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玲
摘 要:以农民画进校园为途径,让当地各种民族风情融入农民画特色教学中,并对学生的教育成长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从而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以画技促成长的教学新思路。
关键词:农民画;美术教育;学生成长
农民画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艺术与才能,农民画的创作手法独特,是一份值得中国人民珍惜且努力为之继续传承的宝贵财富。学生不能单凭自己的想法而随意绘画,要想画好农民画,必须要有绘画基础外,还要具备对民间生活的了解,这样画出来的作品才能走进农民生活,学生利用民间美术具有的地域性、实用性、审美性等特征,开发当地特色民间美术应用到中职教学中,不仅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兴趣,而且还能够在促进学生对民间生活的了解,当地民间美术传承进程中取得长足发展。我们学校地处清水江畔,了解当地的民间风土人情,给学生提供良好素材,随手可得,随处可见。学校开展农民画进校园为途径,着力让当地各种风土人情融入农民画特色教学中,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以画技促德育的教学新思路。
一、学校开展农民画是当地发展的需要
中职教育要以当地教育相结合,应适应当地的风土人情,我校根据学生特点而进行部分学生的专业训练,当然考虑不同学生的基础、地方资源和文化特色,要求学生能观察,认识与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机理等基本造型元素,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由于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异性,新教材在实际教学中无法尽善其用。教材中出现的陌生资源对许多农村学生来说没有感同身受的体会,很难引起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我们能将美术课程资源的内涵加以拓展,就会发现相对落后的农村,以它独特的农事、农情,保留着原本的那份清純古朴,传承着古老的艺术文化,这些素材是最贴近农村孩子生活的艺术教育的宝贵资源。我校借助麻江当地特有的风土农情,让学生接触最贴近他们生活的事物,引导他们进入美术艺术殿堂。
农民画具有深远的历史积淀、底蕴深厚,是中国民间绘画的后起之秀,其主要以当地的苗族生活和民俗民风为题材,因其画风奇特,构图饱满,色彩艳丽并蕴含着本民族多种审美元素。通过农民画创作、展览、评比,不仅能使学生产生自豪感,还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教育的任务在于发现各人的特长,并且训练他尽量发展他的特长。学生有特长,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动其他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达到轻负高质、良性发展的需要。我校通过开展以铜鼓农民画创作为主的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特长。
一所无任何特色的学校,学生就很难有特长。教学中教师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开展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特长,创建艺术特色学校,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
二、以班级搭建平台,让学生自由发挥
以我班为例,学生利用每一节美术课学生了解当地人们的生活,走入学生的心理,并让学生自由的发挥思维,这样一来,学生的思路得到很好的锻炼,并且能够认真的去专心做好一件事得到了训练。同时老师积极地参与寻访本地淳朴的民间农事风情,收集第一手资料。初步了解铜鼓农民画创作特点,引发学生对当地风土人情的关注。
积极参加各项农民画比赛:如“学生艺术节”(通过比赛学生就会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到了训练和学),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获得绘画素材知识,提高绘画认知能力。
学习农民画,不是让学生立马拿起笔画,也不是传授农民画知识。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再精心设计教学。例如。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自己配色,上色,让学生自己形成一套自己的思维空间,同时学生也得到系统的训练,在训练中学生就能够静下心来完成一件事,并且通过对农民画的学习,学生就会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技能,从而对家乡的风土文化的了解更进一步,现在的学生最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了解,通过农民画的学习,学生就能安静在学校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积极参与其中。
三、农民画进校园促进学生成长
为了更好地推广农民画的思想,学校组画学生以“农民画进校园”为主题,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间文化为主线,以体验教育为途径,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传承地域文化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实践观念。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风土人情特点。咱们老百姓家里了解咱们老百姓生产生活,如种菜、养猪、放牛、割草、过节等。组织学生搓草绳,用编制的草绳进行大型物品的编织;观察自己的家乡生活、学会自己种植,观察作物的生长。
引导学生除了把农民画画在纸张上这一传统画法外,还尝试让学生把农民画画在家乡的宣传栏中、还可以用家乡的原生态的东西编制成手工工艺品,让更多的外来的人了解家乡,并将学生作品进行展览和评比,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对于职校而言,让农民画走进课堂,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使学校的智育教育独具特色,让学生们更能在学画的过程中学习生活,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在学校中学到一技之能,并能促进学生成长,学生直接用画笔表现自己熟悉的生活,是教育方式新的探索。endprint