18庄春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句语气节奏

庄春

古诗词教学有一定的策略,也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其中,重视诵读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首先,诗词语言的音韵美适合诵读。古诗之美首先在于她的音律美。她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她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破解古诗的首要任务。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音乐美,它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适时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以便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也可以配乐朗读,体会情感。通过诵读,诗的韵律、节奏、语意传导入心灵,唤起读者头脑中早已储存的审美情绪,从而产生某种情感共鸣,形成直觉性的美感。

于漪老师在《面面观》中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三分诗,七分读”,严羽也说:“诗道亦在妙悟,朝夕讽咏以之为本”,《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中也都强调了“诵读”二字,要求在读中体味作品的内容,读中体验情感,读中感受语言美。诗歌的语言最凝练、节奏最和谐,韵味最深长,古诗词离我们生活又比较久远,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体会诗人的情思,才能深刻领会诗歌之意境美。

一个语文教师教古诗词时务必注意朗读这一环节。首先应做好范读,教者自己应将诗读熟读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上课时方能游刃有余。范读时,教者应饱含感情、把握节奏,将诗读得抑扬顿挫,带给人听觉上以美的享受:或深情柔婉,或慷慨激昂,或缓慢低沉,听者的心也会随之而起伏不平,这样的课是多么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啊,会带给学生无穷的回味。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老师的影响下,学生耳濡目染,定会模仿老师的行为,也会喜欢上诵读古诗词的。记得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中就曾深情回忆了读初中时教国文的老师诵读辛弃疾《南乡子》的情景:

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

老师的慷慨悲歌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镌刻在于漪的脑海中。

程翔老师在四川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中讲课,读《再别康桥》,深情款款;余映潮老师每讲一课都会范读,气韵悠长;我在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模仿杜甫被群童所欺时无力无助的语气语调。都给听者留下了极好的记忆。

其次,通过诵读,诗的韵律、节奏、语意传导入心灵,唤起读者头脑中早已储存的审美情绪,从而产生某种情感共鸣,形成直觉性的美感。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词义;其次,要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意蕴。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读,要采用不同手段调动朗读兴趣。听录音、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男女生赛读等均是激发学生朗读欲望的好形式。

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许多老师都意识到了诵读的重要性,积极地倡导诵读法。但是许多老师认为诵读就是专指对古文的吟诵,诵读就是熟读、背诵,有的老师甚至以为诵读与朗读或朗诵是等同的。因此经常在快要下课的几分钟内让学生自己大声地朗读以至能背诵。谭桂声先生认为:“诵读这种读书方法,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意,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到深层含义、潜在趣味的全面感知。使人在反复诵读之中潜心涵咏,认知文字,感受定律,体会语词,疏通文脉,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化古人的神奇气为自己的神气。久之,就会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熟稔文言词语,贯通文言的语法、修辞规律,形成灵敏的文言语感。”可见诵读不是简单的吟诵,也不是机械的背诵,更不是简单的重复朗诵。诵读是一种出声响亮、注重熟练、意在体悟与积淀的读书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诵读方法。激情示范,巧设情境,理性点拨,吟唱诗词都是有效诵读古诗词的方法。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在示范诵读中要激情四溢,倾注感情。根据具体的诵读内容,借助一定的表现形式(如音乐、图像、语言、表演,多媒体技术等),并对古诗词一些基本的诵读方法进行点拨(如重音、感情基调,节奏、韵味等),也可采用吟唱法激活学生的兴趣。此外还可采用“三段诵读法”。即第一阶段: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受,注意语音(饱满,圆润)。在“识诗人”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读,把握诗句中的重读音节、声调、节奏及其变读。让学生在反复吟读中体味古詩词的音乐美。第二阶段: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第三阶段: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性)。这一阶段,教师可先让学生试读,教师点拨后,学生自由诵读,读出语气和语势。无论在哪个阶段,教师都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通过三个阶段的反复吟诵,使学生熟悉了作品;通过语音、语流、语气的朗读指导和学生对作品的直接感受,使他们能够读准诗词的节奏、读出诗词语气和语势。这样,学生就在朗读中理解了古诗词的含义,体会到了古诗词的的感情和气势,初步把握住了诗词所要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诵读方法。如:在音调强弱方面,表示悲壮、快乐、斥责,或慷慨的文句,句子的头部应加强;表示不平、热忱或确信的文句,句子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子的中部宜加强。在韵味缓急方面,含有庄重、敬畏、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文句,宜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就要急读。例如读辛弃疾的《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需要用欢快、愉悦的语速、语调去读才能读出“丰收在望”喜悦之情。读李清照的《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需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去读才能读出李清照惨淡的境地,柔肠百断的怨情。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句语气节奏
花有自己的节奏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用关键文句展示作文的思维层次——以“八省联考”卷作文“铭记历史,迎接挑战”为例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注意说话的语气
YOUNG·节奏
用灿烂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
文本解读,“文”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